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知足的艺术
2024-10-24 10:54

知足的艺术

◎ 蒋 鑫

人的一生 很短暂,如何在有限的生命当中,集中精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呢?我在生活当中总结出的结论就是,懂得知足。知足即是少欲,能把有限的精力与时间,都集在中一个有用的事物或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好有限的生命,做出更大且有意义的事情。

知足是一种艺术,并非是事事都消极面对,或者说对世事采取不闻不问的不理采态度,反而,懂得了知足,才是更积极和洒脱的人生态度,才能有机会在一件事上有所成就。人的一生,除却三分之一的睡眠时间,再除却忧、悲、苦、恼的烦恼炽盛状态,能用于踏踏实实提升生命质量及反思人生真谛的时间,真的非常有限,不得不学会对无意义事物的淡化,这就是所谓的知足。

有一个信仰,足矣。人生需要信仰,否则,便会是空洞与无味的人生,缺乏人生美感与智慧。佛法,在我看来,是极为完善和适合一切众生的教法,不仅可以让自身在生命过程中得到生命品格的不断提升与完善,同时也利及于他人,在修学过程中,可以净化整个社会及利于大众。人的一生,如果未曾听闻佛法,真的是一大遗憾,或者说,福报尚有欠缺。不论是老弱病残,还是帝王将相,都需要用佛法的智慧与思想去指引人生乃至于未来世,佛法可以让一个人的内在与外在全部发生彻底的积极改变,信仰佛法,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做好一件事,足矣。知识领域数不胜数,况且术业有专攻,人不可能精通所有的世间学问,只能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事情,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价值。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每一次跨学科或跨领域的涉足,都将会是从零开始。不论是学问,还是事业,都贵以精专,忌泛泛了之。纵然天资卓越,也以一生做好一门学问为宜,才能有所建树,也能节省无畏的精力。

交下几个知已,足矣。俗语云,人生得一知已足矣。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人,最终能成为知足的,毕竟是少之又少。要想成为真正的朋友,需要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有相同的品行与喜好,还要有志趣相投,所以说,大千世界有无数的人,但是能遇到与自己相似的机率,是非常少的。能有这样的心态,便不会再苛求朋友知已遍天下了。朋友之间的相处,淡如水,心态要平和,这样方才长久,也不会患得患失。对于学佛的人来说,人生最大的朋友可能是与同参道友为修学助伴,不会把太多的精力用于讨好朋友及无意义的琐事上。

有几个特定时间点上的回忆,足矣。人生会经历无数的事情,但是人生又是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不可能总是活在过去,终归是要向前看。在我们积极进步的人生过程中,时不常的有一些美好且有意义的片刻回忆就足够了,不要总是对过去不能释怀,这样人生难免会变得意志消沉,不能自拔。例如,我们的童年时期、读书时期、陪伴父母时间、工作时期、去寺院参学时期,人的一生,在脑海当中存储几个有意义的片刻供自勉就好了,这样才能轻装上阵,打造一个完美的人生。

读几本书,足矣。虽然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才能曾长见识,但对于苦短的人生来说,没有过多的精力去真的读万卷书。书籍浩如烟海,要有选择的阅读,这样才不致于浪费时间和精力。例如,在学校读书期间,应以教科书为主线,配以课外书;人到中年,修学佛法之后,就应该多读几本佛经及古今大德开示,才更有助于树立和调整自己的各种观念。读几本书的含义,更多的在于选择一个领域的书,当然,在选择了一个领域之后,要尽量多读,而不是不管什么书,拿来就读,这样难免会沦为门门通,门门松。不论是哪个领域,都会有一些经典代表作,如果能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细细品读,定会对这个领域的知识起到高度概括作用。

人生就一次,我们都是这世间的匆匆过客,拥有不了太多东西,所以有选择的摄受,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这就是知足的艺术。

摘自《觉群》总第88期

End

知足的人最快乐

◎ 证 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心中少欲知足、无贪无求,才能轻安自在;人生什么都是幻化无常,假使存着计较的心,只会造成身心的苦难。所以《八大人觉经》的第二个警觉,就是让我们知道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

从艺术到宗教

◎ 蒋 勳在中国历史上,晚唐和南朝的文学,其实都属于感伤美学。从李叔同早期的诗句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灿烂华丽后的幻灭,隐隐含着一股忧伤。这也许跟他父亲早逝,母亲坎坷的偏房命运戚戚相关。他虽然出生

生命是一件艺术品

◎ 一 行在南加州一次静修结束后,一位艺术家这样问我:为了在我的艺术作品中更好地表现一朵花,我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欣赏它?我告诉他:如果你用那种方式观察一朵花,你将无法与之同在,无法真正感受它。放下你所

不知足的土财主

贪人多积集,得不生厌足;无明心颠倒,常念侵损他;现在怨憎多,舍身堕恶道。在西藏附近有个小国家,住了一位土财主。虽然他拥有一望无际的田园,却仍不知足,心里总认为自己再怎么富有也比不上国王。后来,竟然为此

知足第一富,为善第一乐

宽运法师佛教有自己的财富观佛教与经商的人有着特别的缘分;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后,首先向他供养食物的是两个商人;佛陀成道后,度化的第一位在家人,也是商人。而且佛陀在一部《善生经》中,对经商和企业的经营管理

知足的艺术

知足的艺术◎ 蒋 鑫 人的一生 很短暂,如何在有限的生命当中,集中精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呢?我在生活当中总结出的结论就是,懂得知足。知足即是少欲,能把有限的精力与时间,都集在中一个有用的事物或有意义

“四僧画派”的艺术启示

◎ 悟 才 在中国绘画史上,清初时期北方宫廷奉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画格为正统,江南地区却出现一批富于个性的画家,他们与北方宫廷四王崇尚摹古的画风有很大出入,四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弘

古代佛教艺术中国化

◎ 王科梅一、佛教绘画的引进和中国化的开端秦汉至隋唐之间,国家分裂动荡,社会政治格局亦十分复杂,思想意识形态出现了层叠交错的局面,中外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使儒学统治地位开始动摇,造就了佛教的大发展。佛教艺

生活的艺术

生 活 的 艺 术◎ 寂 相以一滴水的平静,面对波澜不惊的人生。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心不为物欲所役,身不被六尘所染,在方寸之间体会海阔天空、永无涯畔的境界,正如梦窗禅师所言:眼内有尘三千窄,心里无事一

学会以正念保护我们自己的艺术

学会以正念保护我们自己的艺术一行禅师阅读提示:本书诉说一行禅师和他的学生在战时修习和平的故事,并且为我们提出许多简单、有力的建议,可以在每天的生活中实行,终止内心的暴力,让和平在我们身上保持活跃,积极

佛教艺术的渊源

佛教艺术的渊源◎ 阮荣春佛教在它的原生地印度兴盛繁荣了几个世纪,精妙绝伦的佛教艺术是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最好见证。那么,位于丝绸之路的东方,和西亚各国有频繁贸易往来的中国,是在何时迎来并接受了这种外来

没有不幸福,只有不知足---《道德经》

知足者富《道德经》里讲:知足者富。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有个人在岸边钓鱼,他钓鱼的技术十分高超,一会儿就钓上了一条大鱼,足有一尺多长,可是钓者却解下鱼嘴内的钓钩,顺手将鱼丢进海里。围观的人十分惊

一日禅:知足的人最富有

知足的人,虽然睡在地上,如处在天堂一样;不知足的人,即使身在天堂,也像处于地狱一般。人生,心灵富有最重要,若囿于物质欲望,即使拥有再多,也会觉得不够,这就是贫穷;反之,物质生活清贫,并不影响心灵的充实

一日禅 | 当下知足,人生才圆满

杨绛在100岁后,曾写过一段话: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

知足是一种智慧,知止是一种境界!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知止,是中国哲学中独有的一种智慧,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就是说,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因此,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完美的人格魅力

一日禅:拥有一颗知足的心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机会,可以说是能让人丰衣足食。生活中有这么多令人幸福的东西,可我们却变得越来越不幸福。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一颗知足的心。有了贪恋,就永远不满足,就会感到欠缺。因此,一颗知足的心

一日禅:赞美的艺术

如果没有赞扬和鼓励,任何人都会丧失自信。我们大家都有一种双重需要,即被别人称赞和去称赞别人。如同艺术家在把美带给别人时感到愉快一样,任何掌握了赞扬艺术的人都会发现,赞扬不仅给听者,也给自己带来极大的愉

广胜寺传奇:一场大地震催生的艺术经典

位于山西洪洞县的广胜寺是汉传佛教寺院中至今还能完整保存古代风貌的少数者。广胜上寺、下寺及水神庙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历代的重修和重建,基本完整地保存了元、明两代的建筑群以及雕塑、壁画和琉璃,在

五百罗汉的文化艺术

经论中常见的五百阿罗汉、五百比丘、五百上首即是。如《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佛说兴起行经》、《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涅盘经》等举示有关五百罗汉的本生、因缘、授记等。《法句譬喻经》卷二说五百罗

魏德东:艺术与科技的佛教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最激动人心的部分,在笔者看来,原本是杭州大剧院演出的歌舞诗剧《和平颂》与普陀山南海观音广场前的闭幕式。然而,甫一抵京,就收到外国友人的电子邮件:论坛给我最深刻印象的部分是在上海举办的佛

赖永海:佛教与小说及其它文学艺术形式

佛教与小说及其它文学艺术形式赖永海在中国古文化中,诗、书、画的地位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自唐宋之后,文坛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即作为通俗文学的小说。就社会影响说,这时期的小说,有时甚至超过诗、书、

持莲华菩萨的艺术特点

《持莲花菩萨》是阿旃陀石窟壁画的代表作。菩萨身材高大,体态丰满,具有女性化的特征,右手轻拈一朵青莲花,左臂斜垂,姿态优雅,双目低垂,脸上露出悲天悯人的沉思表情,肤色浅淡,用晕染手法表现出明暗和体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