学佛笔记

知人而不评人,是做人最温柔的姿态!
2024-12-03 08:06

《诗经》里面讲: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诗里,年轻的女孩子哀求情郎:

别踩坏我家的菜园子,

也别折了我种的青檀树。

我并不是心疼青檀树,

而是害怕流言。

你要知道这世上的流言啊,

是多么可怕啊。

一、不能知人,遑论评人?

孔子说:知人不易,人不易知。所以他也说:知人者智,自知之明。

但是这个世界上,知人识人的智者又有多少呢?更难的是,在知人之后管住自己的嘴,不对他人的生活妄加评论,横加干涉。

这世上更多的人,是对他人的生活一知半解,但是就敢凭着知道的一鳞半爪来随意臧否他人。

别人无车无房,你说因为他穷他不努力,却不知道人家每个月雷打不动将自己的工资抽出一部分资助贫困学生;

别人作息规律,生活简单,你说人家古板乏味,毫无情趣,却不知道人家已经是千帆过尽,豪华落尽见真淳。

轻易地评判他人,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很多时候都化成了伤害对方的利剑。

做父母的出于关心,不免要过问晚辈的生活。但更让人头疼也更觉得没有必要和道理的,是陌生人的多嘴多舌。

二、你没经历过,怎能妄断?

前不久,杨振宁回归中国籍一事,多少人口诛笔伐说他奸猾,老了做不出多少成绩才回来。

这些人说的时候,并没有去查查人家为了中国的物理学发展而牵线搭桥,培养了多少人才,做了多少贡献。

司法判决有根有据,判决条款白纸黑字明明白白。但好论人是非的人,总将人置于虚构的道德法庭之上,这种折磨旷日持久,是最煎熬的折磨。

得知了对方的一点信息,无论认不认识,总要以自己的背景出发以己度人,好像是很自然的事。

鲁迅在《论人言可畏》里挑明:

有的想:我虽然没有阮玲玉那么漂亮,却比她正经;有的想:我虽然不及阮玲玉有本领,却比她出身高;连自杀了之后,也还可以给人想:我虽然没有阮玲玉的技艺,却比她有勇气,因为我没有自杀。化几个铜元就发见了自己的优胜,那当然是很上算的。

阮玲玉因人言而死已经将近百年,但是你看,随意评价他人的风气到今日都没止息。

人人都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俯瞰别人,倘若你认可我,好,那你就是独立思考;你若不认可我,那你就是被人洗脑。

但是啊,我们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别人,自然无法经历别人的经历,甚至连设想也存在偏差。所谓的设身处地,也并不是灵丹妙药,真的能让人成为他人内心的蛔虫吗?

更何况,我们出于不全面的调查而得出的评价,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当事人,其实都无多大益处。

三、看破不说破,是修养

青年作家蒋方舟描述过自己的一段经历:某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引发了争议,有记者打电话问她对此的看法。

蒋方舟说没读过对方的诗歌,于是记者马上给她念了一首,接着再问她的意见。蒋方舟无奈地说:仅凭一首诗,我不知道该怎么看。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我们连保持沉默都显得艰难。

而人生已经如此地艰难,有些事情就不需要拆穿。在拆穿别人的那一刻,可能会有一瞬间的畅快,可是你大概不会注意到对方的尴尬,也看不见对方眼睛里的你,是多么的咄咄逼人,面目可憎。

在他人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所以王阳明说:你看满街人都是圣人,满街人倒看你是圣人。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不能与人为善之人,最终必为他人所疏远。

知人但不随便评论人,既保护了他人,其实最后也保护了自己。

而怜悯,是一种比袖手旁观、幸灾乐祸更优雅的姿态。

End

损己利人虽损而不损

◎ 莲 池【原文】智者入灭,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由损己利人,止登五品。南岳亦自言:坐是止证铁轮。二师虽是谦己诲人,然亦实语;但与我辈之损不同耳。何以故?我辈损则诚损,二师虽损而不损也。今以喻明:如

孔子知人

◎ 高 深《列子仲尼》有一节主要是子夏问孔子,他的几位同学都各有什么特点,孔子逐一作答,全文大致如此: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颜回的为人怎样?孔子回答说:颜回为人仁义,比我强。子夏又问:子贡的为

合掌世界上最美的姿态

合掌不是并拢双手,而是恭敬万有。军人见到长官要敬礼,学生见到老师要问好;过去,晚辈见到长者要鞠躬,西洋人见面也要握手,甚至拥抱,这些都是一种心意的交流。合掌的意义也是这样。《华严经》云:合掌以为华,身

在苦中而不以为苦,是真正的灭苦

圣严法师佛教所说的灭苦,有两种不同的层次:一种是在自己灭苦以后,再也不到世界上来受苦受难;另一种则是在自己灭苦之后,不但不离开苦,反而继续留在这个娑婆世界,为众生救苦救难,这就是菩萨道的精神。其实只要

修行是调整心态,而不是挑选法门

达真堪布修行,就是在生活中、工作中,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态。现在我们这些人学佛修行就像到了超市似的,挑这个,选那个。今天觉得这个好,学一学,过几天又不行了,又扔了,又选一个。学佛修行哪有

一日禅|与亲人最好的关系,就是亲而不密

人与人之间有条隐形的线,我们精心维护着独立性和空间性,使之成为自己。妄图冲破防线,如洪流决堤。所以亲人最好的关系,是有适当距离的亲密,一种亲而不密的陌生感。这距离是一种尊重,一种界限感。有了距离,别人

陈柏达:神仙长寿而不能永恒

一般人很难想像,内心的宁静和寿命的长短有很密切的关系。心灵越宁静,禅定的功夫越深,寿命也就越长。例如〈阿毗昙论〉上说,靠行善的力量所上升的天,叫做“欲界天”,欲界天有六层:1、四天王天——以人间五十年

一日禅| 最好的生活是忙而不盲

我们常常觉得,忙就好了啊。因为忙并不可怕,它能为学业,为工作得到一种升华。只不过,可怕的是我们在忙的同时,弄丢了初心,顾不上快乐,蒙住了双眼,看不到生活的色彩。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就像得了白内障的患者

我们可以内心皈依,而不举行仪式吗?

有些人觉得,既然佛法是心法,外在仪式根本是可有可无的。问题是,对于我们这些整日妄想纷飞的凡夫来说,若无相应仪式将某一心行确定下来并不断巩固的话,往往是没有力量的。通过如法、庄严的皈依仪式,在佛、法、僧

诸葛亮:人要有三明--先见之明、自知之明、知人之明

先见之明是智慧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论做人还是做事,眼光要长远,要有预见性。聪明人看得懂,精明人看得准,高明人看得远。没有远见的人只能看到眼前,而有远见的人会看到将来可能存在的机会并积极做好准备

知人而不评人,是做人最温柔的姿态!

《诗经》里面讲: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里,年轻的女孩子哀求情郎:别踩坏我家的菜园子,也别折了我种的青檀树。我并不是心疼青檀树,而是害怕流言。你要知道这世上的流言啊,是多么可怕啊。一、不能知人,遑论评人

一日禅|做一个世故而不圆滑的人

古人讲究外圆内方,意思就是做人要像钱币一样,外表圆润,但内心方正。更通俗点来说就是凡事都应讲究与人为善,精通世故,但更要有自己的立场与原则,心中自存尺度。黄炎培就曾写信勉励儿子: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

静波法师:执着贪嗔痴而不能悟“空”,必然会起情绪

佛经中说四大苦空,这就是《八大人觉经》的第一觉四大苦空。我们要出离,不要去执着它,但又不能不面对现实。而面对现实,我们又不能去执着它。如果执着它,会越来越麻烦,反而不执着它,我们会天天很快乐。不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