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2024-10-28 08:53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继续来讲「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这一句。这一句经文是整篇《阴骘文》的总纲,是核心,所以我们要花多一点的时间来深入的探讨。这个福田在哪里去种?在我们心地里去种。心所起的念头这是因,生了这个善心善念就会得到福报,福报就是果,这就是因果丝毫不爽。世间人都希望有福,这个福是从心地产生,而在我们的相上就显现出来,所以一般会看相的人就会懂得哪种人有福,哪种人他福薄。其实福厚或者是福薄,相上只是显现出来,根源就在我们的心地,存心仁厚就自然感得厚福,存心刻薄面相也就薄了。我们今天将这句的经文做一个发挥,我们采用宋朝初年一位相学大师叫陈希夷,他写的一篇「心相篇」,我们来学习福德、福相从心生的道理。

陈希夷他的原名叫陈抟,他是五代末年,宋初年的一位道家的隐士。他在少年时期就发了出世隐居这样的一个心,他也无心于功名,他隐居在华山二十多年,在华山之前他也隐居武当山,相传他活了一百多岁。他对于道家的学问可以说是精通,尤其是对《周易》,对于这些相学真的是研究得非常的精通,他的学问,乃至对后来理学的这些大师们,像我们讲到的周敦颐,对他们也有很大的影响,后来邵康节,这些都是私淑他的弟子。宋太宗对他的学问非常注重、重视,就赐他的号叫希夷先生。陈希夷先生他所作的这篇「心相篇」,可以说是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这篇文字不长,总共只有一千三百零四个字,我今天早上数的,一千三百零四个字,一百一十七句,可是它把相学的纲要都给点出来了。它的总纲就是「心相篇」的头两句话以及末后两句话,所谓「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发,观行而祸福可知」,最后的两句,这一头一尾,末尾两句,「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这一头一尾两句,开头是提纲挈领,末后是总结,把整个相学的宗要给我们点出来。而且它不是一种宿命论,告诉我们人的相由心生,相由心转,存好心相就好,就是福相,如果心不善,念念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就变成刻薄的相、薄福的相。

所以这篇「心相篇」,虽然是道家里头的文章,但是我们也要把它当作修身立德的很好的参考借鉴。古来陈希夷的「心相篇」几乎是与《感应篇》、《阴骘文》相提并论的,有助于我们修身立德的佳作。我们现在学的《阴骘文》也是道家的,这是印光大师极力提倡的,我们师父上人也极力提倡《太上感应篇》,这也是道家的,这些都是很好的因果教育的教材。这篇「心相篇」讲的是什么?就是讲的心地的因果,有如是心就有如是相,心是因,相是果,心转了相也跟着转。所以我们学了这篇之后,当然目的不是为了学看相,我们佛弟子对于算命、算卦、看相这些我们不讲究,我们知道它有,但是我们不追求这些,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只在表相上看,我们学的是如何修心,修心是抓住根源、抓住根本,况且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不希求世间任何名闻利养、功名富贵,所以对于福报我们也不贪恋。可是我们学这篇,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观照我们的内心,有时候观照内心不容易,所以借助相上来观察,这就很容易达到内省的功夫,帮助我们自己断恶修善,这是很好的扎根教育,同时也可以用它来择友、观人,看看哪些人是善知识,我们应当亲近,哪些人心地不善的,我们就要远离,所谓亲贤远佞,「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我们用这个来做为镜子,对照一下,知道哪些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对象,所以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我们来简单的利用这两小时时间把它读一遍,学习一遍,要详细讲确实两个小时讲不完,只能是走马观花似的,但是过一遍之后,我们心里也就有一个善恶标准的准绳,也知道如何去修心,改造我们的命运。我们来看这篇文章,「心者貌之根」,心是我们相貌的根,所以「审心而善恶自见」。这个貌,面貌有善有恶,我们自己的面貌是善还是恶?我们先不要看别人,先看自己,我们要从审心来做起,命运的善恶也从我们现前的心念就可以知道。下面说「行者心之发」,我们的行为是我们心念的一种反应,有其心必有其行,儒家也讲,「诚于中,形于外」,你的心如果是诚恳的、恭敬的,你外表一定是恭敬的、有礼的,所以你的行为是你心的一种表现,我们就可能通过行为来看一个人的祸福,因为观察心不容易观察到,心无相,我们从什么地方看?从相上观察,就能够预卜人的祸福。左丘明先生曾经注过一部《国语》,这里面也记载着不少春秋时期的大夫,他们就会看相,看一个人的外表、神态、言行、举止,就能够预卜他未来的祸福,都非常的应验。为什么?因为「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祸福是由于人心的善恶招感的,善就招福,恶就招祸,所以我们通过他的行为能够知道他心的善恶,也就能够预卜他的祸福。古代真有学问的人他都懂得看,这就是看相的纲领,所以我们即使是不懂这些相术的学问,没关系,抓住这条纲领也就大概能够看得出来。古代的真正读书人都懂,当官的、做皇帝的他们都用这个方法来选拔人,一直到清朝末年,曾国藩先生他也是用这种方法,看人的言动,就能知道这个人是国家栋梁之材还是一般庸才,是忠臣还是小人,都能看得出来。所以曾国藩先生有人说他的眼睛很厉害,看你几眼,他把你的里里外外都看透了,那是为什么?因为他有这个学问,这就是这门学问的总纲。

我们继续看这个总纲以后,底下是别说,一条条给我们讲,真的是有如是心就有如是的相、有如是的福。他说「出纳不公平,难得儿孙长育;语言多反复,应知心腹无依」,他整篇「心相篇」都是用这种对偶的形式来写的,可谓是言简意赅,语言非常简练,意思非常的深广。这里讲出纳,出纳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在相学上的说法,所谓出纳就讲的是口,五官这口为出纳,出纳不公平也就是说话不公道,心口不一,这是一种。另外一种解释,出纳是讲我们钱财上的,跟人交往上的出入、取与,你看《弟子规》上讲,「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这才应该。可是如果出纳不公平,是倒过来,他是取多与少,他拿别人的多,给别人的少,这就不公平。尤其是讲做生意的,老是想到占人家的便宜,把人家口袋里的钱抓过来,自己不想给别人任何利益。甚至最近我们看到报导上讲的,现在奶粉里面都掺上这些化学的毒粉坑害百姓,这些毒粉会导致肾结石,肾结石一个礼拜洗二、三次肾,很多婴儿吃了这些奶粉就遭到这样的伤害。婴儿小,肾也特别单薄,这么小就洗肾,这人就废了,不会有多久这人也就毙命了。你看这样坑人、害人,当然难得儿孙长育,他的儿孙,要不然就是断子绝孙,要不然就是儿孙变成他的冤家债主,把他的家产全部荡完。语言多反复,这是讲到说话反反复覆,也就是说话不算数,此一时彼一时,没有诚信。没有诚信,他的果报当然就没有知心朋友,心腹无依,心腹就是有推心置腹的朋友,他可以做依靠,但是语言多反复,他必定是没有知心朋友,他没人能够依靠,因为别人都远离他,知道这个人反反复覆,喜怒无常,有德君子自然对他是避而远之,所以这种人肯定是晚景凄凉。

下面一句,「消沮闭藏,必是好贪之辈;披肝露胆,决为英杰之人」。这个消就是削减、损耗的意思,沮就是破坏、败坏,消沮的意思也就是损耗别人钱财这样的意思。闭藏,闭是封闭,藏是藏匿,他自己的这些财物他封闭得很,不让人知道,躲躲藏藏,隐隐蔽蔽。这种人我们就看出必是好贪之辈,这种人贪心重,喜欢损人利己,一有机会他就损耗别人来充实自己财富。披肝露胆,我们讲这是仗义疏财之士,他能够为朋友两肋插刀,非常的忠诚,讲求信用,是侠义之人。这种人必定是英杰之人,他心中坦坦荡荡,大公无私,这种人就是英雄豪杰。这些相基本上从小孩也就能够看出来,因此这个教育要从小开始教,把他的德行基础奠定好,将来他就能成为英雄豪杰。

下面讲「心和气平,可卜孙荣兼子贵;才偏性执,不遭大祸必奇穷」。心和气平就是一般我们讲的心平气和,他的心总是和谐的、总是欢喜的,不急躁,他的气总是平和的,不会心浮气躁,遇事他能够耐心,以仁厚待人,这种人我们就可以预测到他将来必然是子孙荣贵,家庭兴旺。为什么?因为有这样好的人做家长,儿孙肯定是受到良好的家教,家长的身教非常的重要。所以最重要的是家里太太要有心平气和,你才知道她能够旺你家三代,如果娶了一个才偏性执的太太就麻烦了,不遭大祸必奇穷。才偏就是她很有才华,这种才华还是偏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奇才、鬼才,人家一般人没有的,她有。这倒没什么,但是问题是她性执,这个执就是执着、偏执、固执,不能够听从人劝告,非常拧,我们讲这种人通常都会性情偏激,恃才傲物,很狂妄,不能听劝。俗话有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如果有这种才偏性执的人,他就不会听老人言,那他的亏就吃大了,他必定是遭大祸的人,为什么?因为通常祸都是因为一个人傲慢、放肆招来的,或者是失言得罪人,祸从口出,或者是放肆、不谨慎,招来天灾人祸临头。倘若幸免不受大祸的,那也是这一生奇穷,穷困潦倒。古来有一些所谓的大才子,往往都会有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所以他也是一生潦倒。

下面说「转眼无情,贫寒夭促;时谈念旧,富贵期颐」。转眼无情就是我们讲的这个人无情无义,一转眼不认人,今天你对他有好处,他对你卑躬屈膝,非常的热情,等来日你对他没有好处,他认都不认你,薄情薄义之人,他们肯定一生贫寒夭促,夭是夭折,促就是很短,短寿,又贫穷又短寿,这福薄,福薄的相就是无情无义。反过来,时谈念旧,就是常常念旧的人、念恩的人,你跟他交往你就能够从他口中听到,他常常感念某某人对他的恩德,古人讲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哪怕是他过去对我施过一顿饭,这么一点恩德,我都念念不忘,就好像韩信,一饭千金。韩信过去是一个穷苦的人,一个老太太给他一碗饭吃,他就念着,最后自己当了大将,以千金报答。能够念恩念旧,不忘故友,这种人他的富贵绵长,这个期颐的意思就是绵长。古人用一百年做为一期,颐就是颐养,就是养的意思,就是颐养天年,富贵期颐就是你百年富贵、长寿多福这个意思。为什么?因为他厚道,他不忘本,这就是厚福之相。

下面「重富欺贫,焉可托妻寄子;敬老慈幼,必然裕后光前」。如果一个人他对富贵很重视,见到富人他就非常尊重,但是对于贫寒的人他就看不起,甚至会欺负他,这种心刻薄,对这种人你怎么能够把妻子寄托给他?古人真正厚道的,跟朋友肝胆相照,这个朋友他能够把自己的妻儿子女寄托给他,甚至可能失去生命了,他知道这个朋友到以后也一直会照顾好自己的妻儿。最有名的,《三国演义》里面刘备托孤,把他儿子托付给诸葛亮。周朝武王去世得早,把成王托付给周公。这些人都是大厚大德,存心仁厚,所以他能可靠,因为他们对功名富贵很淡泊,他注重的是道义、恩义、情义,这种就可以把重担交付给他。下面讲,敬老慈幼,必然裕后光前,这个人能够敬老、爱老,对老人,特别是孤寡的老人,特别的照顾、爱护、关怀,对于晚辈非常的慈爱,我们就可以预卜他将来必定大发。裕后就是他的福德可以庇佑子孙,他子孙荣显,光前就是他自己能够立身扬名,光耀门楣,前就是指祖先,令祖先都得到荣显。就好像「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这前面我们说到的,厚道存心必然是能够光耀门楣,福荫子孙。

下来「轻口出违言,寿元短折;忘恩思小怨,科第难成」。违言,我们佛家就说这是造口业,这个违就是违背心性。一般说来有几种,第一种,违心的话,口和心不符合,心口不一,就是说心里想一套,口里说一套,就这种人,而且是轻口说出来,随便说话,随便答应人,随便承诺,这是轻口,很轻率,语言不慎重。另外一种违,就是违情之言,不合情理,说话伤人感情,伤了和气,令人听了之后心寒,这是违情之言。第三种,违理之言,就是讲话不符合道理,我们讲强词夺理,而且即使有点理,他也不饶人这种。第四种是违实之言,就是不符合事实,蓄意捏造,古代有所谓指鹿为马,无中生有,讲这些话,这就是造口业。那么他的果报是什么?寿元短折,就是他折寿了,他短命了。而且不仅自己短命,可能他子孙也会短命,也会夭折,断子绝孙,都是口业造的。所以三寸舌是利刃,怎么可以随便轻口出违言?下面说,忘恩思小怨,就是忘恩负义,忘恩,小怨他老记着,人家对他再多的恩德他不念,稍有一点过错他就老记着不忘,恩怨缠缚在胸中,这种人心地刻薄,当然他就科第难成,科第是功名,他考不上功名,也就是他没有富贵。所以《弟子规》教我们,「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这种人他才会有功名富贵,尤其是读书人,这条是大忌。

下面讲「小富小贵易盈,刑灾准有;大富大贵不动,厚福无疆」。这是讲一个人刚刚遇到了一点富贵,我们讲他骤发了,或者是有一些才能,得到一些重用,得到一点名声,他就自满了,盈就是自满,骄傲,甚至狂妄,觉得自己最了不起。谦受益,满招损,你要是自满,必定有减损。什么是减损?刑灾准有,肯定有灾祸。这个灾祸是什么?刑灾,他会遭到官刑,就是被判刑,甚至引来杀身之祸。最明显的,三国时代的吕布,凭着一点骁勇,觉得自己最了不起,目中无人,目空一切,结果最后被曹操抓了,还是丧命,被砍头了。大富大贵的人他遇到富贵他不动心,像关公,关公被曹操俘虏了,劝他投降,而且给他封侯,封他汉寿亭侯,大富大贵都来了,可是关公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念念想着回到他兄长刘备那里去,他不动心,这种人才是厚福无疆,因为什么?他重道义,轻富贵,这就是厚福。

下面讲「欺蔽阴私,纵有荣华儿不享;公平正直,虽无子息死为神」。这个欺蔽阴私就是讲的心地隐讳,暗中造一些坏事,损阴德,做了一些不可告人的丑事。这种人,人虽然不知道他干了坏事,可是天报应之,即使他有荣华富贵,也不能长久,到不了儿孙那一代。所以我们有时候看到有人大富大贵的,没几年就不行了,家道中衰,为什么?肯定造了缺德事,损了阴德。甚至有时候表面上看是善的,慈善家,可是你要知道,他为什么家道中衰?为什么没有善终?里头有我们没见到的因果。要知道,天道对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这个道理一点都不会差错,所谓是福善祸淫。下面讲公平正直,一个人光明正大,他公平,待人公道、正直,内心是正直,这种人即使是他没有子息,就是没有后代,他死了也会做神,为什么?因为神就是公平正直。他能够享受大众的祭祀供养,虽然自己没有子嗣祭祀,大众给他祭祀。我们最近的看到,周恩来总理,公平正直,虽然他没有子息,可是他受全中国人民的爱戴,甚至是世界人民的爱戴,他走的时候联合国为他下半旗,这都是证明这个道理。

下面说「开口说轻生,临大节决然规避;逢人称知己,即深交究竟平常」。这是开口随便就来豪言壮语,说我可以给你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说轻生。这种人,你别听他现在豪言壮语,真的有需要他的时候,临大节,他就不知人去哪儿了,决然规避,不知道他去哪了,靠不住!真正靠得住的人,反而他口里不说这个,忠厚老成,急则可相依,真正有急难的时候,反而忠厚老成的人,平时缄默,不太爱说话的,这种人反而是很好的依靠。逢人称知己,这种人有,见到人,刚认识没多久,拍肩膀称哥们,跟人是患难知己了,你跟他深交下去,一看也平平常常,这种人怎么是知己?要知道人生,古人讲得一知己足矣,知己难遇,有的人甚至一生都得不到一个知己。所以真正得了一个知己,这种人必定是非常珍惜这种友情、这种朋友的道义。朋友可以满天下,跟每个人都应该和谐,都应该讲礼貌、恭敬,这是对的,但是知己没几个人。因此对那些轻佻的人,一下哥们来哥们去的,那种人你就知道你不可能跟他深交。

下面讲「处大事不辞劳怨,堪为梁栋之材;遇小故辄避嫌疑,岂是腹心之寄」。如果一个人,你交代给他大任,他能够不辞劳苦,不避讥嫌,不辞劳怨,这种人他能够堪任大事,他是国家栋梁之材,我们讲这是中流砥柱的人物。为什么?因为他能担当,他不会因为这些辛苦,或者人家讥嫌他,他就会推托,当然这种人肯定不是随便担当。就像刘备去请诸葛亮,三顾茅庐,诸葛亮不出山则已,一出山,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应该学这种人。反过来,遇小故辄避嫌疑,这是什么?遇到点小事发生了,或者人家有一点讥嫌了,说点风凉话,他这一听就坐不住,他就要避嫌疑了,不愿意承担一点责任,把自己的面子放在第一位,有什么责任,推得干干净净,跟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不肯担当,那岂是腹心之寄?腹心就是你很难把他做为心腹之交,你很难寄托他大任。为什么?他不能担当。所以做大事的人是能担当的人,你看我们现在学习弘法利生的人,这是大业,如来家业,这就要学不辞劳怨,不避讥嫌,不用怕人家有嫌疑,要能够勇于承担,这种人才能够成就栋梁之材。

下面说「与物难堪,不测亡身还害子;待人有地,无端福禄更延年」。与物难堪,什么意思?物就是一切万物,人、事、物都包括了,难堪,堪就是忍受、包容的意思,也就是他跟一切人事物都很难忍受、包容,就是跟人事物过不去,常常会起对立、起烦恼,怨天尤人,这种人这个福已经损得差不多了。所以他不测亡身还害子,不测就是横祸,没有预料到的横祸突然来了,所谓横祸而死的,而且还贻害子孙,子孙也会遭到报应,遭到连累。所以人要有包容心,天地重和气,和气能育万物,如果跟万物都不能够兼容,真有这样人,我还见过,跟每个人都闹矛盾,而且东西摆得不正他都会起烦恼,跟万物都会对立、矛盾,一有点什么事就会大发脾气,什么事都没有他自己一个人还生闷气,这种人肯定是会遇上奇祸。下面说待人有地,这个地就是余地,待人处事接物都留有余地,要懂得包容、懂得容忍,留三分给人面子,给事有余地,这种人他会无端得福,就是无端端的得福报,福从天而降,就好像中了六合彩这种,福报从天而降,而且他还延年益寿,福报来自于他厚道,他留有余地。

下面讲「迷花恋酒,阃中妻妾参商;利己损人,膝下儿孙悖逆」。迷花恋酒就是我们一般讲寻花问柳,心淫念很重,而且很放荡,生活放荡,这种人我们可以预测,他家里的妻妾女眷肯定也是不和睦,甚至也会出现所谓的婚外情。所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今日淫人妻,来日自己妻被人淫,这一报还一报。利己损人,这种人他的儿孙必定是败家子,为什么?因为他跟人家损人利己,是别人的冤家,他的儿孙也就做他的冤家,他损人利己得来的这些利益,没多久他儿孙就给败完了。这种故事历史上多得不得了,小说里看到的真的是非常多。

下面说「贱买田园,决生败子;尊崇师傅,定产贤郎」。贱买田园,就是人家卖田园家产他要贱卖,为什么贱卖?肯定是因为有急事,譬如说父母有病,没钱,急着要变卖家产来医治,或者是要变卖家产来还债等等,总是都是有急事,才不得不变卖家产。如果我们这时候趁火打劫,把这个田园压低价格,从中渔利,这叫做趁人之危。人家有危难,不但我们不能够帮助,反而趁火打劫,这种人你想想,决生败子,肯定他生的是败家子。因为他的这些家产得来的,这里面缺了阴德,有怨气,所以自然招感冤家来给他败完。尊崇师傅,这是对老师非常尊敬,尊师重道之人,这种人定产贤郎,他肯定有孝子贤孙来投生。为什么?这是感应,你重视师道,必定有尊师重道的子孙来投到你家,所以他长大必定是贤能之人。因此你要求福报、求好儿孙,还得反求诸己,要自己从内心里求。

下面说「愚鲁人,说话尖酸刻薄,既贫穷,必损寿元」。先看第一句,这个愚鲁,愚是愚昧,鲁是鲁莽,又愚昧又鲁莽,还带说话尖酸刻薄,你想想真的是薄福之相,他肯定贫穷短命,必损寿元就是短命,这明摆着的,本来就不识时务,还乱说话,得罪人,甚至是得罪天,必得天灾人祸。下面说「聪明子,语言木讷优容,享安康,且膺封诰」。聪明子就是天资聪慧的人,可是他语言并不多,语言木讷就是少言寡语,这个讷就是少言寡语。老子说的「大辩若讷」,这个大辩就是辩才无碍之人,很会讲话,可是平时看到他少言寡语,好像不懂说话,就好像孔子的学生闵子骞一样,平时不说话则已,一说话,这个语言可以定国安邦。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少,沉默,但是行动要敏捷,这才是君子。他不仅说话谨慎,处事戒多言,言多必失,处事的时候要少话,多话了很容易有过失。只有愚人、鲁莽之人他才会多话,他就得罪人多。他不仅少言寡语,而且神态优容,就是悠然自在、和谐、潇洒大方,这个神态一看,大富大贵之人,他能够享安康,安是平安,康是健康,而且还膺封诰,膺是接受,接受什么?朝廷重任,封爵封位。

下面说「患难中能守者,若读书,可作朝廷柱石之臣」。这是在艰苦患难的时候能够坚持自己的操守,这种人他如果能够读书,将来可以做朝廷砥柱栋梁这样的重臣,可以定国安邦。为什么?因为他的品格忠厚,而且他读书又有学问,他就能够堪当大任。下面说「安乐中若忘者,纵低才,岂非金榜青云之客」。这个安乐中若忘,什么意思?就是他不会耽于安乐,不会沉沦于安乐,这叫安乐中能忘,换句话说,他有忧患意识,安乐中他还要想到忧患,甚至能想到天下人的忧患。这种人他必定有功名富贵,纵然他是才学比较低,他也一定是金榜题名,青云是青云直上,这种人他的功名富贵很畅通。为什么?因为他有德,而且他不会被富贵所迷,胸有大志,这就是国家的人才。

下面说「鄙吝勤劳,亦有大富小康之别,宜观其量」。这个鄙就是心地卑鄙,心胸狭窄,不能够容人,不能容事,吝就是吝啬、自私,这种人往往是什么?什么东西舍不得,你看他好像挺惜福的,对很多自己的这些用品确实很珍惜,本来勤俭是好事,可是他这个勤俭是出于自私。他也很勤劳,一生都在很勤苦的干,但是他能不能得大富?这个不一定。这种人能够一辈子勤劳,而且能节俭的,他也能得个小康,吃饭、生活能过得去,但是如果得大富,那就要看他的量,宜观其量,这个量是心量,心量大他的福才大,他才能有大富。换句话说,你看他很节俭,还要看他对人怎么样,如果他对人也吝啬,那么你知道,他最多是个小康,他不能得大富,他量小,我们讲量大福大。所以勤劳、节俭是好事,你还得扩大心量,对自己要勤劳、节俭,但对别人要丰厚布施、服务,让人家安乐,你有这个心量你就能得大富。

下面讲「奢侈靡丽,宁无奇人浪子之分,必视其才」。这个奢侈靡丽就是我们讲的生活,一般都是富贵人家,很奢侈浪费,靡丽就是很华盛,生活真的是丰富多彩。这种人有两种,一种人是奇才之人。什么是奇才?就是他有一种特殊的才能,所以他能够恃才傲物,这种人往往是视金钱如粪土,所以他对生活他可以很奢侈,他无所谓。过去弘一大师就是这种人,未出家之前他是这种人,生活也是很奢侈,甚至还不太检点,我们一般看起来他不太检点,看起来像个纨裤子弟,可是这种人他一旦接触了正法,他也是一个难得的大成就者。另外一种人那就不行了,浪子,就是纨裤子弟,他就是爱耍这些阔气,显示自己富贵,实际上自己没量,无才无学又无德,这种人他这一生肯定就不行。所以这也要看两种不同,这是相学当中看人看得很细致。

底下讲「弗以见小为守成,惹祸破家难免;莫认惜福为悭吝,轻财仗义尽多」。见小就是见识小,没见过世面的,守成就是他能够墨守成规。这两种人其实是不一样,不要把这些见识浅薄的人,只顾眼前利益,他本质上实际上他是胆小怕事、贪吝,舍不得自己的钱财,害怕自己的家产破落,他不肯布施,你看这种人,表面上看他好像挺老成,挺忠于家道,墨守成规,实际上他内心里贪吝如果没放下,布施的心没有真正拿出来,甚至会有损人利己的心,这样他也是会最后破家难免,惹祸也难免。底下讲惜福和悭吝这两个不同,惜福他是对自己的生活节俭,很珍惜福报,不会奢侈浪费,但是对人他不会悭吝,不会吝啬,不小气,小气的人就没有福报。惜福的人往往会做出什么?轻财仗义。你别看他自己生活好像很节俭,一到需要的时候,他可以为朋友倾家荡产去布施。所以惜福的人他不是贪的,心不贪,这跟悭吝不一样,悭吝是自私,惜福的人他是大公无私的。

下面讲「处事迟而不急,大器晚成;见机决而能藏,高才早发」。处事迟,这个意思是讲临事的时候很镇静、沉着、从容、淡定,不急不躁,这种人往往是大器晚成,因为他有耐心,他往往能够给自己留有足够的时间和余地,他不会急躁,可以预言他是大器晚成。见机决,这是见到机会来了,马上就决定,这个人当机立断,他不犹豫。这个机,特别是大事来临,他能够马上把问题看清楚,当机立断,已经下了决定,但是他还能藏,藏是什么?他不会显露,机是有机密的意思。特别是古代的统帅,领兵打仗,看到眼前这些军事的形势,他已经是心中有数,可是他藏而不发,他的心有这个量,我们讲「将军额头能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他的心量很大,所以他能藏得住。心量小的藏不住事,一点小事都给发出去了,这就不能够担当大任,也做事就很容易败。所以见到这个机会来了,当机立断,而且能够藏而不发,慢慢的把他的工作计划推展出去,这种人高才,而且高才早发,他往往会我们讲很快就能够走上大任。

下面讲「有能吝教,己无成子亦无成;见过隐规,身可托家亦可托」。这是讲有一类人,自己有能力、有才能,可是他不肯教人,吝教,就是佛法讲吝法。吝法的人,他不肯布施法,自己就没有成就,这因果,所以自己无成,子孙也无成,祸延三代,所以千万不可以吝法。自己有才华,人家来请教,一定是和盘托出,毫不保留,这是真正成就自己。布施法得聪明智慧。见过隐规,就是见到别人的过失,隐就是暗中,暗中来规劝他,不在大庭广众,不在别人面前来规劝。为什么?因为在别人面前规劝的话让他不好意思,让他下不了台,要给人留有余地,给人留面子,这种心是厚道。厚道存心的人你可以把身家都托付给他,这种是叫高义之士,他有道义,能够担当的。

下面讲「知足与自满不同,一则矜而受灾,一则谦而获福」。知足,这是他安分守己,没有非分之想,而且他是谦卑的。自满的人不同,表面上来看好像知足人和自满的人有共通点,都好像不想再进取了,不与人争,可是自满的人他的内心是傲慢的,自命清高。那么这种人是得什么?矜而受灾,矜就是自满、骄傲,满招损,谦受益,自满的人他就有灾祸来了。知足的人能谦虚,他能获福,他能常乐,常得安乐。

下面说「大才与庸才自别,一则诞而多败,一则实而有成」。大才和庸才有区别,什么是庸才?诞而多败,庸才的人是没有实际能力的,反而他会夸夸其谈,诞就是夸夸其谈,俗话有一种叫扯诞,就是这个诞字,爱扯诞的就是爱夸夸其谈的,说假大空的话,纸上谈兵,像战国时的赵括,纸上谈兵,最后全军覆没,做事往往多败,那是庸才。大才不同,大才是实而有成,实是实实在在的,一步一个脚印,重视实际操作,不重视夸夸其谈,这种人往往有成就。所以我们要看是不是真才,要有真才实学。

下面讲「忮求念胜,图名利,到底逊人;恻隐心多,遇艰难,中途获救」。这个忮,忮求念胜的忮就是固执的意思,所谓刚愎自用,不能听人劝导,自己认定是这样就不肯回头,这个念胜就是好争胜。确实有这种人,很固执,他这个目标他一定要去实现,实际上这个目标不一定是妥当的,别人劝阻他,他也不听,一意孤行,为什么?因为他争强好胜,不服输,不肯认低微。他心里图什么?图的是名利,他为这个动机来的。到最后,到底逊人,逊就是差过人,最后结果他肯定也是败局,他争不过人,为什么?他没这个德、没这个才,换句话说,他没这个福报,他怎么能跟人较量?他只能看到眼前利益,不知道统观全局,最后他这一局棋还是输的。历史上刘邦跟项羽之争最明显的,项羽是非常厉害的,也是一意孤行,争强好胜,也是勇猛无比,所去无敌,确实一直都是打胜仗,打到最后,人家刘邦很有谋略,有张良辅助他,有韩信帮助他,最后一举还是把项羽给灭了,项羽乌江自刎,到底逊人,他这局棋还是输了。所以不要有争强好胜,名利也不要去图,不贪图。不贪图名利,不争强好胜,你的心是定的,看问题就清楚,你自然就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下面说恻隐心多,恻隐之心就是佛家讲的慈悲之心、仁爱之心,仁爱心很厚,慈悲心很重,遇到人总要去帮助别人,他的果报自然是他遇到艰难他中途也获救,往往我们讲他是福大命大之人。所以一般世间人有句话讲,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个话不是因为他大难不死才有后福,这个必有后福这个果不因为他大难不死这个因来的,大难不死也是果,因是什么?因为他恻隐心多,他有慈悲心、有仁爱心,这就是福,所以他能够大难不死,他也有后福无穷,因果不能搞错,我们要看到根本的因。

下面讲「不分德怨,料难至乎遐年;较量锱铢,岂足期乎大受」。不分德怨,这在《弟子规》上讲的,恩和怨他不明白,浑浑噩噩,《弟子规》讲的是什么?「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要有这种厚道心。可是恩他不记,甚至有人对他有恩,稍微有一次做错了,他就记着他的怨,把他的恩都忘了,这就是不分德怨,讲的是这个意思。所以他的果报是什么?料难至乎遐年,遐是远,遐年就是晚年,他很难到晚年,料就是我们可以预料他难到晚年,换句话说,他必定是夭折。一个人的寿命跟他的福报成正比,而他的福报是跟他的心地相应的。所以你看《太上感应篇》上讲,「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等等,最后讲到「算尽则死」,寿算最后尽了就死了。寿算,天神他依人的这个善恶来加减,心地刻薄,老念怨不念恩,那寿算一定大大减损。较量锱铢,锱铢是古代重量的单位,是很小的重量,一锱是一两的四分之一,一铢是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所以这是很小的一个重量单位。较量锱铢就是这些小的东西都是斤斤计较,不只是斤斤计较,两两计较,一斤都算多了,一两一两都得计较,那他的福就小。岂足期乎大受,你怎么可能让他能得到大受、大富贵?他受不了,为什么?因为他的容器小,量小,装的福就少。所以量大福大,待人都要厚道,「与宜多,取宜少」,不可以斤斤计较,要尽量的布施,不能为利益去跟人争执,这种人有大福报。

下面说「过刚者图谋易就,灾伤岂保全无?太柔者作事难成,平福亦能安受」。这个过刚者就是人太过刚强,刚强本来不是坏事,人应该坚强,要能够勇猛精进,特别是做事,需要有勇猛之心,才能够坚持到底把它做完。但是如果太过刚强了,就变得很容易跟人家闹矛盾,做事不圆融,那么你做事,可能一件、两件事你能够很容易成功,你凭着你刚勇之气一蹴而就,很快你就能够做成功,可是灾伤岂保全无,你怎么能够保证没有灾伤、没有祸害?一次、两次行,再多了可能你就会遭到很大的障碍,甚至是天灾人祸、伤害、毁谤统统来了。所以做人不能够太刚,古人讲的,要内刚外柔,外圆中方,内是刚的,就是有一股正直之气,对外要圆融、要柔和,这是我们老法师讲《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里讲到的四德之一,就是「柔和质直」,内要正直,处世待人要柔和。下面讲,太柔者作事难成,平福亦能安受,柔和也是好事,但是不能太柔,太柔就变成软弱了,软弱的人他就很难办事,他不能担当,所以做事难成,一生做不了什么大事,可是他因为柔和,他也能够平平安安,平福,他有个平安的福,他也能够安受。为什么?因为他也能做到逆来顺受,不跟人起冲突,不跟人争执,可是要办事他又办不来,那就得一个平安,安享晚年,也就是这样的一个命。这是要学会中道,刚柔相济这就是好,不可过刚亦不可太柔,这些都是学问,让我们自己去体会。

下面说「乐处生悲,一生辛苦;怒时反笑,至老奸邪」,这是从相上来预卜人一生,一个人遇到乐事,本来是快快乐乐,值得庆幸,值得欢喜,可是他偏偏生起悲恼。这种人是什么?他受不了乐事,他没这个福。所以我们应该常常懂得知足常乐。为什么会生悲恼?因为他想到乐极生悲,月圆了就得亏了,事到乐极了就生悲了,他想到这他就生悲了。所以一切法由心想生,他想这个就得这个,所以一生乐的少、悲的多,一生辛苦操劳。我们修行人不要有这些忧悲苦恼,只在当下,永远都是欢欢喜喜,知足常乐,一生过的是悠然自得的生活。下面讲,怒时反笑,至老奸邪,这种人很厉害,本来他遇到这个事,一般人会很生气的,可是他竟然笑起来,这种人我们讲他城府很深,所谓喜怒不形于色,他的相貌上你看不出他内心里想什么。三国里面曹操就是这样的人,他赤壁之战大败,走到华容道遇到了张飞、关公、赵云来擒他,这时候他应该是非常生气才对,兵败如山倒,正是很愤怒的时候,他反而大笑,至老奸邪,这种人他肯定是大奸大恶之人,所谓老奸巨猾,这种人也不是好对付的。真正我们不要学这个,不要学城府,要学什么?坦坦荡荡,也不要发怒,但也不要故意做出这种怒时反笑的样子,总是正直、坦荡,做个正人君子,心里不要有奸邪。

下面说「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乐摘人非,最足伤乎性命」。这个好矜己善就是很喜欢自己表功,矜就是夸奖自己,讲自己善,讲自己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有这些功劳,爱自我吹嘘,这种人就不要再望功名,换句话说,你的福都被享完了,都被你吹掉了。你的好名声也是你的福报,你的好名声都出去了,将来怎么还有再多?没了,没有再有功名。读书人过去都非常谨慎这一点,所以都很谦虚,自己做善不要人知道,要积阴德。所以阴德能够让你提升,功名富贵你才能够有。乐摘人非,就是好挑剔人,好讲人的是非,特别揭人短处,揭人的阴私。《太上感应篇》讲的,「攻人之过,揭人之私」,爱讲人家的毛病,特别是人家最不乐意的那些阴私的事,他都给抖出来,这是最败坏阴德的,所以他自己性命也难保,因为福都给他荡完了。

下面说到「责人重而责己轻,弗与同谋共事;功归人而过归己,尽堪救患扶灾」。有一类人喜欢责备别人,特别出现问题了,他不肯自己担负责任,他把责任推给别人。责己轻,就是对自己不会责备,不会自我批评,去批评别人,这种人我们就不能跟他同谋共事,他不是你真正的朋友,他不可能跟你共患难,不是你的知己,为什么?因为他不愿意担当,有责任推给别人。真正的正人君子都是过归于己,功归于人,就是下面讲的,功归人过归己,自我责备很重,绝不批评别人,这是厚德,所以他能够堪当大任。救患扶灾,救百姓患难,救人于水火之中,这就是正人君子。

再看下一句,「处家孝弟无亏,簪缨奕世;与世吉凶同患,血食千年」。这是讲到在家里注重孝悌,一家能和睦,所谓孝悌传家,无亏是没有亏损,大家都做得很好,这样一个家庭,我们知道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后福无穷。簪缨就是过去古代达官贵人他帽子上的这些装饰品,这是比喻显官。奕世是累世,世世代代都有出这些显贵的儿孙,所谓忠臣出孝子之门,国家找人才肯定是从孝悌之家来找的,自然子孙就能荣贵。与世吉凶同患,这是跟世人同患难、共吉凶,我们一般讲有福共享,有难同当,这种人受到世人的爱戴、敬仰,所以血食千年,一般民间用血食供养鬼神,祭奠这些神灵。这是比喻什么?世世代代的人民都怀念他、爱戴他、敬仰他、祭祀他。

下面讲的,「曲意周全知有后,任情激搏必凶亡」,这句话是讲,曲意周全就是委曲求全的意思,自己甘愿吃亏,能够顾全大局,能够照顾到别人,宁愿自己受点气,吃点亏,不在乎,这种人必有后福,知有后,这个后就是一般世间人有后代,有好儿孙。另外一种人,任情激搏,就是任性,他性格很激烈,很爱搏斗、好斗、好争,那么这个人必定最后是凶亡,死路一条。从历史上看,大凡早亡夭折的人都是任性、好斗之人,顽固、不肯回头之人。

下面说「易变脸,薄福之人奚较;耐久朋,能容之士可宗」。这个易变脸就跟前面讲的转眼无情那个意思相像,他这个人心里没有道义、恩义、情义,老是变脸,对富贵的人就点头哈腰,满脸笑容,对贫贱的人他就傲慢,看不起,做出那种轻贱别人的样子,这是薄福之人,这是最薄的,因为心地刻薄,相也就刻薄。这种人奚较,奚就是何必,何必跟他计较。所以我们如果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帮助他的时候他们千感恩万感恩,转头他不认识你了,这种人我们知道他福薄,不要跟他计较,再过几年你再去看他。耐久朋,这是什么?能够耐久的朋友,什么是耐久的朋友?跟你共患难多年,所谓松柏能够历严寒,岁寒才知道松柏之后凋,他这个道义、恩情耐久,这种人他像大海一样能包容,他有容量,他能担当,他可以你以身家托付,你能信任,能够靠得住。

下面说「好与人争,滋培浅而前程有限;必求自反,蓄积厚而事业能伸」。这句话是讲喜欢争强好胜,跟人家竞争,争功抢利,这种人我们知道他滋培浅,换句话说,他福薄,他肤浅,只重眼前利益,眼光也短浅,那你就知道他前程有限,不可能成大气候。下面讲的必求自反,他能反求诸己的,特别遇到了发生问题的时候,他必定是自我检讨,把过失归到自己,他不会去责怪别人,这种人他蓄积厚,他有容乃大,他根基厚、福报厚,我们可以预料这种人将来事业能伸,他事业能够得到大发展,将来必定得功名富贵,学佛的人必定是在佛法中有很大的成就。为什么?佛法常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的人不会看别人的过失,都是反求诸己,所以他才能够成就。

下面讲到「少年飞扬浮动,颜子之限难过;壮岁冒昧昏迷,不惑之期怎免」。这是年轻人、少年人,阅历不深,经验不足,但是飞扬浮动。这什么?好出风头,好表现。可能是有点才华,也给他能够表现出来,人家在旁边看到都很赞叹,年纪很小有这么好的才华,神童,天才,都给他赞叹,心就浮动,心浮气躁,他的心就扎不下来学习,这种人最后必定是我们讲的江郎才尽。古代的江郎就是这样的,从小就会写诗,写得很好,个个大家都捧他,都赞叹他、恭维他,说他是神童、天才,都找他写诗,成年以后这些才华都没有了,江郎才尽,用完了。所以少年人最重要的是充实自己的才华,加厚自己的德行,我们希望的是大器晚成,不是求的少年飞扬浮动,所谓的厚积薄发。如果不是这样,少年飞扬浮动的话,那么颜子之限难过,颜子是颜回,颜回只活到三十二岁,这是用他来代表寿数,三十岁也就难过了。一般讲的才子、红颜多薄命,古代的这些才子,早发的才子,很少过三十岁的,像骆宾王、王勃这类的所谓才子,都是三十岁上下就走了,为什么?福都享尽了,没有积后福。纵然没有夭折,他中年以后也不会有什么成就。现在我们看到很多父母培养孩子都喜欢搞这个飞扬浮动的东西,让孩子出来表演节目,《四书》背得烂熟,到处去风光,大家都喜欢得不得了。看了这句你就晓得,颜子之限难过,所以就要把浮躁的心降下来。

下面说「壮岁冒昧昏迷」,壮岁是壮年,一般讲到了二十几三十岁还冒昧,所谓鲁莽行事,冒进,这种人做事考虑得不全面,没有考虑观察大局,做的决定鲁莽,或者昏迷,昏迷就是混混蒙蒙的,迷惑颠倒的。这个不惑之期怎免?不惑是指四十岁,叫不惑之年。这个不惑的四十岁的期限你可能都过不了,换句话说,你也是短命夭折之类。为什么?到二、三十岁了,还没把这些习气、毛病改过来,那就难了。所以古人重视从小的教育,给他扎好根,就防止他将来会出现不幸,这是父母真爱子女。即使是天生命不好,相不好,也能通过教育,让他能够知书达礼,来断恶修善,改造命运。我在小时候长辈们就告诉我,说一个人命运是由五个方面决定,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民间说的话,你这个大运,当然你天生的是命,后头是流年运,大运、小运、流年,这是运,还有风水,风水是你家里的,你的祖先坟地,这三者你改不了,可是四积阴德、五读书,这两条你能做,你积阴德可以改造命运,也能改变风水,我们这里讲的,你能够改相,跟改风水一样,风水也是相。五读书,这个读书就是读圣贤书,学习了圣贤教育,知道了伦理、道德、因果,你就知道如何做人,断恶修善你就能够改造命运。所以教育是何等重要。

这个「心相篇」非常的好,可是我们今天的时间已经到了,还没有讲完,我们就留到明天继续来跟大家分享。最重要的,不是拿这个东西来看别人,看人家的相是怎么样的,有没有福报,关键是反求诸己,看看自己,对照一下我自己有没有问题,要改正过来,这就叫修行。今天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End

钟茂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是佛七的最后一天,大家这六天多来,表现得非常好,非常难得,真正发起护世息灾的愿心,一起认真的念佛、学教,希望我们以这样的功德回向这个地区灾难消除、正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上一回我们讲到「广行三教」这一句,意思还没有讲完全。安士先生在《广义节录》的批注里面解释这句解释得非常详细,他在发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还在继续讲「广行三教」这一句。安士先生在批注里面谈到广行儒释道三教之益,举出了三条利益,第一个是助扬王化,辅助国家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昨天讲到「报答四恩」这一句,还有一个公案还没有讲,今天我们继续来看。安士先生举出「酬恩护法」这一个故事,这是出自于《金汤编》。讲的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三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大德,菩萨,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学习第四十五句:【禁火莫烧山林。】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很容易懂,安士先生在批注里面说到,「人遇火灾,未必皆丧身命。独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三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十九句:【勿临水而毒鱼虾。】这个也是讲不杀生。安士先生在批注里面说到,「阎浮提大海江湖中,共有六千四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四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讲到第七十二句,「见先哲于羹墙」。这一句我们学习了安士先生的批注,后面安士先生给我们附上《质孔说》的几篇。见先哲就是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四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继续来讲第六十一句:【勿恃富豪而欺穷困。】昨天我们学习了安士先生的批注,今天我们来看安士先生引征的故事,来说明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四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继续讲第七十一句:【出言要顺人心。】昨天我们学习了安士先生发明解释里面头两段,今天我们继续来看他的解释。「前辈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四十五集)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菩薩,大家早上好,請坐!我們繼續來學習《文昌帝君陰騭文》,今天我們來學習第六十八句:【垂訓以格人非。】這句話是講為天下的大眾以及後世的子孫留下正確的教誨,幫助人改過自新,斷惡修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五十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进行《阴骘文》的最后一讲。我们来看第七十七句:【远报则在儿孙。】这是接着上面一句「近报则在自己」,这样接下来讲。讲报在自己这就是讲近报。自己的报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我们刚才一堂课已经讲了「信」,这一部分讲完了。在《弟子规》里面第五个部分讲「泛爱众」,我们就以《弟子规》的七科做为我们这次讲题的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帝君阴骘文》是一篇劝善的文章,在道家跟《太上感应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三部书,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劝善经典。我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为大家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介绍文昌帝君以及这篇《阴骘文》学习这个文章的重要性。我们昨天开始讲本文的第一句话:【吾一十七世为士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七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请看:【济人之急。】这一句,这是帝君他自己说在十七世做士大夫这些生中他所做的这些善事阴德,这是第三句,「未尝虐民酷吏」是第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花了整整两个小时学习了《阴骘文》的第一句话,「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周安士先生批注了很多,这个道理为我们解析得很深刻,我们今天来学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五集)

尊敬的各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到今天是第五天的学习,讲了八个小时我们还在讲《阴骘文》的第一句话,「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这句话确实是意思很深广。安士先生在为这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还是在讲第一句,「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安士先生在《阴骘文广义节录》里面为我们讲述了深刻的道理,而且引征了文昌帝君这十七世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八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讲到「容人之过」这一句,昨天我们学习了《安士全书》里面的解释,前面的两小段,今天从第三段开始看起。「事到必无可容处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九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上一次我们学习了「人能如我存心」这句经文,意思还没有讲完,我们接着来看安士先生的批注。批注里面说这句话我们要看「存心」这一部分,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十一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上一次我们讲到「于是训于人曰」这一句,这一句是承上启后,我们着重把这个「人」字提出来进行分析,让我们识得什么是人,从而就会做人。这里安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十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上次讲了「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这一句,今天我们从:【于是训于人曰。】这句看起,这句话是承前启后。安士先生在批注当中这样说到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继续来讲「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这一句。这一句经文是整篇《阴骘文》的总纲,是核心,所以我们要花多一点的时间来深入的探讨。这个福田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上一次我们学习到「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今天我们来看底下这一句:【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这是文昌帝君他引用在历史上的四个典故,来证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还在继续讲「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这一句。我们上一次讲到安士先生在他的批注里面有一个「福田心地说」,列举了总共二十二种不同的修福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正好讲到《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的第二十二句「孝亲」。我们今天采用文昌帝君在《道藏》里面另外一篇非常重要的开示,是「文昌帝君元旦劝孝文」,我们来认真学习,来领会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上一次讲到第十六句,今天从第十七句开始看起:【利物利人。】这句话意思很明显,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这个『物』代表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上一次把本文核心的一句「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讲解圆满,我们用了相当的时间,因为这一句可以说是本文的总纲领,真正要修福确实只有在心地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来看第十九句:【正直代天行化。】这一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正直』这两个字,这讲的是心地,『代天行化』这一部分是讲到行动,心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讲第二十三句,二十三句是接着前面「忠主,孝亲」下来的。【敬兄。】『敬兄』这一句,「敬兄」就是尊敬兄长,这是一种悌道。《弟子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一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从第二十一句开始看起:【忠主。】这一句底下是连着「孝亲、敬兄、信友」,我们分成四个方面来学习。第一个就讲到忠,『忠主』,就是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五句和二十六句。【或奉真朝斗。】这句话是文昌帝君劝导我们敬奉神明,学习道家的这些教诲。『真』和『斗』都是道家里仙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讲到第二十六句「或拜佛念经」,昨天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了什么是佛教,以及佛经它是如何结集的,如何传到中国来的。佛不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六集)

大家好!这里有八个问题。我们昨天好像回答了四个问题。随着大家交流的问题,感觉到大家要回去了好像挺紧张的,有一些问题可能希望探讨一下,回去比较安心。好,问题我们找时间再回答,我们先来把这个跟大家交流一下

白话《阴骘文》

白话《阴骘文》文昌帝君说:我轮回到十七世时是一个地方父母官的人身,从没有做过对不起群众和下属的事,解救别人的患难,怜悯别人的孤独,容纳宽恕别人的过错,广泛地行善积阴德,感动了上苍(指天人感应),别人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