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中国养生旅游白皮书》
2024-12-02 11:50

世界养生酒店联盟(HHOW)根据对中国近千名养生旅游者的调查研究,发布《中国养生旅游白皮书》,作为中国养生旅游行业的权威指导报告。

PART1 养生旅游的定义

1、背景

随着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可自由支配时间的日益增多,人们开始对生活品质投入更多的关注。近年来环境污染、老龄化、亚健康等问题的加剧,更迫使消费者寻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营养补给、减重、水疗、健身、身心活动、美容等活动来保持健康。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人将旅游当成是一次减压或重返年轻的机会。越来越多的人们渴望在旅行的时候能够保持健康的习惯,甚至特意选择一些保持或是改善个人健康和养生的旅游设施。这一现象正在带动养生旅游的发展。

2、什么是养生

我们常常听到 医疗旅游和养生旅游等不同的概念。他们有区别吗?世界卫格组织这样定义养生:养生是身体、精神和社交方面呈完全良好的状态。这不仅是远离疾病或者长寿的意思,而更多地则是强调对疾病的前瞻性防护和对健康、良好生活品质的提高。

和医疗相比,养生更多的体现出长期、主动、积极的生活状态,是从不健康或亚健康到最佳健康状态的持续过程。而医疗则更加偏重于短期的治疗和康复。养生消费者的主动性、长期性,和医疗消费者的被动型、短期性,也形成了养生旅游和医疗旅游的差异。

3、全球养生产业

根据国际大多研究机构的分类方式,全球养生经济由以下几个板块构成:

水疗产业

养生旅游产业

温泉和矿泉产业

美容和抗衰老产业

补充/替代医学产业

预防和私人健康定制服务产业

养生生活房地产业

公司和职场养生产业

健康饮食,营养学和纤体产业

身心健康和健身产业

这几个板块之间互相重叠交叉,共同构成了全球养生产业3.4万亿美元的经济体,其中养生旅游行业4940亿美元,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4、什么是养生旅游

世界养生协会和HHOW世界养生酒店联盟等机构这样定义养生旅游:它是一种为保持和加强个人身心灵健康而进行的旅游。

尽管现代养生旅游的概念刚刚兴起,但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会通过浸泡温泉来获得身体的恢复;罗马人会到有沐浴和海岸的度假区寻求身心灵的净化。当代旅游产业的发展开始是随着观光、探险、文化、美食等多种类旅游形式共同发展的过程,而提高个人健康状况这一永恒的话题从来没有改变,这也使得养生旅游的话题再一次在全球兴起。

5、养生旅游并非医疗旅游

很多情况下养生旅游和医疗旅游被替换使用,但其实医疗旅游和养生旅游基本上是两个不同的活动,客源也有很大的区别:养生旅游客源中大多数为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寻求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最佳健康状态;而医疗旅游客源中大多数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并寻求治疗。

但养生旅游和医疗旅游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晰,甚至在某些项目和疗法上有很多重叠的部分:一方面传统医学开始接受预防性疗法和替代疗法;另一方面养生的很多方式也必须依靠医疗设备和方式进行。因此很多项目,比如温泉浴、DNA测试、中医草药等,既可以是预防性的,也可以是治疗性的。

PART2 中国养生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1、中国养生发展历史

养生一词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再熟悉不过。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医和印度阿育吠陀医学共同奠定了世界养生体系的基础。

中医认为: 养生即养护生命,即尊重生命自身的发展规律,通过各种方法、方式进行养护身体、颐养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驻颜有术等,进而达到身、心、灵全方位健康的过程。这是国际上最早提出的身心灵全方位养生的概念。我国养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养生文化便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特点,比如《周易》的阴阳学说,《洪范》的五行学说,《庄子》的精气学说等等。

和西医的侵入性治疗不同,中医更加强调整体性和预防性,也更符合国际通用的养生的概念。直到今天,中药材以及针灸、中草药、气功、太极拳等理疗手法仍在普遍使用,并逐渐成为很多国家重要的养生方法之一,甚至西医也开始逐渐接受和采纳。

2、中国养生旅游发展历史

中国古人早就有到避暑胜地或温泉地区疗养度假的习惯。避暑养生之旅最盛行的唐代,除了宫廷专属的避暑山庄,许多达官显贵们也建立了自己的私家避暑之地,在唐都长安,甚至还出现过一种避暑会,为富家子弟避暑消夏的临时组织;而温泉养生之旅早在秦汉时便极为普遍,当时的温泉旅游地的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如河南汝州温泉:泉上华宇连荫,茨甍交拒,方池石沼,错落其间;除此之外,我国古人还有很多祈福还愿、修心养性的养生旅游活动。

我国现代养生旅游则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多沿用了古时养生旅游的方式,融入了现代人的基本养生诉求。我国目前比较流行的养生旅游项目包括森林浴、雾浴、日光浴、温泉浴、食疗、民俗养生等,人们在养生旅游中的诉求也比较宽泛,既包括延年益寿、强身健体、康复理疗、修复保健,也包括观光、修身养性、生活方式体验以及养生文化体验,另外,随着人们对精神世界的不断追求,很多以灵修、禅修活动为特色的旅游形式也在不断兴起。

中国21世纪养生旅游发展大事件

数据来源:根据网络相关资料整理

我国养生旅游最早由海南三亚兴起,浙江、江西、安徽、黑龙江、山东、广西等省紧跟其后。随着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发布,以中医中药为特色的中国养生旅游行业将快速规范发展。

3、中国养生旅游消费现状

随着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亚健康等问题的出现,我国对于养生旅游的关注度持续上升。总体上来说,中国养生旅游市场数量已初具规模,现已成为亚太区重要的养生旅游消费市场,但是与国外相对成熟的养生旅游市场相比较,差距仍然存在。

I. 养生旅游数量尚具规模,但整体消费水平不高

根据GWI调查显示,2013年中国养生旅游数量达3010次,占全球总数的5.69%,位列全球第五,而养生旅游消费则为123万亿美元,占全球总消费的2.49%,位列全球第九。养生旅游消费超过中国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奥地利、加拿大、意大利和瑞士。

全球前20大养生旅游市场(2013):

备注:1. 旅游类型包含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 2. 中国统计数据未包含港、澳、台地区; 数据来源:GWI

上述数据表明,尽管中国养生旅游数量尚具规模,但中国养生旅游平均消费仅为409美元,比全球平均水平低近一半。

全球主要养生旅游市场平均消费水平(2013):

数据来源:世界养生酒店联盟

II. 亚太区重要养生旅游市场,养生旅游消费仅次于日本

养生旅游在我国还是相当新兴的概念,养生旅游产品供给也尚未丰富。但我国每年仍产格近123亿的养生旅游消费,位居亚太地区第二,折射出我国养生旅游市场具有相当好的潜力。

III. 养生旅游消费目前仅占我国旅游总消费的2.2%,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相差超过10%

世界养生协会统计调查显示,2013年全球旅游(包括国内游和出境游)总消费为3.2万亿美元,其中全球养生旅游消费4386亿美元,占比13.7%;而我国2013年旅游(包括国内游和出境游)总消费为5653亿美元,其中我国养生旅游消费123亿美元,占比2.2%,与全球占比相差超过10%。由此可见,我国未来养生旅游的发展存有很大空间。

4、养生旅游产品供给现状

养生旅游产品的供给对行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在养生旅游消费上的差距,与养生产品的供给现状有关。

I. 养生旅游目的地主要依赖当地自然资源,产品单一

国际上成熟的养生度假目的地往往集合当地特色和先进的设备、理疗、SPA、活动、课程等综合元素,形成无法在别处体验的综合性养生度假产品;而目前我国养生旅游目的地养生活动主要依赖自然资源(森林、温泉、日光等),这些养生活动观赏性有余,体验性不足,且一处养生旅游目的地养生活动难免单调,无法突出养生旅游的特色和功能。

II. 养生活动相对独立,缺乏系统性整合

目前我国养生旅游目的地养生活动之间相对独立,彼此联系和融合较少,缺乏系统性,松散的养生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养生体验,基于系统性基础上的层次性也无法发挥,难以留住和维系客源。

III. 尚未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主题特色产品

如今的国际养生旅游业已具规模,在很多国家都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独特卖点的产品。例如日本的温泉养生、印度的阿育吠陀和瑜伽养生、泰国的美体养生、法国的庄园养生、瑞士抗衰老养生以及韩国的美容养生和奥地利阿尔卑斯高山养生等等,同时也形成不同的养生旅游开发模式。我国养生旅游正处于粗放式发展的初级阶段,尽管养生旅游目的地数量日益增多,但是养生元素在各目的地的渗透仍比较浅层,各类养生活动仍然以依赖自然资源为主,无法深入挖掘消费者的养生诉求,以养生为唯一目的的旅游形式少之又少。我国兼具深厚的养生文化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具备发展养生旅游的基本条件,未来发展空间较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本平台整理,部分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平台,内容仅供各位学习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End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

◎ 太 虚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配成一切的药品。佛法如一部大医书,种种的病理医方,无不载明。又如一爿大药铺,种种的药材药品无不备蓄。但医药

李炳南:孝是中国人的根性

中国的古训夫孝德之本也百行孝为先这一类的话很多,不能枚举,只就这两句上看,便知做人的根本是个孝字。父母活著的奉养,死了的丧葬,都要尽上十二分力量去办,这也不算完事,还得永远的祭祀,才觉孝道无亏。佛教讲

李炳南: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

问: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呢?(林秀艳)答:释尊法身,遍满虚空,娑婆世界,处处应现,不过我辈凡夫,睹面不识。隋朝智者大师,人以释迦呼之,此其显者,暗示者则不知凡几矣。再者,释尊之舍利,与众圣典记律

汉明帝夜梦金人,佛法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缘起

汉明帝夜梦金人,是佛法正式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的缘起。这在《后汉书》里都有记载。汉明帝刘庄,在永平十年,就是公元64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黄色的高大的人,项背后面有日月之光,来到他的庭院当中。这个梦很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昨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中国精神十条纲领头三条,所谓是「一体、二相、三宝」,这三条是讲我们本性,或者是自性体相用,我们用性德来代表,这是我们本来的样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中国精神。在最近我们看到,我们国家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复兴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到底是什么,如何来复兴?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中国精神。】可以说是做为一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前两集我们学习了中国精神十大纲领里面从一到六。一到三讲明德,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四到十是修德,明明德,这是我们修学的纲领,我们讲了四勿、五常和六和

中国佛教义学概说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教理研究是佛教信仰的理论基础,是学佛修行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佛陀把学习佛法归纳为闻思修三个步骤,学佛以闻思为开端,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深

佛教传入中国

◎ 任继愈王莽时期,西域各国因王莽的倒行逆施和欺诈政策而先后叛离朝廷。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焉耆诸国杀都护但钦。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派大使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率领戊己校尉出西域,当时各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 太 虚中国佛学,并非与发源之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截然孤立,不过从中国佛教历史研究,就有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把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讲出来,故成为中国佛学。今先讲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什么叫

世界眼光 中国话语

◎ 洪修平由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二十余位学者参与撰写的《世界佛教通史》(14卷)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部耗时8年共800多万字的皇皇巨著,以世界的眼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程恭让为什么要提佛教的转型发展呢?我知道有些人看到这个题目,见到转型发展的字眼,就要摇头,乃至反对,这种情结说到底就是我提过的当代中国佛教或当代中国佛教文化的第四大危机原教旨

中国佛寺志丛刊

◎ 一 音在印度,早期佛教并无寺院。佛教徒按照佛陀制定的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养慧命的制度,白天到村镇说法,晚上回到山林,坐在树下,专修禅定。后来摩揭陀国的频毗沙罗王,布施迦蓝陀竹园,印度佛僧才有了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中国观音文化史》前言

◎ 吴 燕白马驮经入华以来,苍狗白云,时移世易,佛教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在中国深深扎根,尤其是观音文化, 仅仅是佛教文献典籍中的经典、法门、仪轨、经咒、图谱等,便已品种繁多,汗牛充栋;至于不同身相和材质的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佛教与中国传统民俗

佛教与中国传统民俗◎ 广 行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限于伦理、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更与民俗有着紧密的联系。佛教融入民俗,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由此才成为大众信仰而非仅是精英宗教。 佛教融入

中国佛教的三大语系

◎ 任继愈中国是世界上佛教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之一,佛教在我国分为三大语系,分别为:汉传佛教(汉语系佛教)、藏传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汉传佛教: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

佛教对中国文学之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之影响◎星 云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无论是文体的开创、技巧的表现、文藻语法的讲究、境界的创新、内容的蕴涵、价值观的突显等,对人们思维领域的扩大,产生既深且广的影响。扩大中国文学词汇随着佛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演 觉四十年来,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中国佛教迎来温暖春天,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几乎是一片荒芜中拓荒重建,从恢复振兴走向健康发展,创造了一段光辉的历史。全面深入

佛教实有功于中国甚大

◎ 吴学昭1919年,陈寅恪、吴宓同在哈佛大学学习。在闲聊中,陈寅恪议论风生,纵论古今中外文化。12月14日,吴宓在日记中撮其精要记录如下:中国家族伦理之道德制度,发达最早。周公之典章制度实中国上古文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黄 强 东汉后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最终爆发了黄巾起义。阶级力量对比形势发生了变化,各地豪强地主集中了地方的军权、财权,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经过连年混战、兼并,最后成为分立的三

中国古代的译经院

◎张家提9月30日是国际翻译日,每个国家的语言都不一样,而为了能够互通交流、互相了解才有了翻译。在中国历史上,佛经翻译对中国历史、政治、宗教、哲学、艺术和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发挥了

中国佛法之兴衰

中国佛法之兴衰◎ 梁启超从中国佛学史大量观察,可中分为二期:一曰输入期,两晋南北朝是也。二曰建设期,隋唐是也。实则在输入期中,早已渐图建设,在建设期中亦仍不怠于输入,此不过举其概而已。输入事业之主要者

楼宇烈: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大量史料揭示了佛学在近代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广泛影响,认为探讨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极重要的课题。第二部分从把佛学与西学相附和,强调佛学的哲理性,

楼宇烈:佛教与中国“和”文化

佛教与中国和文化传承千年东方智慧,践行佛陀经世教诲,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和文化如何理解?他体现的是怎样的佛家道义?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畅谈《佛教与中国和文化》。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冯友兰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中国禅学的方法

◎ 胡 适今天是最后一次讲演,黎先生刚才对我说今天功德圆满,其实不过是我的一笔旧债还清了。这次讲的是中国禅学的方法。上次本来想把中国禅宗的历史讲得更详细一点,但因限于时间,只能将普通书所没有的禅宗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