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念佛 静心息妄◎印 光念佛亦养气调神之法,亦参本来面目之法。何以言之?吾人之心,常时纷乱,若至诚念佛,则一切杂念妄想,悉皆渐见消灭。消灭,则心归于一,归一则神气自然充畅。汝不知念佛息妄,且试念之,
我要讲的题目是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安住道场又分成两部分来讲,即道场与安住。什么叫道场?顾名思义,修道场所名道场。道场有三种,约三世分:现世道场,后世道场,后后世道场。第一现世道场,又可分为小中大三种。
佛陀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为了适应众生根机而施教。优婆掬提以黑豆和白豆的增减,来试验心中的善念或恶念的生起,作为修行的方针。在佛典中有一段经文阐述:有一位叫掬提的生意人,为人老实,而且信仰佛法。他的
劝看破世缘 一心念佛黄念祖读来信,对于您的不幸遭遇很同情。丈夫离婚,儿子不很听话,自己又有病,许多折磨集中一身,确甚苦恼。但您在烦恼堆里,仍然信心不退,并坚持念佛,很是难得,实应赞叹!您的苦恼,证实了
圣 严我们的身体经常在不断地变化,其实我们的念头也一样,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川流不息、变迁不已。所以,佛教的基本观想方法四念处中的观心无常,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明白,心念在剎那之间生灭不已,是虚幻的。
末学学佛以后,反而感到业障比以前更多,不知是什么缘故?是不是好事多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呢?还是多世以来应该受报应的业障都提前到今世来了,一生受报完后,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正是因为缩短了时间,一生受
经上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又说:念佛一声,可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两种说法是否矛盾?凡夫到底能不能消除业障?前面的说法是对六道众生轮回受报原因的普遍概括,众生不能觉悟,当然
善男子言忏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
一、学会赞美,尊重他人在《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记载了常不轻菩萨的故事。他是一位始终不轻视他人,修尊重行的菩萨。每逢见到出家或在家修行之人,不管其行为如何,他都会恭敬礼拜,并对他们说:我非常尊敬
◎ 梦 参我们每个人,思想随时变化的,当你打完佛七,得到佛菩萨加持,或者诵经诵到非常相应,但不是诵经天天都相应的。我不晓得诸位道友有没有体会,你诵二三十年,这部经你很有基础,在经上所说的话,你也明了了
业,皆由贪欲瞋恚痴,由身口意亦如是,我皆陈说于一切。此四句的意思是说:我们自从无始生死的往昔以来,作了不知多少罪业,那都是由于心中的烦恼三毒──贪欲、瞋恚、愚痴等为动因,再透过身、口、意的三种行为作媒
一心念佛,不起二念印光法师昨晚接汝书,光于汝来报国,完全忘之。观汝来书,系犹以宗门之知见为主,于净土法门尚未全信,故只求相应,致起魔境。念佛法门,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
所以大家问我怎么修的,怎么学的?我就是这么修的,就是这么学的,占便宜占在哪儿?老实,真照著说的去做,别玩那花花肠子,别好高骛远,心谛住在《弟子规》跟《了凡四训》上,你一定能取得比我更殊胜的成绩。我老说
所以学《弟子规》以后,把别人放进心里头,其实不要著急,不要有太多的我的想法、我的意思、我的习惯、我的观点、我的理论,都要放下,把所学的这些东西放下,一心为别人、念念为别人,机会就会来到身边。什么机会?
广钦老和尚只看到别人的过失,不审察自己的过失,是我们最大的无明习气。别人的是非善恶是别人的事,与你有何干?只要审察自己有无过失,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别人的行为好,我们心里不起欢喜贪著心,行为不好,也不
一心 念 道 之 训◎ 莲 池 赵州云:老僧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又云:若一生不离丛林,不语十年五载,已后佛也不奈你何。仰山伟禅师,律身甚严,宴坐忘夜旦。居一室,谢绝交游。有过伟者,虚己座以延之。躬
圆瑛业障乃三障之一,依惑障而造业障,由业障而受报障,你我各轮回六道,具足三障,若得宿业消除,新业不作,则果报自可不受,我佛教人念佛,即是改往修来之法,于一句弥陀名号,专心系念不辍,念念心光照著佛号,时
◎ 稻盛和夫我认为人心是一种由多个同心圆环绕而成的多层次结构。由外向内依序为:1、知性--后天所学到的知识和道路2、感性--主宰人的五感与感情等精神活动的心3、本能--维持肉体所需的欲望4、灵魂--裹
今心念佛乐无穷妙莲老和尚要想转凡成圣、满菩提愿,还得大家老实念佛。如何念法?普通皆知有四法,所谓:实相、观想、观像、持名。实相无相,末世凡夫根基陋劣,尚无般若慧念实相佛;至于观想、观相,众生心粗境细,
至 心 念 佛 消 业 障◎ 圆 瑛经云: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 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起心动念,多造恶业,能为障碍,即障蔽自己佛性,业障不除,佛性不得现前,
念一句弥陀圣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们现在天天念佛,时时念佛,不是只念一句佛,还怕什么业不能消、罪不能除呢?所以消业往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我们看破这娑婆世界的一切声、色、货、利、妻、财、子、禄,皆
影子这东西拿不到的,影子这东西拿得到吗?你去拿,一场空啊,是吧,影子这东西怎么拿得到。所以我们现在人,拚命地想钱,脑筋里转,要发财,要致富,结果是两只脚一伸,两手一摊,一分钱你也没能带得走。你再爱好的
“心念耳闻”是念佛念咒不可颠覆的总原则。《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针对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的具体根性,指出了这种修法是最合适的教法,修行人不可不忘。(当然,净宗提倡大势至菩萨的“都摄六根”法,则是更将这个
心念的不可思议净界法师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天,佛陀带了诸位比丘到处游化,走到了一条河的地方,因为佛陀规定:遇到河,不能显神通飞过去,不可以的,一定要坐船。所以佛陀就带了僧团,坐船,慢慢、慢慢的从此岸要到
树立正见改变心念把握自己因果昌臻法师一、学佛人应这样看待因果1、必须深信因果,才能树立正知正见。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信因果,不可能真正懂得佛法,更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虚云大师说: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
紧急关头一心念观音菩萨可化险为夷宣化上人今天传授你们一个要诀,什么要诀呢?就是在紧急关头的时候,保持镇静,不要紧张。将生死置于度外,一心念观世音菩萨,一定会化险为夷,渡过难关。在最危险的时候,心中这样
在这里,我诚心诚意的再贡献各位一点意见,在多生多劫之中,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种下很多善因,今世才会投生为人,而且能看得懂、听得懂中文的《金刚经》。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中文《金刚经》,流畅美丽,我看过数种
年龙上师年龙上师精选教言十条1、修行最主要是把世间的一切妄想全部抛弃,自己的心和法能完全相合,这是修行人需要的。自己的心寂静而调柔,少欲而知足,如果能这样那就非常好。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你们可以放弃工作或
第三十九章 转化业障临终业现 助念往生?民国时代,有一位老太太,是台湾省台中市的人。她有三个孙女在合作新村开三姊妹烫发院,大家都称她的媳妇为老板娘,却不知她叫什么姓名。?因为她的媳妇想信外教,邻居有一
编者按:学佛之人经常会提到境随心转,一个念头,有时能让世界都为之转动。你相信心念的力量吗?身体状况是否会随着心念而改变?我们体内究竟有多大的潜能?这篇文章可能会改变你对健康的看法,一起来看:■ 心念有
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的现象呢?原来只要我们一动念,我们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种子)。所以古代人把心称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我们每起了一个善念,就会在心地中留下一个好的种子。起了一个恶念会在心地留下
问:师父,每年十月份我家都会出现一些怪事,是不是我的业障?释宽见:什么怪事?问:比如,我老伴平时都好好的,可一到十月份就脾气不好。释宽见:平时都好好的?问:是啊,平时都好好的。释宽见:既然平时都好好的
念佛可以降伏其心。心就是妄想心、分别心、执著心、烦恼心。当我们念佛时,我们要把这些妄念统统念掉,让心里头只有一个佛号,心无二念,只有一个佛号,精神意志集中在一念上。以这一念对治一切杂念,净宗这个方法就
业障深重的凡夫怎么办呢?要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拯救的力量。那么千经万论共指,往圣前贤告诉我们,法界当中,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是我们(不仅是人道的凡夫,乃至是九法界众生)的大依靠。你要认知这一点。
我们的业障主要由无名烦恼引发贪嗔痴而来。那么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那就是我们的十恶。我们凡夫的心总是在妄想当中打转,所以就有业障产生。贪、嗔、痴,这种种的妄想,是造成人生迷惑的根源,有迷惑就会产生错误的
1、无故生烦恼:没有原因、没有理由,但总是被一些子虚乌有的事情搞得心里莫名烦躁、或者生气、或者幽怨,看什么人都不对,看什么事都觉得错。2、无故生妄想:胡思乱想,头脑停不下来,总想一些有的、没有的事情,
第一个靠戒,戒就是改,改掉毛病,改掉习惯,改掉脾气,去掉贪和瞋。人都有这样那样的习惯,或者是脾气,“我这个人就是直,有啥说啥”,能行吗?连不懂装懂都是口业,更别提不敬佛不敬菩萨。不改不戒,照喝酒照吃肉
如果你业障消除了,你本有的出离心就会升起。那么你的贪心,执着就会慢慢减少。如果你学佛了,抓着佛法紧紧不放,世间的物质情感名利也放不下。说明你的业障并没有消除,因为学佛修行要的不是抓,而是舍。有的人学佛
第一要忏悔忏悔,先明白到自己的过错。在我们生活当中,人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今天闻法了,来参加法会了,自然就知道过去是无明造成的,那我们就要忏悔。忏悔就是改过,我们懂得忏悔了,那么业障就开始消除了。第二要
第一, 业障深重会面相不好,在面相上表现出来的就是不为人们喜欢,看到他的面相就是刻薄寡色的面相。第二,业障深重会疾病缠身,身体不好,哪儿哪儿都难受,出行不便,不是能享福之人。第三,业障深重会不被理解,
佛教指妨碍修行的罪恶,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我们呼吸没有停,我们脉搏跳动
十六品主要让我们能明白什么是业障,什么是业力。这里有个细分的概念,业障是指我们主观意识的认识和执著,业属于惯性,障属于意识的不明了。因为你有固定的意识,这个固定的主观观念意识的延续,导致了你对新的东西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卷 第三十一章 圆通本根五 一心念佛 六根同摄内容提要:大势至法王子忆佛念佛六根同摄,净念相继,相续无间,入三摩提,不失为易行而且容易见效的方便法门。(白云按:这一章即是净土宗四经之
第三十一章 圆通本根五 一心念佛 六根同摄内容提要:大势至法王子忆佛念佛六根同摄,净念相继,相续无间,入三摩提,不失为易行而且容易见效的方便法门。(白云按:这一章即是净土宗四经之一《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六卷 第四十五章 十种恶习 业障可畏内容提要:十种恶习:淫、贪、慢、嗔、诈、诳、冤、恶见、枉、覆。菩萨避淫,如避火坑。菩萨避贪,如避瘴海。菩萨避慢,如避巨溺。菩萨避嗔,如避诛戮。菩萨
第四十五章 十种恶习业障可畏内容提要:十种恶习:淫、贪、慢、嗔、诈、诳、冤、恶见、枉、覆。菩萨避淫,如避火坑。菩萨避贪,如避瘴海。菩萨避慢,如避巨溺。菩萨避嗔,如避诛戮。菩萨避诈,如避豺狼。菩萨避诳,
我们在轮回路上际遇的一切苦和乐,都是分别和无常的状态,本质都是苦。只有把这种生灭的分别识归向到智慧的状态,我们的生命才会获得真正的大安乐。每一个学佛乃至发心出家的人,首先要明白轮回的过患,要生起厌离,
宣化上人:结双跏趺坐,能消灭无量劫的业障,能了生死生出无量功德[尔时诸佛。各于此座结跏趺坐。如是展转。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而于释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犹故未尽。]在这个时候,十方诸佛,各在师子座上,结双
有人错误地认为,学佛多年,烦恼习气不断,智慧无法现前,认为佛法不灵,其实那都是你自己的业障,经常胡思乱想,妄想分别执着,就是你的业障。人如果业障重,妄念(杂念)就多,平时心浮气躁,不得宁静,打坐、念佛
无名僧,居住在湖广黄州,专门持念阿弥陀佛,昼夜从不停止。无论见到什么,都念阿弥陀佛。明思宗崇祯十六年(西元一六四三年),黄州总兵黄鼎,守护黄州城,无名僧大声念佛扰乱黄鼎带兵,因此命令人把他捉起来。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