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八集)
2024-10-24 07:43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谦受益,满招损」,一个谦虚的人,他即使是很有成就,也都会自言没有成就,自己确实不行。这种谦德是自性中一种美德,要行仁,这是我们必修的课程。《论语》当中孔子他鼓励学生修谦德,而且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在《论语》当中有这么一章,「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这是讲的一个小故事。孟之反是鲁国的大夫,孔子在这里称赞他,说了他一桩事。「孟之反不伐,奔而殿」,这是什么意思?在《左传》里面记载,鲁哀公十一年,当时齐国入侵鲁国,齐国是在鲁国旁边一个大国。孔子是鲁国人,所以当时孔子的弟子们也都参与抗齐的战争。当时鲁国和齐国的军队在郊野大战,结果鲁军败北,打不过齐国,齐国是大国。结果鲁军就往后退,这叫「奔」。「孟之反不伐」,这是讲「不伐」是败下来了,「奔」是退奔,孟之反殿后,这个「殿」是殿后,等于是跟齐国军队是边战边退,掩护军队的撤退。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是很英勇的,所以当时孟之反受到国人的称赞,但是孟之反他不居功。等到他回国的时候,「将入门」,要入国门了,「策其马曰」,他把这个马赶上前,然后告诉国人说「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这是说我不是很勇敢在后面去抵抗敌军(因为孟之反殿后),是我的马不肯去撤退。他把这个功归在马上。这很会说话,不是我很勇敢,是我的马不肯走,所以我只好在后面殿后,这是不自夸。孔子就很赞叹,所以特别把这个话提出来教导弟子们,这叫「不自伐」,自己有功劳,但是不居功,谦卑。孔子他老人家本人也是这样给我们示现的,不仅是言教,也是身教。

你自己真正有才华、有德学,人家都看在眼里。所以「人所重,非貌高。人所服,非言大」。不用你自己做标榜,大家的眼睛都是雪亮的,看得清清楚楚。孔子自己也说过这么一句话,《论语》中有这么一章说,「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孔子讲文章、典故之类的,「莫吾犹人也」,「莫」是勉强的意思,就是说勉强在文章、典故上可以及得上他人,就是能够跟别人相媲美,这个「人」是指一般普通人。孔子很谦虚,孔子是博学多才,他说在文章、典故上可能我勉强犹如他人,可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若谈到为人处世处处都能够合乎君子之道,那我还没能做到。你看看孔子何等谦虚!后世人把孔子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他是圣人,还不是普通圣人,至圣,至是到达极处,可是当年他自己怎么说的?我连君子都没做到。这是给我们表现谦虚的样子。说的话当然是他自己要求很高,也不光是客套话,不是说自己真做到了,然后故意说没做到,不是那意思。他是说处处都合乎君子之道,实际上这个人就是圣人了。所以孔子只要有一事他自己觉得不合乎君子之道的,他就忏悔,他就改过,所以他这一生就有大成就。

还有一章又说到,「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孔子在这里也是谦虚告诉我们,「若圣与仁」,圣人和仁人,「则吾岂敢」,我不敢当,孔子不敢承认自己是圣人和仁人。他只是说什么?「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这就是所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个「抑」字是个转语,就是然而,我只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圣贤之道我努力的学习,从没有厌倦,教导别人也从不厌倦,很耐心,乐此不疲。「则可谓云尔已矣」,只可以说到这样而已。你看孔子很老实,就说自己只做到这两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这两条就不简单了。「为之」是做什么?这个「之」就是指代「圣与仁」,为圣、为仁不厌倦,也就是说勇猛精进的在为圣、为仁。虽然他自己心目中觉得还没达到仁和圣,别人看他早已达到了。因为他一生都在这样力行,终身都没有退惰。天天力行,天天学习,以古圣先贤的教诲要求自己,然后为别人做好榜样,身教、言教,这就是诲人不倦。

所以公西华,这是孔子的弟子,在旁边听到孔子的这个话就赞叹,「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正是这种「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这个精神、这种做法是我们弟子们学不到的,这种人就是圣人。孔子多么的谦虚,但是他也是说实话,在他心目中他自己不觉得自己是圣人或者是仁人。如果他自己觉得是圣人和仁人,他这个我相还没忘,我是圣人,你看我相没忘,你们都不是圣人,人相也没忘,有我、人、众生、寿者这些相,执着一分都没断,那岂能叫圣人?正因为他无我了,所以他有这种谦德。而给我们做这个示现,圣人、仁人,我岂敢当!同时也给我们说明你怎么样做圣人,怎么做仁人。圣人者,为之不厌;仁人者,诲人不倦。你怎么想做圣人?孔子告诉你了,你就一生勇猛精进,力行圣贤教诲,不要管自己什么时候达到这个境界,一味做下去,尽此一生,你就能做圣人。同时自己做还要教导别人,把自己的毛病、习气改过来,然后又把这些心得跟大家分享,劝导大家一起学圣、学贤,诲人不倦,这就是圣贤。

我们老师他写了一个墨宝,就有写过这几句话,说「圣贤之道无他,勤讲学、勇改过而已」,这话就说这个,「为之不厌,诲人不倦」。为之不厌就是勇于改过,一生都不厌倦,就像《普贤行愿品》里面讲的「忏悔业障」。忏悔业障就是勇于改过,「念念相续,无有疲厌」,这就是为之不厌。勤于讲学,这是仁爱,爱别人一定要教导他、觉悟他。

夫子谦虚的这些说法在《论语》当中还有几章,其中一章是,「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孔子说君子有三种道,「君子道者三」。君子之道是什么?它有三种,底下会说。孔子说我一样都没有,你看他谦虚到极处。哪三种?「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三种,智、仁、勇。首先说仁,「仁者不忧」,一个仁慈的人,「仁者」,它的意思是很广的,不光是讲仁慈,仁慈是对待别人,还有对自己,对自己是能够天天改过,就是前面讲的「为之不厌」,天天忏悔过错,改正毛病习气。他所忧的就忧这个,自己还有过失没改这个他忧,其它的他没啥好忧的。这里讲「不忧」是不会为生活、名利所忧。「知者不惑」,有智慧的人没有疑惑。为什么没有疑惑?他对宇宙人生真相都搞清楚了,才没有疑惑。没有疑惑,他也就不会忧。为什么你会忧?因为你有疑惑。「勇者不惧」,勇敢的人没有畏惧。首先一个,他绝不会为没有衣食而忧惧,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如果还为这些身外物而忧惧,这个人不是君子,他还没资格学道。所以君子忧的是道,不会忧自己贫穷。像颜回,你看他能做到箪食、瓢饮、居陋巷,这生活是极其的贫困,吃饭连碗都没有,用个小竹篓子来装食品,喝水连杯子都没有,拿葫芦瓢,瓢饮,居住在最简陋的巷子里头。孔子说「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别人像他这种处境不知多么忧虑了,颜回不改其乐,他很快乐,不改变这样的生活方式。所以孔子赞叹「贤哉回也」,颜回真是贤德,不仅是君子,是仁者、是圣贤。

所以我们希望真正学儒,不是搞儒学。搞儒学、搞学问的、搞学术的,这个你可以在大学里面读,大学里面也有开四书的课程。你可以拿《论语》写论文,著书立传,但是你没办法入圣贤境界,不要说圣贤境界入不了,君子的境界都入不了。所以孔子告诉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你要做一个君子儒,你学儒就得学个君子儒,别学个小人儒。子夏是擅长文学,你让他写文章,他比你写的厉害。孔子叮嘱他,你可别要钻到学术堆里去了,最后只做一个小人儒,要做君子儒。君子儒是什么?这里讲君子之道有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是君子儒。

所以我们真想要这么学,从哪做起?从放下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做起。学孔子看世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世间的富贵,看成像天空的浮云一样,跟自己不相关,随它去好了,根本没有想求的心,这你才可能入境界。真正如果能担起颜子箪食、陋巷、瓢饮的家风,那你才可能真正这一生成圣成贤。如果对名利、对生活的享受还有执着、还放不下,对修道者就是大障碍。为什么?你会有忧,你会有惑,你会有惧,你担忧我明天没生活费怎么办,你会有忧,你会有恐惧。我饿,要饿死怎么办?你怕死。

我在五年前把大学的教授工作辞掉以后,走这条路,很多人都提醒我,都好意跟我讲,你不能不考虑你自己的吃饭问题。我刚辞职的时候,很多人给我打电话劝我,你要好好考虑,你这个终身教授的工作可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你这一丢掉,再回头恐怕就难了,你得考虑考虑。我怎么回答他?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确实自从辞职以后,走这条路走到现在,可以说几乎到一无所有的地步,除了自己的一些衣物,也不多,很少,其它的都没有了,没有财产、没有存款,一无所有。快乐!现在我们就能够浅尝到一点颜回说的「不改其乐」的味道。你要问我现在有没有忧、有没有惧,真的没有,无忧无虑,也没有恐惧,连死都不怕。为什么?我们知道要死了以后会去哪里,怕什么?死了以后比现在要好得多。

曾子曾经讲过这么一句话,说「君子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这话说得是很有分量。「仁以为己任」,君子一生是行仁,他的使命就是把圣贤之道做出来,然后教导世人,「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我们都要把这样的一个使命做为自己的使命,「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蕅益大师说曾子这句话就不够精彩,如果是孔子,要是说这个话他怎么说?「仁以为己任,死而不已」。这个「已」就是停止,曾子以为死了就已了,就停了,死了才不停,生生世世都仁以为己任,死而不已。所以仁以为己任,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不已,不亦远乎?这个话这么一说就精彩了,生生世世行仁道,直至天下宇宙归仁而后已。

所以这学儒,还要加上学佛,通过佛法的修养,反过头来更能领会儒的真意。如果只是学儒,很多孔子的真实意我们未必能够完全了解,那就会有迷惑,就不是智者。像子路曾经问孔子,「敢问死」,死的学问,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你生的学问没弄好,你想弄死的学问,先把做人做好。那是什么?子路因为那时候还没到那个境界,孔子先不跟他说这么多,不是否定死后这个境界,只是告诉他死后的境界比生前的境界更复杂,所以你先知生,才能知死,先能事人,然后才能事鬼神。所以子路有这个迷惑,为什么?不知有三世,他就有迷惑。我们现在真正做到不忧、不惧、不惑,那什么样?你知道生命是永恒的,绝对不是就这一期,这个身体死了就没有了,不会。身体像一件衣服一样,你把它脱下来,再换一个新的身体。如果你这一生做君子,你来生这个身体一定比你这一生的身体更好。有什么需要忧?有什么可畏惧?所以这个需要深入的学习,不仅学儒,更要学佛,这才能做到不惑。没有迷惑,你才是智者,你才能做仁者、做勇者。君子之道,这三种。这三不是说三个独立的方面,三而一,一而三。仁者,他必定是智者,必定是勇者。如果一个仁者,他没有智慧,那就不能叫仁者。孔子讲,「未知,焉得仁?」仁者必定有大勇,反过来,大智者一定是仁者,一定是勇者,大勇之人一定是仁者、一定是智者,所以智仁勇,君子三达德,一而三,三而一,不能分开。

结果子贡在旁边说,「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说智仁勇这三者,「我无能焉」,我没有,我做不到,子贡说这是夫子您自己说自己。换句话说,子贡眼中看孔子,孔子做到了智仁勇。孔子真正是君子,不仅是君子,那是圣贤。可知圣贤心中多么谦虚,他连君子都不承认,更何况是圣贤?我们要是自己说自己是圣贤,不害羞吗?自己是不是做到圣贤,不是自己说,别人说,你看子贡在旁边说「夫子自道也」。子贡看夫子是圣贤,夫子自己看自己连君子都不是。这是什么?每个人境界不相同,在低的境界上看高的境界,那高的境界的人就是圣人,高的境界的人觉得自己又比不上更高的境界,他认为那更高的境界才是真正君子,真正是圣贤。所以他绝对不会满足于现状,而会继续认真努力修学,这是事实。佛法里面讲,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落脚处。在初地,初地比二地低一个等级,这往上一看,那二地菩萨简直就是佛了,二地菩萨觉得自己离成佛还远着呢,就是这样的一个意思。子贡看夫子,那就是圣人,夫子看自己,连君子都不是。这是什么?夫子谦到极处,虚到了极处。谦虚到这样的一个境界上是无我了,无我才叫真的虚,有了我,把这个身体当作我,实在了,那就不能谦虚了。一有我就同时生四种烦恼,我见、我爱、我慢、我痴。我见是你有这个念头,这是我,把身体当作我,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当作我。错了,这是错误的见解,但是凡人都有。由这个错误的见解,又衍生出我爱,这是贪,我慢,傲慢、自以为是,这属于瞋恚的一分,我痴是愚痴,贪瞋痴慢都来了,那就离圣贤境界就远之远矣。

我刚辞了职务,跟随我们老师学习的时候,老恩师拍着我肩膀告诉我,要学谦虚,这个话跟我讲了好几次。当时我还不能够完全体悟恩师的意思,大概就是觉得是不是恩师让我学谦虚,别那么傲慢待人,这样就可以少点障碍。如果心里傲慢、自以为是,就往往会遭人家的不服、议论,甚至是嫉妒、障碍。这是老恩师爱护我,所以跟我说这个话。

现在我这个体会不一样,谦虚是性德,人家障不障碍你那是其次的,最重要是你自己能不能够恢复自性。你要恢复自性,首先要做到无我。你还有个我,还有私心在,那圣贤境界不可能达到。所以从哪学?从谦虚学。虚到极处了,心都空了。

在《论语》当中有一章说,「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话说到极处了,非常精彩,但是不知道真能看懂的人有几人。我过去也不懂,后来读了我们师公李炳南老先生的《论语讲要》,以及蕅益大师的《论语点睛》,对这个话才稍稍理解。这话是孔子的心要,传心法要。你看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我有所知吗?「无知也」,没有,我是一无所知。在佛法里面讲般若智慧,什么叫般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孔子就达到这个境界了,你看这个话跟佛讲的意思完全一样,我有没有所知?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我们的自性本自清净。本来无一物,一物不存,哪有什么知?所以叫「空空如也」。「有鄙夫问于我」的时候,这是什么?有人向我请教,这个「鄙夫」是还没有证悟的人,凡人、凡夫,他来问我,请教我。那我还是空空如也,这个话很有味道。你要是把「空空如也」跟「有鄙夫问于我」对调,把「空空如也」放在前面,这个好懂,就是接着前面说的,吾有知乎哉?无知也,空空如也。我什么都不知道,空空如也,心是空的,很清净,一念不生,这个很容易理解。到后来有鄙夫问我的时候我就知道了。「叩其两端而竭焉」,这个「叩」,「叩其两端」就是叩问,叩问你这个凡夫问的事情是什么,利弊、正反、善恶这两端,把这两端说清楚,说给他听,他就明白了。「竭焉」就是把话都说尽了,就让他明白了。你看把「空空如也」与「有鄙夫问于我」对换过来,比较容易理解,但实际上不是孔子的真实意。孔子说「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这个味道才浓。有人来问我的时候,我还是无知,我还是空空如也。不是说没人问我的时候我就空了,有人问我我就有了,那还不叫真空。真空是不管人来问时,还是不问时,都是空空。般若智慧朗照,一念不生。不是说人问我的时候我就生念头了,那还没到家。这个用心就像镜子一样,没有人来照的时候,镜子里面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如果人来照了,照镜子,镜子里面显示出人像,照得很清楚,一点都不迷惑。照得很清楚的时候,请问镜子里面真有东西?还是空空如也,哪来的东西?如果有东西,那人走了之后东西留在那。人走了之后,这里面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所以人来照时、人不照时,镜子当中都是空空如也。孔子的存心就是这样,始终保持在清净、一念不生。

但是这个又不是死在那里的,它是活的,它有见闻觉知,这是我们自性,我们真心的本能,见闻觉知,它有反应。所以有鄙夫来问我的时候,我就给他回答,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一讲出来就得讲两端,如果不用两端来说明,说不出来。这两端就是分别。如果不分别,不分别就无话可说,非得分别才能说。所以分别可不可以用?可以用。像六祖大师曾经问过永嘉,你还有分别吗?永嘉已经证悟了,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永嘉回复六祖「分别亦非意」。有没有分别?有分别。可是分别亦非意,这个「意」不是我的意思,我没有意思,无知也,空空如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有鄙夫来问我的时候,是鄙夫之意,不是我之意。所以我随顺他的意,「叩其两端而竭焉」,随顺他的分别,我给他分别,最后让他也明白了,他也就放下分别了。「竭焉」这个「竭」字用得好,竭是什么?没了、尽了。什么尽了?妄想分别执着尽了。我自己已经尽了,然后还要帮助凡夫,就是鄙夫也尽了分别执着妄想,放下这个分别执着妄想,同归于无知的境界。

从这里看到孔老夫子的境界高。用佛法的位次上来讲,圆教初住位以上的人才能说得出这种话来,所以有的人传说孔子是童儒菩萨。我们老恩师还曾经问过他的老师,我们师公李炳南老先生,这个话是不是真的?孔子是不是菩萨再来?师公说这个话理说得通,可是事上找不到证据。按道理应该是,但是你找不到证据,找不到证据那当然就不能乱说。但是通过孔老夫子这些话,我们在旁边推敲推敲,哪是凡夫能说得出的话?这是完全无我,完全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所以这是什么?谦虚到最后的境界,不仅是无我,简直是把所有妄念都放下了,破四相、破四见了。所以学儒的人要学谦虚,谦虚真的是性德,你能够随顺性德而修,最后你也能够见性,见性的人就是圣人。

《弟子规》上又有说到「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訾」就是批评、毁谤。自己有能耐,不要自私,别人来学习,我们应该乐于分享,乐于贡献,绝对不能够自私自利,只要我行,别人都不如我,那是自私自利。别人有能耐,我们也要谦虚,虚心学习,不可以轻易的批评、毁谤。

在《论语》上有这么一章说到,「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这是孔子自己说,他教人没有任何的隐藏,所以他说「二三子」,「二三子」是指孔子的这些弟子们,弟子们你们以为我有隐藏吗?为什么孔子会说这个话?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孔子的道太深了,智慧太广大了,所以很多的弟子学不来,像前面公西华说的「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子贡也曾经说,「夫子之文章」,我们可以得而闻之,「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夫子讲这些仁义道德,这些礼、文都属于文章,这可以得而闻,这可以学,可是讲到「性与天道」,学不来。所以很多人认为是不是孔子他有隐藏,其实不是。孔子说「吾无隐乎尔」,我没有隐藏。「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我这言行、心意没有不跟弟子们分享的,用现在话就这么说,这是圣人之学,没有丝毫的秘密,完全展现在你面前。「己有能,勿自私」,孔子绝对没有任何私心,绝对不会想着教会了弟子,饿死了师傅,不会,完全是毫无隐秘。所以说「是丘也」,我本人,孔子名丘。孔子自己说我是没有任何隐藏,没有任何秘密,就看你自己能不能学。你怎么能学?你能够具足诚敬,你就能学到。这诸弟子中唯有颜回真正学到,为什么?颜回具足了诚敬心,其它人都不如颜回诚敬,所以学得不如颜回。不是孔子不愿意教,是弟子根性有不同。就像天下雨一样,大树吸的水就多,因为它根深、根粗,小草吸的水就少,它浅嘛!所以弟子根性有深浅不同,所以所学的就有不同,不是说老师有所隐藏,是你自己的器量的问题、根器的问题,这个根器全在你自己对老师的诚敬心。我们从《论语》当中看到,颜回对老师那是具足诚敬,他说夫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那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老师那种尊重到了极处,所以颜回真正得道了。

好,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到此地。有讲的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End

阿罗汉为穷人说发财之道

迦旃延在阿盘提国宣化后,想回到舍卫国听闻佛陀说法,在途中,见到一位妇人手持水瓶,坐在河边大声的啼哭,尊者一见,不觉油然的生起同情的怜悯心,他怕这个妇人因失意的事想不开,而投水自杀。因此,他就向前问道:

我的长寿之道

◎ 季羡林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可谓长寿矣。因此经常有人向我询问长寿之道,养生之术。我敬谨答曰:养生无术是有术。这话看似深奥,其实极为简单明了。我有两个朋友,十分重视养生之道。每天锻炼身体,至少要练上两

君子之交

君 子 之 交◎ 弘 一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赏析】弘一的这首偈诗言辞简约而意蕴丰厚。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君子之交谊高雅纯净,看起来像水

钟茂森:弟子规_父母呼 应勿缓(第一集)

尊敬的悟净老法师,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各位居士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末学今天又回到念佛堂来跟大家一起座谈,感到非常欢喜。这已经分别了前后有十多天,跟随我们师父上人到广州参加了一次国际儒学联合会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五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昨天我们讲到「入则孝」这一部分。「入则孝」的总纲可以用《论语》夫子讲的一段话来说明,那就是昨天我们提到的「孟懿子问孝」。后来樊迟又接着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论语》的精华。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在此地刚刚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习过一遍,《论语》从二00九年十月开始讲到上一个月,总共头尾讲了十八个月。我们将《论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当中「入则孝」的前八句,属于事亲当中的「居则致其敬」,底下我们来讲「养则致其乐」。这是《弟子规》当中从「冬则温,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讲解「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刚才我们讲到《论语》名题,以及它所依据的原理,是以道为本体。接下来我们讲五重玄义第三个方面,叫做明宗,就是明了学习这部《论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昨天我们前两集为大家简单介绍了《论语》的概要,今天开始进入我们这一次《论语》研习的主要的部分。我们昨天有谈到,我们这次对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八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讲习「君子修身之道」。我们再挑几段《论语》来讲,主要还是以《弟子规.入则孝》来做为总纲。我们再看「先进」第十一篇里面第四章,「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九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昨天我们给大家汇报了「入则孝」这一部分,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出则弟」。悌道,实际上就是讲恭敬、友爱的心。用恭敬的心对长辈,用友爱的心对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在《弟子规》当中第二部分是「出则弟」,我们现在继续来讲。「出则弟」,这个「弟」主要就是讲到的恭敬和友爱,不仅是对兄弟姐妹,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我们刚才一堂课已经讲了「信」,这一部分讲完了。在《弟子规》里面第五个部分讲「泛爱众」,我们就以《弟子规》的七科做为我们这次讲题的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里面「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是属于「信」这一篇里面的。在《论语》当中,「子路篇」里面有这么一章经文,「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今天我们来讲第四个部分「信」。「信」是讲诚实、守信。在《论语.为政篇第二》就有这么一章经文说到,「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谦受益,满招损」,一个谦虚的人,他即使是很有成就,也都会自言没有成就,自己确实不行。这种谦德是自性中一种美德,要行仁,这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昨天我们讲到「信」这一部分,做人要诚信。在《弟子规》上又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这个意思是说,我们听到了别人的赞誉,如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上一次我们讲到「泛爱众」。《弟子规》里面有一句经文说:「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这是讲自己如果有能力、有才华,不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还是结合《弟子规》来讲《论语》。刚才讲到「善相劝,德皆建」,还有一个方面我们要补充一下。现在国家都在做公务员的制度,要吸收公务员都要考试,都要有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四集)

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的「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这是我们要对待下属、对待幼辈要掌握的原则。「身贵端」就是先要端正自己,不仅是行为、言语,连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在《弟子规.亲仁》这一章里面,我们看到有下面这句经文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一个仁者,反而一般的人都很敬畏他,好像他不是那么容易接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我们刚才就讲到「余力学文」。要力行跟学文并重,光力行而不学文,就「任己见,昧理真」。人能成就圣贤,唯有靠好学。在《论语.阳货第十七篇》有这么一章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三十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这一堂课将是我们最后一讲。我们看到《弟子规》最后一句,也是《弟子规》的总结和劝勉。「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是讲到我

钟茂森:净宗根本戒(第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净宗根本戒」,上一次我们讲到《无量寿经》第三十五品里头的第三大段,就是淫戒。本来想到今天要从第四段妄语戒开始讲起,但是想想现在这个邪淫的问题非常的严重,我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上一次把本文核心的一句「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讲解圆满,我们用了相当的时间,因为这一句可以说是本文的总纲领,真正要修福确实只有在心地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6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7/3/3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6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在去年十一月份末学回到台湾,刚好有机缘能够到桃园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7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7/3/4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诸位老师们昨天睡得好吗?一定很好睡,因为人感动流泪之后特别好睡。我们昨天晚上欣赏「暖春」这部电影,相信有很多影像都还深深的印在我们的心田上。其实当我们每一天接触到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好。我们刚刚讲到我们对学生的付出、关爱,他不见得有立即立竿见影的效果出来,但我们还是这颗爱心有增而无减。因为当我们看到孩子,我们对他好,但他还是很冷漠的时候,我们更明白他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五集)

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无德而有才是毒品,我上一次,几个月前在高雄坐出租车,刚好那时候回家,坐上去以后,出租车司机他就很感叹说了一段话。因为我比较多时间在大陆,所以有些情况也是从他们在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八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有提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欲知人者先自知,欲爱人者先自爱,欲助人者先自助」,还有「欲论人者先自论」。我们今天自己假如没有做好而去评论他人、要求他人,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七集)

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好。我们刚刚讨论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实在我们求学的道路上一定要知所先后。今天假如学习的过程当中是先学知识、先学技能,而没有先扎德行的根,这个先后就有点颠倒。因为德行的根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在喜马拉雅山的高山上有个旅人,他刚好在一段旅程当中,那时候下着暴风雪,很大,而且举目都看不到半个人,走得也是很孤独。突然从远方来了一个旅人,两个人就一起结伙走在路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们之前讲到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天下无不是之兄弟,延伸到我们人生每一个因缘当中,我们都不要把对方的不是放在心上,造成我们对对方的不谅解,甚至对立、仇视、冲突,这样我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们刚刚讲到,我们能去掉这些烦恼习气,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就可以现前。我们讲到孝悌能够调伏我们的贪念,所以《孝经》里面讲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们上一节课讲到开智慧,人生当中最重要的,我们有了智慧,才能引领我们的孩子、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而求智慧经过四个阶段,信、解、行、证。说到信,很重要的要先相信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一集)

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们刚刚谈到化民成俗,其实我们人生有非常多的角色。在家庭的角色,在我们工作团体的角色,以至于我们站在社会、国家的角度上,我们是不是一个好的公民?我们能够自己先做好,正己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提到,我们要恢复我们的智慧、德能、相好,这是本有的。必须去掉我们的习染、我们的坏习惯,从贪、瞋、痴、慢、疑去去除。说到昨天提的瞋,有一句古训很值得我们去体

胡小林:如何在单位尽心推广《弟子规》?

提问者: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在推广时,当领导不懂、不了解《弟子规》时,下属的员工应如何在本单位尽心推广《弟子规》?胡董:这个问题很好,这老板不学,员工要学。这个生活之外,工作之外,还有另外的《弟子规》吗

胡小林:如何在企业落实《弟子规》?

提问者:不是,是非常真实,而且把你自己的事实讲出来,其实真的是一个大爱,让我们所有的人都为之震撼。我也想问,因为我是也还没有学习,我自己也有一个做餐饮的,我想这个《弟子规》,首先我也知道可能是先从我自

胡小林:《弟子规》是戒,因这个戒你就得了大定

我给大家开一张保证书,在落实《弟子规》的过程当中,有一点我敢跟你保证,充满了喜悦之旅,《弟子规》之旅就是喜悦之旅,喜悦之旅一种喜悦的旅途。别提多高兴了,因为你心里有个主张,人有了依靠这种感觉,这是花多

洁身之道 守身之要

宽运法师洁身之道.守身之要(上)──戒淫 前言 自从《八关斋戒-不淫戒》一文推出以来,不少网友留言问及如何戒淫的问题。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社会道德标准每况愈下,加之现今信息科技发达,在媒体中传送不良信

蔡礼旭: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_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第二集

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大家刚刚有没有去翻一下族谱,看看是哪位圣人的後代?诸位老师,统统不要找,绝对是圣人的後代,因为假如不是圣人的後代,绝对传不到现在。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就是人生的真相。《易经》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