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不放逸
2024-11-12 08:54
智者不放逸
◎ 如瑞
奋勉不放逸,克己自调御,
智者自作洲,不为洪水没。
暗钝愚痴人,耽溺于放逸,
智者不放逸,如富人护宝。
--《法句经》
佛在《法句经》里这样教导我们:一个有智慧的人,能每天念于死的人他不会放逸。一个能常念死的人,他的心胸可以变得开朗豁达。就像用动物皮做的皮包,它淋雨以后会变得更加柔软。我们总是想,在我的生活之外,还有一个我所要修的。实际佛法的觉性是时时刻刻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能够点点滴滴修起来;所以佛法说了那么多,反过头来都是要解决我们生死的问题,不管长说短说、大说小说都是要让我们放下对五欲的贪著。
曾经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出家人,他希望能得到一顶袈裟,正好有信士供养了他一顶,质地比较粗糙,不太好的袈裟。他路过家时,就让他的姐姐把这顶袈裟又重新捣制,成了一顶比较好的袈裟。他本来是个很用功的人,但是看到姐姐重新改制的这顶袈裟,就生了贪著心了,对这顶袈裟特别的喜欢。在他得到这顶袈裟的当天,因为所吃的东西没有消化就死去了。死了以后,当下就转成一个跳蚤,爬在了他的袈裟上。大众僧要分亡人物的时候,佛就制止大家说你们不要分,你们大家有没有听见有人在喊叫说:不要动我的袈裟!当然大家听不到了。佛就讲某某人因为贪著袈裟的缘故,现在变为一个跳蚤已经爬在这个袈裟上了。大家不要动了,各自回去,到七天以后再来分这顶袈裟。我们知道跳蚤的生命也只有七天。本来,按他平常的修行,完全可以走向解脱,但是因为贪著袈裟的缘故,他只获得了升天的果报。佛就告诉大家,如果那天大家去动了那顶袈裟,修行者去护他的袈裟,一念的嗔心起来,必定要堕落地狱的。由于他平常所积聚的善业,他得以升天。
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念无常。一顶非常喜爱的袈裟,上午得到,晚上他就往生了。所以佛才说: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如果能天天都念着无常,他还能贪著那件东西吗?一切有形的,我们都带不去的。
以前上课时问小朋友们:世间上什么寿命最长?说乌龟等等。只要有形的,他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只有真正智慧的寿命,他才是无限的。我们在生死里轮回,这一期业报是生命体上的一个现象。我们不能对它产生任何的贪著,也不能贪著它身外的一切东西。既然是身外的,那就一定带不走的。所以能陪伴我们的只有很好地修道,智慧可以陪伴我们、解脱可以陪伴我们。
我们大家借助现在给老师父助念往生,应该生感恩心,去为别人助念,实际正是要提醒自己。面临着一个将要死亡的人,我们的心情又做如何?若见他人死,我心急如火。不是急他人,眼看轮到我。虽然我们常常说这首偈,但是有没有生起来迫切感?实际谁也没办法说,我明天将会怎样。所以佛就说:一个能每天念于死的人,并不是让他放弃现前,而是告诫自己--正因为会死,才更应该珍惜现前,要尽到现前应该尽的责任。
念死,是让我们学会理智的去面对;念死,是更应该知道珍惜自己的当下。所以去助念,我们大家的心不要急、不要燥。在临终的时候,如果对方真的能放下,他的心无牵挂的时候,他会什么都清楚的。我们也会看到,一个生命真正结束的时候,有的时候它容易,有的时候它也不容易。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看到一个人,他要经历四大分离的痛苦。所以老师父就说:以前说四大分离只是在书上看到的,现在我体验到了。而且,你看老师父的信心,这也是常人难以来做比的。在老法师往生的时候,我们也是助念,也就是人家活着时,念临终的一会儿了,而往生以后,我们念了前后九天。那时侯,北京黄念祖老居士还活着,他说:给别人助念往生,正是给自己积聚往生的资粮。所以也是难得的机会。
我们把每件发生在我们生活当中的事都能够生起觉照,让我们事事都在修行。所以,通过我们的助念,让我们更加对生命生起来珍惜心,好好的来利用我们这一生,让我们解脱就在今生!
摘自《如瑞法师文章》
End
在禅宗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找接班人。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高僧对他们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徐文明 智者大师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开创了中国佛教最早宗派之一的天台宗,创立一代教观,智慧出众,颖悟过人,确实是一位不世出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智者。 关于智者名号由来,
◎ 杜大宁 很久以前,有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便考虑着找个人接任新住持。方丈有两个得意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有一天,他将这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对他们说:现在我决定在你们两个中间选一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煮云法师智者大师,又名智顗,他母亲徐氏夫人怀孕时,梦吞白鼠。卜者说:白鼠者,他所化也。梁武帝大同四年,大师诞生,左右邻舍都看到红光如火一般罩盖了陈家,以为是益阳侯
真正优雅的人,必定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真正高贵的人,面对强于己者不卑不亢,面对弱于己者平等视之。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计较。有大气象者,不讲排场;讲大排
像智者那样谦和◎ 岳 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法国巴黎,法朗士等一批文学青年准备办一个文学刊物。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们给大文豪雨果写了封信,请求他写一封回信作为刊物的序言。几天后,雨果回了信:年轻人,
智者可以左右自己的命运◎ 达 真行为分两种:一种是高尚的行为,一种是卑劣的行为。若是你行持高尚的行为,今生来世以及生生世世都能获得安乐;若是你行持卑劣的行为,今生来世以及生生世世都会遭受痛苦。其实,
愚者口说 智者心行◎ 释来浩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和尚,乐善好施,为人所称颂。就在他即将功德圆满,走向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他觉得自己该找一个衣钵传人,以将佛法继续弘扬下去,从而导人向善,普渡众生。于
关公被吕蒙杀头之后,痛得大叫大喊:“还我头来、还我头来。”智者大师得知后就去度他,大师盘腿而坐挡住关公的去路,关公一看心想:这个和尚胆子真大,竟敢挡我的去路,给他点厉害看看。于是,“呼”刮起一阵狂风,
智者不放逸◎ 如瑞奋勉不放逸,克己自调御,智者自作洲,不为洪水没。暗钝愚痴人,耽溺于放逸,智者不放逸,如富人护宝。--《法句经》佛在《法句经》里这样教导我们:一个有智慧的人,能每天念于死的人他不会放逸
桥是连接,墙是隔绝。多搭一座桥,就能多一条路。多筑一堵墙,就会少一条路。隔绝者自绝于人,接纳者才能海纳百川。智者搭桥陆地和河流冲突,造成了无数的隔绝。聪明人在其中搭桥,让自己可以顺畅行走。人和人之间相
试论智者大师的两风建设和理论特色高振农智者大师是中国佛教第一个成立的宗派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除了首创天台宗,对后来相继成立的中国佛教各宗派都有巨大影响外,其最大的贡献是一生写下了
天台智者的生佛关系论韩焕忠智者站在“十界互具”、“一念三千”的圆教境界论立场上,是主张“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的。但这种平等一如只是从本性上来说的,就现实而言,众生处于生死流转之中,而佛已破除一切烦
智者似水,因境而变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在大西北,有一条河流从遥远的雪山上流下来,一路经过很多村庄与森林,最后来到了一片沙漠。当河流要穿越沙漠的时候,它发现许多水渐渐消失在黄沙里。河流试了一次又
沙弥殊卡智者善于调御自己的欲念10~17灌溉者引水箭匠之矫箭木匠之绳木智者自调御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沙弥殊卡。殊卡七岁时在舍利弗尊者座下出家为沙弥。有一天,他跟随师父外出化缘,路上他看
优波难陀尊者智者珍惜个人的净化12~2先建立自己贤良的品德然后劝他人贤者免于过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来自释迦族的僧人优波难陀尊者。优波难陀是一个善于讲法的法师,他总是教导人家不要贪心、少
达密卡尊者智者不因利而行恶6~9不为己利他利而造恶业不为儿子财富王国行恶不以非法求取自己成功他是智慧戒行的正法者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达密卡尊者。达密卡夫妇住在舍卫国,有一天,他告诉怀孕
潘迪达沙弥智者自调御6~5灌溉者引导水箭匠矫正弓箭木匠处理木材智者调御自己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沙弥潘迪达。潘迪达的父亲是舍卫城的富翁,潘迪达七岁出家为沙弥,出家后的第八天,跟随舍利弗尊
跋提尊者智者不为毁誉动摇6~6如坚固的盘石不被风吹动摇智者对于毁誉保持如如不动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跋提尊者。大家都戏称跋提比丘是小矮人,因为他个子很小。那些小沙弥经常捏他的鼻子,拉他的
毁谤比丘的女人智者闻法内心清净6~7如同深潭清明澄净智者闻法内心清净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妇人卡娜玛它。卡娜玛它的女儿结婚后,回娘家住了好一段日子,她丈夫写信要她回去,卡娜玛它要女儿多等
聆听妙法者只有少数人证得涅槃6~10在众人群中达波岸者少大多数的人在此岸徘徊6~11任何人能明晰根据教义过活这些人可超越难超越的死界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一群住在舍卫国的人。有一天,这群
享受欲望的人智者不为得失心动6~8善人离诸欲不论诸爱欲苦乐不能动智者无喜忧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一群僧人。有一次,佛陀和众比丘接受一位婆罗门马商的邀请,到鞞兰若结夏安居,那时正巧闹饥荒,
车匿尊者与贤者为伍6~3莫与恶交友莫友卑鄙者结交尊贵者伴随高尚者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车匿尊者。车匿是佛陀成佛前为悉达多太子骑马离开王宫出家修行时的五位侍者之一。佛陀证悟后,车匿也随佛出
僧人阿示具和富那婆修圣者珍惜善导6~2训诫与教导阻他人犯恶善者爱此人恶者憎此人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比丘阿示具和富那婆修,以及一些不修行的僧人。他们住在迦罗赖精舍时,屡犯清规,扰乱清修,
从黑暗到光明智者自净其心6~12放弃腐败的观念智者培养纯正性离在家舒适生活出家趋向解脱道6~13喜悦解脱 舍弃欲念智者清净 自心垢秽6~14智者正心修习觉悟七菩提分远离固执心念乐舍执著系缚漏尽而显光耀
王妃莎曼娣精进修行免生死轮回2~1精进不死道放逸死亡路精进者不死放逸者如尸2~2智者深知此正念不放逸喜悦持正念喜圣者境界2~3智者常坚忍勇猛修禅定解脱得安稳证无上涅槃佛陀居住在憍赏弥附近的哥西大精舍时
老婆罗门罗陀与智者为友6~1若见智慧者能指示过失能谴责劝诫如引宝藏者应与此人交不产生邪恶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一位穷困的老婆罗门罗陀。罗陀又老又穷,寄居在精舍打杂,他很想出家,比丘们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