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中国式佛陀之美
2024-11-18 12:27

中国式佛陀之美

◎ 张 弓

在佛陀造像艺术中,各种形象的佛陀永远是主角。佛陀造像的功能,首先是供众瞻拜,已唤起信众的信向;他同时又是艺术品,给人以审美的愉悦。这就是所谓佛教艺术两重性的体现,即宗教性和世俗性。对造像艺术创作来说,所谓宗教性,要求佛陀形象渗透神性,高标彼岸性,倡扬出世、无欲、以教化信众;所谓世俗性,又要求佛陀形象具有人性即此岸性,具有入世和有情的品格,以求得信众的亲和与认同。这似乎互相矛盾。但是在创作实践中,正是神性和人性两种因素的互动互融,推动着中国式佛陀之美的探索和创造。

这个探索过程是在圣化的创作理念指导下,致力于创造佛陀的庄严静穆之美。

我国佛教艺术中,早期的佛陀形象还比较朴质。例如东汉陶座上的坐佛(四川彭山出土),蜀汉墓门楣上的坐佛(四川乐山麻浩),东吴铜带钩上的立佛(武昌出土),都是常人的样子,面相还相当模糊,带有概念化特点。新疆依循米兰III号寺址出土的壁画释迦与六弟子(大约创作于公元三、四世纪之交中,佛与弟子都是西域青年的形象。这样的佛陀形象、即缺乏神性,又缺乏人情味,有待于艺术创作的加工,提升其两重性品格。

自东进十六国至隋唐,中国式佛陀的创造遵循了像教关于佛相行、住、坐、卧四威仪的程式规定,并且借鉴犍陀罗艺术中佛陀的造型与技法,但其哲学和美学内蕴,仍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魂魄。再这一时期的佛寺造像中,凡画面构图、窟内布局、佛的面相造型,尤其是对佛的精神世界和刻划,都可以从中品味出传统政治哲学理念和传统美学观念的渗透。

1. 尚中观念和执中理念的渗透

在中古代政治生活和社会领域,中位最尊。他发源于唯精唯一,允执厥中,戒以精一,信执其中(《尚书大禹》孔颖达疏)的传统政治理念,即传统的尚中、执中理念。同佛陀形象有关的向心对称式布局和构图,正是尚中、执中理念在佛教艺术领域的衍射。这种向心对称的构思,无论是直线的、平面的或立体的,它的整体结构都以中为核心。这个中,至尊至贵,至精至妙,唯佛陀得以居之。

2.以动且静的艺术手法

为突破四威仪呆版程式对佛陀形象的束缚,巧妙地运用以动且静的反观手法,即在佛的周围创作各式动态形象,烘托佛的庄严与静穆。这些动态形象包括威武的天王,忿怒的金刚,歌舞欢腾的伎乐,御风遨游的飞天,欢乐啼唱的仙鸟,飞卷流动的云团,云中漂浮的香花和不鼓自鸣的天乐,以及号哭的弟子,悲恸的诸天等等。

庄严天国,有情皆欢乐,是各种净土变的基调。如敦煌第220窟南壁一铺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画的阿弥陀经变中,阿弥陀佛端坐在宝池中央的莲台上,池中碧波荡漾,莲花盛开,化生童子自莲中出;宝池前的平台上,两部乐伎奏乐,一对舞伎挥动长巾翩翩起舞;数不清的仙禽瑞鸟,鼓动双翼,高下翻飞;团团彩云,种种乐器,浮游天际。生动多姿的动态图像,越发衬托出佛的庄严。安岳卧佛院、敦煌石窟等处的涅槃变相,弟子们哀绝自毁的种种动作表情,衬托着右胁而卧,恬静安祥的圆寂佛陀,使得佛陀完美的神格和永恒的真性,对人们心灵的震撼更其强烈。

3.托体山阿倚山造佛

伟岸神秘、静默深邃、寥廓永恒,是人们在自然崇拜时期就已经产生的对大山品格的感悟。而人间普遍认知的佛的神格美,同他们固有的对大小品个的感悟,有相通之处。于是,人们移情巉岩,托体山阿,摩崖刻佛。如大约公元2-3世纪刻成的连云港孔望山摩崖佛像;雄居武州山之阳的北魏五尊大佛;浚县大岯山东麓北齐雕造的27公尺弥勒大佛,背靠崖壁,俯瞰黄河;甘肃武山40公尺高的北魏大佛,屹立于秦岭北麓峭壁间;武则天造17公尺卢舍那大佛,倚龙门山而瞰清流,俯视中原大地;盛唐所造33公尺和26公尺两尊敦煌的弥勒大像,端坐(卧)鸣沙山东麓,面对茫茫戈壁;60多公尺的乐山弥勒大佛,与凌云山融为一体,雄视三江激流,静观人世变化。这些与大山同体的千年大佛,融摄大山的品格,增益佛陀的伟岸壮美,永远与祖国的青山绿水同在。

4.中和美的追求

佛的面相描绘与刻划,是营造佛陀庄敬美的创作重心。四威仪须严谨有度,凭添了刻划佛陀神态与精神世界方面的难度。唯其如此,古代艺术家在这方面展示的智慧,尤其令人赞叹;这就是中和观念的引进和中和之美的追求。

礼记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的道德修养如能到达致中和的境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是人君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使佛陀形象也具有中和之美,也成为艺术家们孜孜以求的佛陀美的境界。中和本是一种抽象的道德理念,他是指心性修养达到的崇高精神境界。要将中和理念正确地转化为可视的佛陀形象,谈何容易!这是一个发现,累积,升华的漫长的创造过程。

中国式佛陀美的创造完成于唐代。中和美佛之典型就是洛阳龙门那尊大卢舍那。他面对伊水,倚崖端坐,面相庄静典雅,慈和亲切。微微下视的目光,浅浅的一丝笑意,仿佛以灰洞澈三界,圆融诸谛。一袭通肩袈裟,简朴无华,同心圆式的衣纹,如涟漪乍起,衬托着清丽的面容,显的无比圣洁。大佛的双手已经残毁。手印的缺失,使得原作表现的大佛在特定情景下的特定心绪也随之隐去;残像反而成为一幅意蕴无穷的庄严美的定格,凭人去瞻仰、体悟、诠释。大佛完成在盛唐时代熹光初露时分。盛唐人们宽广的视野,阔大的胸襟,雄浑的气魄,以及他们企盼光明正义,藐视黑暗邪恶、高歌行进的时代精神,在这尊大像中得到完美的凝聚与展示。端坐中原大地的卢舍那宝像,最好地体现了古代华夏崇高中和的审美意绪。大佛那无涯的襟怀,无限的慈爱,无穷的睿智,以及他那永恒的微笑,永存的温情,曾经给多少颗不幸的心灵以抚慰,又曾使多少人得到美的启示和愉悦!

摘自《宝莲禅寺》

End

请教佛陀

迦旃延尊者向国王许下诺言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就拚命思考,可是这偈文所指的问题,并不是用思考想象就可以明白的。一定要真正的大觉者才能解答。他真的感到毫无办法了,只得去求教别人。首先他到富兰那迦叶那里去请

佛陀为法舍身的故事

弘 一我到闽南,已有十年,来到贵院,也有好几回,一回到院,都觉得有一番进步,这是使我很喜欢的。贵院各种课程,都有可观,其最使我满意赞叹的,就是早晚两堂课诵。古语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诸生倘非夙有善根

佛陀开悟

◎ 一 行毕钵罗树下,隐士乔达摩把甚深的定力集中在深入观察自己的身体。他看见每个细胞都像是出生、存在和死亡这永无止息的川流里的一滴水。他无法在身体中找到任何一物是永恒不变和有独立个体的。融汇在他身体之

向佛陀丢掷泥沙的人

◎ 证 严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一次与弟子们外出托钵。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外道教徒,他一看到佛陀,就开始破口大骂。佛陀却若无其事、面容安详地继续向前走。那位外道教徒看到佛陀被骂还不理会,脸上还带着笑容,心里十

佛陀的现实观

◎ 惟 贤(一)出家的原因那么佛陀对于人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佛陀很伟大,他为什么出家?一般人对出家没有正确的认识,根据历史的记载,佛陀出家的原因如下:1.观察人生人生不够滋味,生下来就有生老病死、八苦交

“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

◎ 一 行雨季后三天,一个名叫须达多的年轻人来访佛陀,礼请佛陀前往憍萨罗说法,讲解醒觉之道。须达多是一个非常富有的商人。他住在波斯匿王统治的憍萨罗国都城舍卫城。当地的人都知道须达多是位慷慨的大慈善家,

刘素云:无话可说最好,无话可说是佛陀

靠什么来转变命运?就靠这句阿弥陀佛。命运掌握在谁手里?掌握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里。你千万不要把命运交给别人,你自己一定要掌握这个主动权。那就是说,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里;命运是可以转变的。谁来转变你的命

佛陀故事:出家证道重归故里 再见妻儿恍如隔世

佛陀故事:出家证道重归故里 再见妻儿恍如隔世佛陀和净饭大王边走边谈,比丘们整齐的队伍,净饭大王随驾的车马,都跟随在身后。一边是冠盖云集,一边是光头缁衣,这真是世界上少见的行列。佛陀和净饭大王一别就是十

李炳南: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

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答:佛陀十号,并非姓氏之称,乃就其德能之大而显者,定有十种称颂耳。如今称赞人曰,某公吾兄先生,是三号焉。曰某公某长是良吏是正人是国家之柱石,是五称焉。中国以前之封号

佛陀讲《看顾水牛经》

佛陀讲《看顾水牛经》◎ 一 行这一天有点凉意。以正念吃过午饭后,每个比丘都将自己的钵洗净,然后把坐垫放好,向着佛陀的方向而坐。竹林里的松鼠纷纷穿梭于比丘之中,无拘无束。一些更爬到竹树上,好奇地注视着群

佛陀的最后生活

◎ 巴 宙现代人欲彻底明了佛陀生活的真象,从其降生至于圆寂,实际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若干佛传,无论其原文为梵文或其他语言,其成书时代至少是距佛去世有数百年的时间。于此时期佛教已奠下坚固基础,传播既广

佛陀的开示:世间有四件事不能长久!

佛陀开示说,世间有四件事不能永久保存。释迦牟尼佛住在只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有一位婆罗门,有个十四、五岁的女儿,生得端正、聪明,又有口才,在一国之中,可说无人可及。她突然身染重病,不久就死了。父母非常疼爱

佛陀功德——四无畏

无畏即无怯惧,如来智力内充明了,凡有所说,皆安稳清净,不可倾动,无惊怖恐惧,故名为无所畏。四无畏是指佛陀具有四种临众无畏的信心,无论说法、问答、论难,从容而安详,勇猛而安稳。佛陀功德-四无畏一、一切智

佛陀不是创世主

◎ 圣 严 不。正信的佛教,没有创世主的观念,佛陀是人间的觉悟者,佛陀虽能觉悟世间的一切原理,但却无能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佛陀虽能化度众生,众生的能否得度,尚须由众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决定。佛陀是最好的

佛陀对难陀的教育

佛陀对难陀的教育证严法师佛陀出去托钵,路过皂宫的楼阇,看到难陀和爱妃正在享受人间的爱欲之乐,难陀看到佛陀从远处渐渐走近,佛陀的庄严使他生起一股敬重之心;因此,难陀不由自主地从楼阇下来,走到佛陀面前合掌

佛陀的四个法宝

◎ 圆 因 一、忏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未学佛以前,贡高我慢,自以为是,在红尘中每天算计如何让自己高人一等,如何家财万贯,如何穿金戴银,如何声名远播,一天二十

佛陀有十种不可思议的自在法

《八十华严》中,列出了诸佛世尊的十种自在法,大家可以一起了解一下:第一自在法:一切诸佛世尊对于一切法都得自在,而且明了通达种种言辞解说,演说各种法都辩才无碍。也就是说,佛不但通达所有的语言,而且对所有

佛陀的下午茶

◎ 刘江川有个人为法明禅师做了40年的侍者,法明禅师看他一直任劳任怨,忠心耿耿,所以想对他有所报答,帮助他早日开悟。有一天,法明禅师像往常一样喊道:侍者!侍者听到禅师叫他,以为法明禅师有什么事需要他帮

赞叹佛陀

有一次,佛陀和追随他的比丘弟子们,在印度当时的摩揭陀国境内游化,打算从首都王舍城,前往北边的那烂陀城。在佛陀与比丘们一行人的后面,有一对外道沙门师徒,正好也同路,为师的名叫须卑,徒弟名叫梵达摩纳。一路

中国式佛陀之美

中国式佛陀之美◎ 张 弓 在佛陀造像艺术中,各种形象的佛陀永远是主角。佛陀造像的功能,首先是供众瞻拜,已唤起信众的信向;他同时又是艺术品,给人以审美的愉悦。这就是所谓佛教艺术两重性的体现,即宗教性和世

习主席13分钟演讲全面论述中国佛陀教育

编者语:炼狱的历练是黎明前的混沌!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时下每个人,不管现在做什么,只要初心不改、信仰不移,必然涅槃重生。当我们明心见性、完成使命,人人皆可成圣贤!因为你最终的

陈柏达:佛陀的格言(陈柏达居士选译)

佛陀的格言陈柏达居士选译序一、宁静二、私欲三、束缚四、洞察五、愿望六、慈爱七、烦恼八、障碍九、愁苦十、待人十一、心境十二、行善十三、实行十四、省过十五、言行十六、学习十七、教育十八、快乐十九、幸福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