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六集)
2024-10-19 09:28

【十五、蜎飞蝡动,微细昆虫,俱禀色心,同一觉源。欣生怖死,痛痒苦乐,与人无异。既同觉源,即是未来诸佛。】

这是佛告诉我们,一般人往往疏忽小动物,再小的动物,蚊虫、蚂蚁也是一个生命,也是众生之一,它也受轮回果报。换句话说,三途恶报报尽之后,它还是有机会生到人天,还是有机会继续修行。所以在佛眼睛里面,看这些微小的动物是平等的。从理上讲,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从事上讲,跟人、天也没有两样,只是它业障重,堕落到这个身,得这样一个果报。它们今天得这个果报,我们要晓得,我们在过去生中,不能说没有做过蚂蚁、苍蝇、蚊虫,我们也做过;如果脱离不了六道轮回,将来还要再做。这是从事上说,恶因必定感恶报。明白了,我们对于这些微细昆虫就会爱护,就不会去伤害它。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它是过去生中造业。

人道里面造业是极重的,天道造业比我们轻,因为天道的智慧比我们高,他具足五通,观察比我们敏锐,所以造业的机会少。畜牲道造业,就是毒蛇猛兽,它是在饥饿的时候才侵犯其它的小动物。狮子、老虎吃饱的时候,小动物在它面前走来走去,它理都不理。由此可知,毒蛇猛兽的杀业(恶业)比我们人不晓得轻多少倍。所以造作罪业,实在讲造善业、造恶业都是在人道,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小心谨慎的。

所以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想到将来是什么样的果报。佛在经上常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造作的时候不在乎,果报现前就害怕了。菩萨是觉悟的人,他在造因的时候就很谨慎,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经典涉猎了许多,读了许多,为什么做不到?原因就是没有见到这些事实。真正见到这个事实,自然就会小心谨慎。对待微细动物尚且如此,对一切人,对一切高等的动物,自然就更不一样了,这是我们应该要明了的。请看第十六条:

【十六、六根六识,相续而生,名之曰命;此相续断,名之曰死。】

「生死」是个名词,是一种现象,实在说,找不到生死。所谓「生」只是缘聚,「死」只是缘散,缘聚缘散。世尊在《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当时波斯匿王听懂了,听懂之后,非常欢喜。原来我们这个生灭身中有不生不灭的性在,我们的真心本性绝不随身体生灭,也就是绝不随外缘聚散,那是真的。这个事实知道了,理论通达了,对于一般人最恐惧的一桩事情,我们放下了,这是远离一切苦厄,知道一切事都是「缘」。缘聚的时候也不必生欢喜心,一切都是平常心,缘散的时候也是平常心对待。不但世间法如是,出世间法也不例外。这个真实不变的境界,真实不变实在讲只是真性,在佛法讲「明心见性」,见到性了,性不变,真心不变,本性不变。除此之外,心性所现出来的境界,就是它所现的相,是会变的。

诸佛菩萨的实报庄严土会不会变?还是会变。我们讲不变,这是方便说。这么说是不是欺骗众生?不是。譬如一般经论上讲,这个世间一切万物都在变化,虚空不变。三千年前,世尊在世时候的虚空跟我们今天这个时候的虚空,虚空哪有变!虚空是不是真的不会变?不是,它还是会变,不过它存在的时间长,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你没有办法观察到它的变化。什么时候观察得到变化?见性的时候就观察到了。所以虚空也是阿赖耶识的相分。《百法明门论》讲无为法,无为法就是不变的,就是没有生灭的;有为法就是有生灭的,有很显著的生住异灭在变化,包括八识五十一心所都是有为法。无为法有六个,这不生不灭哪有那么多?其实真正的无为就是百法最后一条「真如无为」,其它的五条可以说是相似的无为,不是真正的无为。但是在没有达到那个境界,你看到那个境界确实是不生不灭,就如同虚空一样。

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这大家很关心的,西方极乐世界将来有没有消失的一天?当然有,但是那个时间太长了,没有法子计算。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不生不灭,它时间太长了。《无量寿经》上,佛说的,假设像目犍连的神通,一天一夜就能算出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的数量。假使十方众生都成了辟支佛,能力都像目犍连一样,共同来计算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计算他的寿命,算不出来。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无量,那个无量不是骗人的。

佛又告诉我们,通常修行证果需要三个阿僧只劫。《华严经》上说的时间就长了,要无量劫。这个「无量」是数字,是印度十大数之一。「十大数」,第一个是「阿僧只」,第二个是「无量」,第三个是「无边」。阿僧只个阿僧只叫一个无量,无量个无量叫一个无边。这样大的数字,证圆教的佛果。即使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在西方世界那些人的寿命当中,这个时间算不了什么,很短暂的。他们的寿命是真正的无量,没有法子计算。这个「无量」是可以算得出来的。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是一生圆满成佛。到西方世界那就真的得到保证,永远不退转,成佛的早晚就在自己精进了。自己精进,成佛会提早,早一点成佛;自己不肯精进,成佛就比较晚一点,那个差距并不很大,这是西方世界的殊胜。

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什么叫「生死」。明白这个事实真相,生死就不在乎了,不会恐怖了。这桩事情,所有一切众生都感觉到非常恐怖。哪一个众生不贪生怕死!所有一切动物都是这个现象,都是贪生怕死。请看第十七条:

【十七、三业之中,心为主宰;结罪轻重,心境不同。】

『三业』是身、口、意;身体的造作,口的言语,意的念头。口是指言语,说话要小心谨慎,当说、不当说要有分寸。古人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不可以不谨慎。孔夫子教学对于言语就很重视,他的四科,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就是言语。佛法戒口的四种过失。世出世间圣人对于言语都这样的谨慎。这个『心』就是意业,就是思想、见解。三业当中,意业为主,我们一切的言语造作都是听命于意业。因此,心里面的思想见解纯正,身、口自然就不造恶业。修行,有从身、口下手的。修身,身会影响心。也有人从修心下手,这是大乘佛法里面,像禅宗所说的「从根本修」,根本就是心,这是最高明的。还有身心一起修的,这在佛法里面,我们都常常看到的,这个得的效果很快速,也很踏实。

『结罪轻重,心境不同』。譬如杀生,杀生当然要结罪,罪的轻重要看你杀生的时候起什么心,如果是极重的瞋恚心去杀生,罪业就很重;没有瞋恚心,误杀的,罪就很轻。如果是大慈悲心去杀他的,那就没有什么罪了。也许诸位会奇怪,慈悲心为什么会杀他?佛经上有例子。这个众生起了恶念,要造极重的罪业,这个罪业造了之后,将来要堕地狱,还害好多无辜的众生。菩萨见到了,要给他说这个道理,他是决定不能接受,迷得太重。怎么办?只有把他杀掉,这是慈悲心杀的。杀他,他不造重业了,他不堕地狱了,等于从地狱把他救出来,这是慈悲心。他也不害很多众生了,不造这么多重罪了。菩萨这个杀生,这不叫犯杀戒,这叫开缘,这叫开戒。由此可知,条条戒律都有开遮持犯,都要懂得,要有智慧去区别,要有智慧去观察,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怎么做法,这样才能利益众生。

所以,他的心、境不一样。「境」,就是你杀生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手段、方法。如果用的这些工具非常残酷,这个罪业很重;手段很温和,杀他的时候并不叫他感到很痛苦,这个罪就轻了。所以,用的什么心,用的什么方法、手段,从这个地方结罪,轻重差等很大。

【十八、经云:无得焚烧山林,伤害众生;就决湖池,堰塞派渎,残害水性。】

这是佛弟子必须要牢牢记住的,如果犯了,决定得重罪,无心的,罪也很重。为什么?伤害的众生太多了。我们要小心谨慎的就是火烛,特别是在旷野的地方,稍稍不谨慎就会引起火烧山。烧山,这一片山林里面,蜎飞蝡动小动物有多少!你残害多少生命!无意的,那个罪都不得了,有意的就更重了。所以这个罪很重,一般人不注意,他认为这是无所谓的事情,他不晓得这里面结罪这么重。河堤,破坏河堤的机会很少,我们也不会有意去做,无意也不太可能。就是在山野,火种不小心落下去,这是很可能的。我们学佛人不抽烟是好多了,一般抽烟的人将烟蒂随便一丢,往往引起火灾,虽是无意的,也是重罪。这就是爱护一切动物。

不但动物要爱护,植物也有生命。春生夏长,活活泼泼,它有生命,也要爱护。我们现在科学家也懂得,叫「生物」,生物包括植物。因此佛在《戒经》里教比丘,「清净比丘,不踏生草」。那个草活活泼泼的,怎么可以踏在它上面!但是有开缘,如果这地方没有路,而且一定要通过,可以的。假如有路,你应该绕着路走,不能抄近路在草上踏着走。对于生物,你不尊重它,不爱护它,伤自己的慈悲心。所以「清净比丘,不踏生草」。

从前出家人住在山上,自己总要搭个小茅蓬遮蔽风雨。搭茅蓬总要砍树,佛告诉我们,树的高度超过一个人就有树神。树神是什么?实在讲就是灵鬼依附在树上。他要找地方住,要找地方依靠,依附在树上。树愈大,年代愈久,他在那里住久了,所以我们常讲,成精了,精灵作怪,他就有变化了。年久了,吸取日月精华,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讲,这是大的磁场,他常常接触,对他产生很大的变化与影响,使他有灵性,他也能变现种种身形。我们一般中国人讲,树成精了,这是灵鬼附在树上。我们要取这颗树,三天之前去祭祀,供养他,给他诵经、念佛、念咒。告诉他,我三天以后要取这颗树来搭茅蓬,遮蔽风雨,请他搬家,请他到别的地方去,这是对的。如果没有预先通知,到时候就砍伐这颗树,鬼神有瞋恨心,你把他的房子破坏了。学佛的人懂得不与一切众生结冤仇,所以预先通知他。

今天世界这样的乱,每一个人的生活这样的苦,遭遇都很不幸,特别是人事。原因在哪里?无量劫来与一切众生结的怨恨太多了,今天所遇到的都是冤家对头,怨结没化解是真正的原因。学佛之后,多少也好一些,理明白了,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所以我们每天认真用功,我们回向,「上报四恩,下济三苦」,把功德都回向给他们。我所修的功德,历劫怨亲大家共享,希望把这个结化开,菩提道上就少障碍。历劫的恩怨都要化解,现在怎么可以跟众生结冤仇。结怨,有的是有意的,有的是无意的。无意的言语,说的人无心,听的人有意,言语不能不谨慎小心。不与一切众生结冤仇,我们菩提道上就少障碍。

【十九、慈悲之道,是菩萨利生之大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

『慈』就是爱心。佛法为什么不讲爱,讲慈?世间人的爱心是从感情里生的,诸佛菩萨的爱心是从智生的;它的根源不一样,一个是从智慧里流露出来的,一个是从感情里流露出来的。情是迷,智是觉,这不一样。『悲』就是怜悯心、同情心。看众生有苦难,自自然然就不忍心,自自然然就会帮助他。所以,『慈能与乐,悲能拔苦』。

我们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见到,诸佛的心是什么?佛心是什么?诸佛的心就是一切众生。所以我们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诸佛欢喜,这是真实的供养。这就像我们世间做父母的,父母的心是什么?儿女是他的心,念念都在儿女。有人照顾他的儿女,他感激不尽。比照顾他、供养他还要感激,就这个道理。我们在经论上看到,诸佛如来念念想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快快成佛;由此可知,我们如果轻慢众生,伤害众生,就是伤诸佛的心。我们天天念佛求佛菩萨加持,天天干的是伤害诸佛的心,他还会加持你吗?所以要明白这个道理。

俗话常讲,佛家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学佛的人要从这里下手。但是慈悲是要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感情就错误了。佛门里也流传一句话,「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那是什么?那是感情的慈悲、方便,这就坏了。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

我们看到古大德,你看《禅林宝训》就知道。《禅林宝训》是非常好的一部书。那个老师看中一个学生,希望将来能做为传法之人,他如果选定之后,对于那个学生就非常苛刻,从来没有好脸色给他看,处处找他的麻烦,没有毛病也要想办法找出毛病,在鸡蛋里挑骨头,折磨他。这种人将来才能承受大法,才能有真正大的承担。我们在《禅林宝训》看到有个例子,那个老师看他不顺眼,想尽方法把他赶走,见到不是打就是骂,从来不把他当人看待。但是他对这个老师非常尊敬,怎么赶都赶不走。老师把洗脚水倒在他头上,他还是不走,最后找碴儿把他迁单。迁单之后,他没有法子,不能住了,师父在那里讲经说法,他在窗外听。这样过了一个时候,老和尚要传法,要退居,这个住持要让位,新住持是谁?老和尚说,「把外面那个人找进来」。这才晓得,传法传给他的。可见得那是真的爱护。《金刚经》上讲,「一切法得成于忍」。你要不能忍,那就算了。你能忍,能承受,将来如来家业就可以交给你。所以看看古人教学,跟现在人不相同。

在近代,我们看到李老师,李老师教学,他要看中你了,对你是有打有骂,很严格。如果没有看上你,对你很客气。实在讲,他的选择决定没有私心,他是平等的教学。选择的标准是什么?他老人家所教的,你真的听了,真的去做,他知道。你在表面上听,表面上很恭敬,离开之后完全不能照做,阳奉阴违,老师对你很客气。为什么?不跟你结冤仇。打你、骂你的话,心里会生怨恨,那不可以。这种真的学生,打你骂你,学生对老师还感激,不一样。

所以慈悲是理性的,世间的爱是感情的,这有区别;但是表现在事相上,完全相同,一般人很不容易辨别出来。他用心不一样!换句话说,他的方法跟目标也不相同。佛菩萨的方法决定是诱导人成就戒定慧,这就是方法不相同,目标一定是帮助你破迷开悟、明心见性。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End

两个小沙弥

◎ 李 睿从前有两个小沙弥,他们各事其主,两座禅院只隔了一道山梁,他们下山同走一条路,因此二人经常见面。这天,两个小沙弥都下山前往市场买菜,他们便在路上相遇了。甲寺的小沙弥问:请问你到哪里去?乙寺小沙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是我们晚晴轩佛七第三天。我们继续选取莲公大士念佛的偈子来学习。今天跟大家一起学习两首偈,我先念一念:【道人须学石头顽。哪有功夫说苦酸。炼得此心顽似铁。风吹雨打不相干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五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是我们晚晴轩佛七第五天,我们选取莲公大士一首「老实念」的偈子来一起学习。这首偈子我先给大家读一遍:【但只老实念。不必问如何。莫管同与异。休论自与他。止贵愿力强。哪怕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是佛七第四天,爷爷到今天已经是第九天断食,基本上都没有吃什么东西,只喝饮料。今天他的状态是最好的,从早上五点钟开始念佛,念了一个早上,休息了一下,又念了一个上午,下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七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晚晴轩的助念佛七圆满。虽然佛七圆满,与其说是结束,不如说是开始,为爷爷的助念可以说又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今天爷爷有一点业障现前,对于西方极乐世界产生诸多的疑问,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二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接到念佛同修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对于念佛怎么念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境界,有疑惑,那么想抽一点时间谈一下这个问题。念佛要是会念,就很容易得到三昧;如果不会念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四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的第三天,大家的状态是渐入佳境,刚才大家念佛声音非常整齐,听起来很安定,证明大家的心就愈来愈静下来了。通常佛七到中间第四天这是状态最好的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五集)

尊敬的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念佛最重要的是心要跟佛的愿相应,古人所谓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如果能够相应,你当下就能随着这句万德洪名入到净土,也就是你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二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圆满的一天,大家在这七天当中,念得都很不错,很用心。现在最后一天,我想要说点什么?应该说点劝勉的话。我们跟净老和尚学习《无量寿经》,《无量寿经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一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昨天晚上谈话里面讲到往生净土的正因,每一个类型的往生的人,都要至心求愿往生净土,昼夜常念、思惟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品位的高下,在乎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六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我们佛七第四天,按道理来讲通过前三天的念佛,我们的心应该是渐渐静下来了,我们的功夫应该是愈来愈绵密。那我们自己要反观一下,我现在的功夫有没有比刚来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七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大家念佛都念得很不错,我看到有一些同修昏沉的现象减少了。在念佛当中最普遍的两种现象,一个是昏沉,一个是掉举,掉举就是妄念纷飞,心定不下来。两者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九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今天上午跟大家谈到往生净土的正因,《无量寿经》上讲,三种品位往生的人都具备昼夜忆念、思惟极乐世界种种庄严,阿弥陀佛种种功德。你首先要对于极乐世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八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时间过得非常快,今天已经佛七第五天了,能不能够成就,就看最后这三天,那么三天也过了半天了,所以大家要提起精进。正如我们每天晚上结束的时候念的普贤警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在念佛法会正式开始之前,先跟大家讲一讲念佛的一些道理,让大家能够明了怎么来念佛,念得才如法、才能得力。在过去传统的佛七里面是不会讲开示的,就是不能讲话,也不讲经的,就是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今天是我们念佛共修法会第三天,如果真正用功,我们的心一定会定下来了。如何才能做到功夫得力?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真正发起出离心,要想到六道轮回太苦了,我们生生世世在这里头轮转,受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师父上人有提到「开示」两个字,只能是佛、证果的人能够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这个才能用开示。像我们在一起共修,只能叫「讲话」,不敢称开示,因为我自己也没有开悟,也没有证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六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下午好!我们今天早上举了《无量寿经》一段经文,劝导大家对净土法门要生起坚定的信心,对《无量寿经》也要生起坚定的信心。只要对这个法门不怀疑,哪怕是我们曾经做过许多恶业,甚至地狱里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十一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我看到从昨天晚上九点半到今天早上九点半,整整十二个小时,大家念得很认真、很精进,非常难得。好像没有听说有人往生,不过不要紧,这是一个开始,我们以后还要找时间自己去加功用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十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大家刚才观赏了这个影片,有没有得到什么样的启发?记不记得刚才字幕里面的其中一、二句话?对,只要记得这句话,「能够一心念佛,就能化解灾难」。我们现在面临十二月二十一号就只剩两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一函遍覆」,昨天我们学习到前面第二段。第一段讲的是净土法门的正修,如何往生净土,印光大师一开端就为我们直示净宗法要,修信愿行三资粮求生净土

钟茂森:弟子规_父母呼 应勿缓(第一集)

尊敬的悟净老法师,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各位居士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末学今天又回到念佛堂来跟大家一起座谈,感到非常欢喜。这已经分别了前后有十多天,跟随我们师父上人到广州参加了一次国际儒学联合会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一集)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末学茂森非常感恩常住不断的给末学学习的机会,在我们共修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都会遇到修学上的问题,所以末学非常乐意,也非常荣幸,能够常常跟诸位法师大德一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收到一些大德的提问,但是因为印光大师的这封「一函遍覆」还没讲完,我们先把这篇文讲完,然后再来跟大家讨论问题。说不定待「一函遍覆」讲完以后,大家也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二集)

尊敬的法师,尊敬的孙会长,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菩萨,大家下午好。阿弥陀佛!今天早晨大家听完经之后念佛念得怎么样?挺好,好。念佛是正行,我们护世息灾也好,我们自己求生净土也好,念佛是第一重要的行门,听经目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印光大师的「一函遍覆」。昨天我们讲到「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这段,我们先把这段从头到尾念一遍。【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我们来看第二十二到二十四愿,我们把今天要讲的经文一起念一下:【我作佛时。国无妇女。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昨天我们一起共修了一天,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吗?非常好!今天也出太阳了,昨天阴雨了一天,看来阴气已经逐渐逐渐的退去了。大家能够这样发起真诚的心来念佛,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弥陀四十八大愿」,请看第四十二愿的经文,我们一起合掌将此愿文读一下:【我作佛时。所居佛剎。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弥陀四十八大愿,请大家打开经本,看第三十九愿,我们一起把这段愿文读一下:【我作佛时。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一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昨天晚上跟大家讲到了第二十四愿,今天从第二十五到二十七愿看起。让我们一起合掌将这段愿文读一下:【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是佛七的最后一天,大家这六天多来,表现得非常好,非常难得,真正发起护世息灾的愿心,一起认真的念佛、学教,希望我们以这样的功德回向这个地区灾难消除、正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一集)

《沙弥律要节录》,这一百多条,诸位可以把这个节录跟经本对照,意思就更清楚、更明白了。节录的因缘是便于大家学习,古注虽然很详细、很周全,但是时间隔得很久,有许多地方跟我们现在实际的生活已经脱节。所以我们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五集)

【十二、易云:「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此是世间圣人。】这是《易经》里的一段话。《易经》在中国学术上可以说是根本。称之为「易」,「易」就是简单容易。凡是「至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二集)

【三、戒是禁戒,律即法律。防非止恶曰戒,处断轻重、开遮持犯曰律。】『戒是禁戒,律即法律』,这是解释戒律两个字的定义。『防非止恶曰戒,处断轻重、开遮持犯曰律』,这是把戒律两个字讲得很清楚。「戒」的精神与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六集)

【十五、蜎飞蝡动,微细昆虫,俱禀色心,同一觉源。欣生怖死,痛痒苦乐,与人无异。既同觉源,即是未来诸佛。】这是佛告诉我们,一般人往往疏忽小动物,再小的动物,蚊虫、蚂蚁也是一个生命,也是众生之一,它也受轮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三集)

【六、律制比丘,五夏已前,专精律部。若达持犯,办比丘事,然后乃学习经论。今越次而学,行既失序,入道无由。】『制』就是制定、规定。这是佛为弟子们在修学程序上做了一个制定。『五夏』就是五年。出家人要把世俗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四集)

【七、轻戒,全是自轻;毁律,还成自毁。妄情易习,至道难闻。拔俗超群,万中无一。】这是非常真实、恳切的忠告。因为修行不是凭口头上说的,也不是靠我们思惟想象的,一定是要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错误与正确的标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七集)

【二十、经云:施恩济乏,使其得安。若见杀者,当起慈心。】『乏』是缺乏,众生有缺乏,如果我们有多余的,就应当要帮助他,这是『施恩济乏』。他不缺乏,他的生活就安定了,情绪也安定了,所以这个『安』是身安、心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八集)

【二十三、见他人杀生,当生慈心,愍彼行杀者,罪堕三途;其被杀者,苦痛无地。怨业既结于今生,酬报则当来不已。愿得菩提,度令解脱。】这是十戒里面的第一条,「不杀生」。这一节文有三段,第一段是讲杀生的人,杀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九集)

【二十六、金银重物,以至一针一草,不得不与而取。】这是十戒里面的第二条,「不偷盗」。『一针一草』,这是很微贱的,不是贵重的。『不得不与而取』,只要是有主人的,即使一针一草,一定要主人同意才可以取;主人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十集)

【三十一、经云,佛告比丘:若人偷盗他物,命终生地狱中,猛火烧身,烊铜灌口,镬汤炉炭,刀山剑树,煻火粪尿,磨磨碓舂,受种种酸楚苦痛,不可称计。地狱罪毕,生畜生中,以偿他力。】这一条所说的跟《地藏菩萨本愿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十二集)

【四十五、经云: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应毁反誉,应誉反毁,自受其殃,终无有乐。】这一条是妄语戒,这是佛在经上说的一段话。『夫』是文言中的虚字,没有意义。『士』就是知识分子。在这个世间

刘素云:钟茂森:刘素云老师怎么学成功的?

刘素云老师怎么学成功的?她没有跟在师父上人身边,她就是听那个光盘,《无量寿经》,一门深入,不换题目,专。专妳才能得定,就在家听,不出门,也不乱去跑道场。不是今天跟这个师父学,明天跟那个师父学,没有,她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五十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进行《阴骘文》的最后一讲。我们来看第七十七句:【远报则在儿孙。】这是接着上面一句「近报则在自己」,这样接下来讲。讲报在自己这就是讲近报。自己的报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当中「入则孝」的前八句,属于事亲当中的「居则致其敬」,底下我们来讲「养则致其乐」。这是《弟子规》当中从「冬则温,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今天我们来讲第四个部分「信」。「信」是讲诚实、守信。在《论语.为政篇第二》就有这么一章经文说到,「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还是结合《弟子规》来讲《论语》。刚才讲到「善相劝,德皆建」,还有一个方面我们要补充一下。现在国家都在做公务员的制度,要吸收公务员都要考试,都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