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钟茂森:养正遗规选讲—朱子治家格言(第一集)
2024-10-24 08:43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今天一起来研读《朱子治家格言》。这一篇文章虽然很短,但是流通非常的广泛,可以说是脍炙人口。自清朝以来,孩童从小就开始读这种文章。我们来看文章的题目,叫「朱子治家格言」。首先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朱子其人,这位朱子不是南宋时代的朱熹,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这朱子就是朱熹。《朱子治家格言》里面的朱子,这个作者实际上是朱柏庐,他是明末清初时代的人,是柏树的柏,庐山的庐。他是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又名用纯,字致一。所以我们有时候把《治家格言》称为《朱柏庐治家格言》或者《朱用纯治家格言》。

他是昆山人,在明朝末年他考取了秀才。后来清军入关,他的父亲在抵御清军的时候遇难,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动。他决心像父亲那样,坚持民族气节,绝不屈膝事奉敌人,所以一直就没有在清朝做官,而是在乡下自己家乡教授学生。他是一生潜心治学,专学程朱理学,这是我们了解的二程学派和朱熹的学说。他提倡知行并进,也就是说学了一定要去实践,「学而时习」,一定要去实践。自己非常严格要求自己,以礼自持,可以说他自己本身就做到了知行合一。他在临终的时候,留给弟子们的遗嘱是「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这十个字。他一生也有不少的著作,他有《四书讲义》、有《春秋五传酌解》等等,还有就是这一篇他的家训。实际上这个《朱子治家格言》是他家的家训,这个家训是讲求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准则,劝人勤俭治家,安分守己,在数百年来传诵于全国,乃至东南亚华人地区,影响极大。这是朱子其人。

其实我们看题目里有「治家格言」,这个治家格言就是家训。这个家训当然首先是对家里子弟所讲的,语言非常的平实,但是却是字字珠玑,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深入浅出,把人生的哲理为我们讲述出来,这是一篇很好的家庭教育的文章。说它是格言,也就是真理的意思,真理之言,是真善美之言,这才称为格言。这个格有《大学》里面所讲的格物的意思;这个格,王阳明先生翻译成正,就是真正的这种言语;这个格还有什么意思?讲得浅近一点,还有格斗的意思,格物就是跟我们的物欲格斗,把物欲能够格除掉,我们的心才正,所谓格物正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修身之始,就在于格物。说到治家,也就是《大学》里讲的齐家,齐家也好,治国也好,平天下也好,都是以修身为本。所以我们看通篇的治家格言,就是讲一个修身的道理,确实它是以修身为本的。说治家必定就涵盖《大学》所说的三纲八目,三纲所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恢复我们本来具有的性德,这个性德本来是明的,是觉悟的,现在就是被我们的烦恼习气毛病种种这些污染给障蔽住了,所以就明德不明了,修身就是把原本的明德给它复明起来;能明明德,那是自己的事情,他对人必然能做到亲民,就是也令别人明其明德,令天下人明其明德,这就是平天下;我与一切大众都明其明德了,这就叫止于至善。

修身的功夫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就是放下自己的习气、烦恼、物欲。这个物欲它泛滥起来不得了,那是我们堕落的一个根源。所以我们要每天跟它格斗,把它降伏住,就是朱子所谓的(这个朱子就是朱熹先生)「存天理,灭人欲」,这是格物的功夫。有了格物的功夫才能致知,才能使我们本有的良知现前,我们用这种良知来待人处事接物,自己必然能做到诚意,意念就真诚了。人在的时候,人不在的时候,幽居独处的时候,都是一样,这叫慎独,诚意表现就是慎独。有诚意的功夫,心也就正了。这心正是什么?心里头无私,大公无私就是心正。所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就是修身。说到治家,必定前面要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后面也必定是通治国、平天下。自己身修好了,家也治好了,就能够影响国家,影响社会,乃至世界,这就是我们现在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你看都是从自己一身、一家开始修起的。

所以「治家格言」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把它做为非常重要的修身的文章。虽然它只有五百二十四个字,差不多只是《弟子规》的一半,《弟子规》是一千零八十个字,但是它所说的这些义理完全不亚于《弟子规》,可以做为相辅相成的教材。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我自己来讲可以说对这篇文章也是非常的喜欢,非常的有缘分。因为我在很小的时候,我母亲,当时文革过后,在书店都买不到这种关于修身的书本,偶然之间在路边看到有人在卖那种毛笔字帖,发现有这一篇「朱子治家格言」的字帖。那时我还很小,她就买回来,教我念,教我背,给我讲解,所以我从小就会背这篇文章。随着这几十年的成长,今年三十七了,至少三十年的成长,其实都是在不断的领会、不断的落实这篇文章的教诲。

本次我们选用的这个《朱子治家格言》,是从清朝陈弘谋先生所编集的《五种遗规》第一篇「养正遗规」里面抽取出来的。《朱子治家格言》它流通版本有不同的版本,字面有一些出入,但是出入不大,我们这次主要依据「养正遗规」里面的版本。我们习讲这篇文章的特点可能跟过去以往的人有所不同,我们这次可以说是比较详细的来分析每一句话。每一句话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就事上来讲,如何来去学习实践;一个从心上来讲,我们如何领会里头的深义,而能够真正导归到自心,变成自己的人生态度,所以就事上讲和就心上讲,两方面来开解。我们先看文章的第一句: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这篇文章总共分成五十四句话,第一句话往往就是本文很重要的一句。在字面上来看,这句话非常的简单,『黎明』就是早晨天刚亮的时候,我们必定要起床,起床之后要打扫家里的屋内屋外、各个房间,扫地、擦窗、整洁,搞卫生。『庭除』就是讲庭院内外的意思,内外都需要整洁。这句话乍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内容,就是告诉你起来之后要打扫卫生。可是你要知道,中国古代文化的典籍它能够成为传世之作,一般来讲,首句都有极其深刻的意义。我们看儒家很多的典籍文章,它们第一句话往往都是提纲挈领,涵盖了全篇的义理。譬如说我们刚刚习讲过的《大学》,它首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就涵盖了大学之道,「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圣贤之学。《论语》二十篇,第一篇「学而篇」,第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几句话也把圣学之道总结概括了。

我们并非生而知之,所以必定要学。所以整个圣贤之道是以学字为宗,宗就是纲领,所以学是宗。学而时习之这个习就是实践,学了就真干,真落实到自己的生活行为当中。所以以习为趣,这个趣有道路的意思,你要真正通往圣贤的道路就得实践,学是从理论上明白,但是要把理论付诸于行动就是习的意思。这个时是圣学的关键,你能不能成就,你是不是时常在做,常常在做,不间断的在做,不间断的学,不间断的行,知行合一,知行并进,不间断,那么你最终必定成就圣贤。不亦悦乎这个悦字,这是学的受用,圣贤之道得到的果实是甜美的,叫法喜,从内心里涌出来的喜悦,它是你学而时习的动力。你看就这一句话,涵盖了圣贤之道!自己学,慢慢别人知道你的学问功夫很好,都向你来讨教,从师于你,那么有朋自远方来,大家一起共学,这个是非常快乐的。如果大家不知道你,也没关系,「人不知而不愠」,你也不会烦恼,这是真正的君子,绝对不会影响你学习的兴趣,绝对不会打击你实践的积极性,所以你能做到天天学而时习,你天天不亦悦乎。你看这不是涵盖了整部《论语》了吗?《论语》讲什么?就是这句话的衍生而已。

《中庸》首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把整个圣贤的学问深奥的义理给我们解释出来。这个天命就是我们的自性,自性本觉本善,《三字经》讲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天命就叫做性。率性之谓道,率性就是随顺着自性,这叫道。率就是顺的意思,循着自性,顺着自性,这个称为道。这个道我们要修,修就有德,修道之谓教。所以圣贤之教就是让我们随顺自性而修,这就是讲到整个圣贤之道。《孟子》首句,「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见到孟子就问,您老人家不远千里而来,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利益?开头就问利益。「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你只要有仁义,还谈什么利?你有了仁义便是最大的利益,以仁义治国。这一篇也总结了《孟子》整一篇的义理,《孟子》说什么?就是谈仁义。

我们来看看儒家基础教材,《弟子规》第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我在之前对这一句话讲了十一个小时,这整个意思我们去探玄。父母,当然对我们现前的父母我们要尽到孝,父母对我们的希望我们一定要做到,这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所希望的,我们成圣成贤,能成才,能够光宗耀祖,能够扬名后世,这是行大孝,哪个父母不希望?我们一定要成圣成贤,才能做得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也泛指一切大众,《弟子规》讲「事诸父,如事父」,大众对我们有什么希望,我们如何来帮助大众,这也是「父母呼,应勿缓」。所以这一句话不就是说尽了圣贤之道?因此每一部经典的首句都是提纲挈领的,万万不可小视。

我们本文这一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这一句也是一样,提纲挈领,也是把整篇《朱子治家格言》的义理给提取出来,也是说尽了圣贤之道,正所谓一即一切,一句话涵盖一切义理,看你能不能够深解义趣。读圣贤典籍,朱熹所谓的要虚心涵泳,要把心虚掉、空掉,仔细的去玩味每一句话里头的义理,随着我们修学境界的提升,会对这个义理体会得愈来愈深刻。像第一句话,我在小的时候,就认为它是早上起来打扫卫生,到现在回头看,那个意思无穷尽。这里有三层意思,可以每一层意思都从事上讲、从心上讲,也就是总共六层意思。我们从事上来讲它有三层意思,第一个是讲早起,「黎明即起」,就是早起,第二个教我们勤劳,能够「洒扫庭除」,这是做家务,这是勤劳,要「内外整洁」,这是要整洁。所以早起、勤劳、整洁,这是从事上讲三个意思。实际上这种美德不就是我们父母从小就给我们耳提面命天天讲的吗?这是修身的大根大本。从心上讲,早起就有自强的意思,勤劳就表恭敬的意思,整洁是表清净的意思。

我们一层一层的来分析,首先看第一小节,「黎明即起」,这是从事上讲,就是早上要早起,不能够晚起床。从生理上来讲,早起对健康都有好处。清朝的官员李鸿章,他在他的家书里面就说到,说「清晨之气最佳,终夜紧闭卧室之内,浊气充塞,一吸清气,精神为之一爽,百病皆除」。这是讲到早上外面的空气最清新,我们晚上睡觉都把门窗关起来,紧闭着卧室的门窗,我们的呼吸喷出来的浊气充塞了房间,早上早起到户外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精神就爽利了,就百病不生。确实早起的人健康,这是什么?与天同步,天亮了,我们就起来,天黑了,我们就得休息。下面讲的「即昏便息」,这是到晚间,该睡眠了我们就睡眠。人能够与天同步,这是最健康的生活,那比补什么补药强得多。从我们自己修身的角度来讲,早起对我们修养品德也有好处,正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天最重要的就是早晨的时间。《弟子规》也讲「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人生短暂,要想成就学业、事业、道业,必须应该早起,抓紧命光,不浪费我们的时间。

对一个家庭来讲早起也是非常重要的,曾国藩先生他在家书中曾经多次提到早起,强调早起。他说「晏起为败家之凶德」。晏起就是晚起床,这是败家的凶德,一个家里面就不吉祥了。为什么?晚起把很多的事情都耽搁了,而且人会变得愈来愈懒散,愈来愈不能够振作。你要成就学业、事业,必须要有一种振作的精神,要发奋图强,如果晚起床,这股正气往往就慢慢的消减掉。所以曾国藩先生说,「治家以不晏起为本」,你看看治家是以早起为根本,不能够晚起床,所以《朱子治家格言》第一句就讲要早起。曾国藩又说,「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这个勤劳的勤,是成就我们事业的关键。这个勤字的功夫,第一个就是讲的早起,天还没亮就该起床,所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真正有志气的人,抓紧一天的时间,只有二十四个小时,你要一睡,有的人一觉睡到中午十一、二点,半天就过去了,你说他能做多少事情?所以第一就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就是持之以恒,譬如说早起,早起是要持之以恒的。这点我母亲给我做一个很好的榜样,她是一直一生都早起。为什么?因为她母亲,就是我的姥姥,就有早起的习惯,她也带动我早起。早起是要持之以恒的,有的人可能听到锺老师今天讲「黎明即起」,好了,第二天早上很早就起来,四点钟起来,再过一天,四点半起来,再过一天,五点钟起床,再过一、二天,恐怕七、八点都不起了,愈来愈懈怠,不能够有恒,这个不管用。所以早起、有恒,这是勤字的功夫,这是治家的关键。古人讲勤俭治家,治家,一个讲的勤字,一个讲的节俭的俭字,这都是从事上来讲早起。

从心上讲,我们怎么样领会这里头的意思?《易经》上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君子要效法天那样,你看天上有日月,日月运行天天都是这样有规律,它是不息的,不会停止的,每天早晨都是太阳从东方起,到晚上就从西方落下去。君子看到天象这样的有恒,这样的自强不息,他们也学了天之德,也能够做到自强不息。所以这一句的意思是让我们要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修身治家的根本。

再看第二小节,「洒扫庭除」,这句话表面上意思就是打扫卫生,从事上讲这是要我们学会勤劳。谚语有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个业,学业、事业、道业都包括在内。我们怎么能够成就我们的学业、事业、道业?必须要勤奋、要精进,如果是懒惰、嬉戏,好逸恶劳,懒散懈怠,这就荒废了。所以世间法乃至出世间法的成就,就在于精勤,我们要从小培养勤劳的美德。从哪里培养?早起、打扫卫生,从这里培养。能够培养好这样的品德,长大了治学他也能勤于学业,工作也能勤于事业,他要是修道他也能够勤于道业。所以这个勤字非常重要。从心上讲勤劳,它里头心态是一种恭敬的心态,所谓「主敬存诚」,心里面能够敬人、敬事、敬物,他的身体表现必定是勤勤恳恳,所以「洒扫庭除」也是认认真真,是内外都整洁的。这种勤恳,反过来也是培养自己的敬事敬物之心,恭敬在圣贤之学里头是极其重要的。你看《礼记》首篇「曲礼」,曲礼里头第一句话就说,「曲礼曰:毋不敬」,强调恭敬,没有不恭敬的。古德有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的真正成就其实是从恭敬心中得来。

曾国藩先生家书里面说到,「诸弟不好收拾洁净,此是败家气象。一代疏懒,二代淫佚,则必有昼睡夜坐、吸食鸦片之渐矣」。这是告诫诸子弟,如果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做不到,他不能够收拾得干干净净,这就是败家的气象。你看从小可以看到大,因小果大。第一代人他疏忽,疏忽是没有恭敬心,他懒散,他不能够精勤,那么第二代就学着第一代,第二代比第一代更糟,第二代就产生淫佚,骄奢淫佚。慢慢就会有什么?晚上不睡觉,像打麻将,现在打游戏机的,甚至在外面过夜生活的,甚至有吸毒的,当时清朝末年吸鸦片的现象就很严重,这是败家的现象。他晚上不睡觉,早上肯定起不来,黎明即起就做不到。所以治家要从自己做起,带动整个家族,要防微杜渐,对于小小的细节的修养都不能马虎。

第三层意思,就是第三小节,「要内外整洁」。从事上讲就是要整洁,《弟子规》讲的「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这是说到我们的房间、我们的家居内外都要清洁,墙壁干净,地上也干净,桌面上一尘不染,文房四宝摆得整整齐齐。这种清洁、这种整洁的环境,对我们读书、治学、生活、修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我们能够在清洁的环境里学习、生活,我们就容易得到心清净。这个环境对人有影响,书房能够做到窗明几净,你的学习效果也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心上讲,环境清净表内心的清净,你看要内外整洁,内是讲心地,外是讲环境,所谓「心净则国土净」。你的心是清净的,你肯定会让这个家居、这个环境能够非常的清洁,非常整齐,因为心和境是一如的,是不二的。

所以《大学》里讲的,要治国、平天下在修身,修身在正其心。你的心正了,你的身也正,你的家也正,你的国也正,天下也正。为什么?心和身、家、国、天下不二,一正一切正,一歪也就一切歪,一净就一切净,一染就一切染。我们现在环视世界,这个污染非常严重,环境污染已经引起各国科学家的呼吁,再不整治,可能几十年后人类就不适合在地球上生存了。探究这个污染的根源还是在心地的污染,所谓人有贪瞋痴慢这些种种的恶念烦恼,便会带来对环境的侵害。所以天灾人祸我们不能够随随便便把它推出去,这是自然灾害,好像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难道这个气候的变化跟我们人类没有关系吗?地震、海啸频繁,跟人类没有关系吗?这种流感病毒,跟我们人类没有关系吗?乃至战争、冲突,跟人类没有关系吗?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心善才能感得环境的善,人心恶,环境自然就有这些天灾人祸,这是如影响,古人讲的「如响应声,如影随形」,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的。

所以我们要使得环境清净、世界和谐,必须从我自心做起。每个人都能从自心做起,转变贪瞋痴慢,这便是构造人间净土的根本方法。当然要让大家一起来转,首先要自己转。不能说别人去转,我就没事了,那不行。因为什么?别人也是我的环境。这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事环境,别人是人事环境,我心转了,境界也跟着转。所以你「欲明明德于天下」,必须自己从修身做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是以修身为本的。无论你的身分高低贵贱,上自天子,就是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老百姓,都是修身为本,以修身来改造世界。能不能改造?决定能,要有信心。圣贤苦口婆心就是告诉我们这一条,以修身为本。

我们要记住古谚语中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是平民老百姓,是谁?就是我,我就是一个匹夫。对于天下兴亡有没有责任?有责任,而且是负完全责任。为什么?这个天下是我的天下,不是别人的天下,我的心正,天下就和平,我的心不正,就影响天下,就不和平。所以和谐世界要从心开始。从谁的心开始?从我的心开始。所以要内外整洁,内讲到自己内心当中的每一个念头,我们都要警醒自己,看看这个念头是善的还是恶的。什么是善的?为人的就是善。什么是恶的?为自己的就是恶的,为自己是自私自利,那是恶。为别人是大公无私,那是善。所以从内心中每一个念头去细致的检点,这是内整洁。外整洁,必定能够影响家、国、天下,随着你这个清净和谐的念头、充满仁爱的念头,这个磁场慢慢就扩展,而使到整个世界和谐了。不仅世界和谐,乃至整个宇宙都可以和谐,所谓「爱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法界、人间的这个环境,不离自心。真正能够把这个道理搞透彻、搞明白了,我们就能够信心十足去承当,直下承当,和谐世界,乃至和谐宇宙,不是外面的事情,完全是我分内的事情。

《论语》里面有一段夫子跟他弟子颜回的对话,颜回是孔子弟子当中最贤德的,最受夫子的赞叹。颜回问仁,这个仁,仁爱的仁,是什么意思?夫子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什么是仁?你能够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毛病、恶念,复礼是讲随顺礼教,随顺圣贤的教诲,那就成为仁了。你念念都能够克己复礼,念念都不离开仁。所以夫子讲「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一日是哪一日?不是昨日,也不是明日,就是今日。今日二十四小时,是哪个小时?不是过去那个小时,也不是未来的那个小时,是当下这个小时,这个点钟。就在当下,此时此刻你能够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孔子给我们讲的最高的心法,当下克己复礼,当下天下归仁。天下归仁,用我们现在话来讲,就是和谐世界,当下你能做到。问题是你能不能够念念克己复礼,日日克己复礼?你果然能做到,那真的和谐世界就日日都能做到。

所以夫子告诉我们,「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个事情是自己的事情,分内的事情,哪里是外面的事情,哪里是别人的事情?所以古德教导我们,「以天下为己任」,这句讲得还不够彻底。为什么?事实上讲,天下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天下,天下跟自己是一不是二,天下以外没有自己,自己以外也没有天下,它是一不是二。所以自己克己复礼,自己能够为仁,天下也就归仁。这里讲的是「要内外整洁」的深义,内整洁了外就整洁了,内外一如。实际上根本没有内外,内和外是一不是二,这是和谐世界的大道理。你看这第一句话的深义就无穷尽,所以《朱子治家格言》不可以小看。我们现在时间到了,我们暂时先休息一会儿,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朱子治家格言》,刚才我们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才讲完第一句,可见得《朱子治家格言》里面每一句话的意思都是极其深广,要说起来那是要很长的时间,尤其这首句更要特别留意。当然我们时间有限,《朱子治家格言》总共有五十四句,如果我们每一句都用一个小时,得用五十几个小时,那太长了,我们底下就简要一点。我们来看第二句: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这个『既』就是已经的意思,就是已经到了晚上,该休息的时候便要休息。休息之前要查看一下门户有没有关锁,这个要亲自去检查。这一句有两层意思,每一层都可以从事上讲、从心上讲。从事上来讲,这第一层意思就是我们的夜生活要清净,不要搞得太晚,太晚睡觉不利于身体,也不利于自己的修养。第二个是讲家居要谨防盗贼,要关锁好门户,这是安全起见。从心上讲也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既昏便息』,这是要知止。第二层意思,『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这是讲要防心离过。

我们先来看第一层的意思,也就是这句文里面的第一小节,「既昏便息」。事上来讲,这是夜生活要清净。一个人他的精神、体力是有限的,一天的工作,到晚上也就疲倦了,应该入睡了。尤其是孩子,正在发育,正在求学,晚上不可以睡得太晚,太晚伤身体。所以最好晚上睡觉的时间九点半左右,这个时间也就是一天进入了冬季的时间。一天有四季,春夏秋冬,早上三点到九点,这是属于春天,该起床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是春天的时间,要起床,要早起,可以说早上三点钟以后就可以起来了,现在人睡得少不行,四点、五点也该起来了;夏天是九点到下午的三点,这段时间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是秋天时间;晚上九点钟以后到凌晨三点,这是一天的冬天。正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一天他也要有这么个运作,春生就是早上得起来了,白天工作,精力旺盛,精神很好,到夏长、秋收,慢慢到黄昏,就得收了,所以下班,五点钟得下班,下班之后到晚上就要进入休息,九点钟以后这是属于冬天,就该休息了。所以一天的睡眠时间,九点到三点之间最好。现在如果人觉得太早睡不行,那十点到四点或者是五点,这一段时间睡眠对身体也是很好的。

现在人晚上都会有应酬,都会有夜生活,这些确实对健康不利,尤其是应酬。特别是做生意的朋友,晚上都要陪客人吃饭喝酒,这一吃一喝就到很晚,吃完之后还去什么卡拉OK一下,桑拿一下,搞到晚上十一、二点,甚至一、二点才回家,都过了睡眠的时间。就是睡眠的时候不睡眠,那么他工作的时候就不能工作了。所以这是既损害健康,又对自己的学业、事业没有利益,应该把它减免掉,能免则免,应该蓄养我们的精神,放到最有意义的学习、工作上。特别是一些晚上夜生活当中不健康的活动,像喝酒、打麻将、到夜总会等等,孩子有时候上网吧,这些统统都是非常不利于健康,也不利于自己的学问道德的活动。实际上人是不是一定要晚上不睡觉他才能够把他的工作做好?不是这样的,真正要用智慧去安排自己的工作,安排自己的时间。要相信我们用健康、良善的这种安排,一样也能够工作好、学习好,做生意也能挣钱。像北京的胡小林董事长,他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过去没有学习传统文化之前,就是像一般生意场上的人一样,晚上喝酒喝到很晚,夜生活,结果把身体都搞坏了,得了焦虑症。后来学了《弟子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把这些不良习惯统统改过来,晚上也不用熬夜,又不用喝酒,身体又好,精神又好,心情也愉快了,生意比以前更好。他能改过自新,大家更信赖他,生意场上你能诚信,就会赢来顾客的信任,只会愈来愈好。尤其晚上喝酒,这伤我们的智慧,所谓饮酒乱性,这个应当戒除掉。这是从事上讲,晚上夜生活要清净。

从心上来讲,这句话是告诉我们懂得知止,既昏便息,息就是休息,就是停止,我们的心也要有所止。《大学》里面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是懂得知止。止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的心有所定向,我们的心志有一定的方向。方向是什么?《大学》里面第一句话就是「在明明德」,要恢复我们本性的明德,志在圣贤,这就是我们的心志之定向。所以能够知止,心里就有方向、有了主宰,他就有定了。心定之后不会妄动,这就是静,静就是心不妄动。心不妄动,能够静就能安,我们讲随遇而安,在哪里都能够安。心安就理得了,这个理得就是虑,虑是虑事精详,这个虑是考虑的虑,你就能够有智慧,考虑问题就能够精细、就能够周详,而不会有错,这是智慧现前了。正所谓知止就能得定,定了之后就能开慧,佛门里面讲的戒、定、慧叫三学,这个意思跟这个是相通的。开了智慧,你的言语造作、一切行动都能够得其正,你就能得了。得是什么?得其所止,所止就是你的目标、你的方向,你就达到目的地了,这是得,也就是得到圣贤的境界了。这是告诉我们懂得知止。

这句文第二个意思,「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从事上讲,这是家居要谨防盗贼,特别是晚上。古今都是一样,现代社会往往会有一些盗贼晚上偷盗、撬门这些现象,甚至如果遇到冤家,盗贼进来谋财还害命,这是很危险,所以门户要关锁好。从心上讲,它里头有寓意,关锁门户,这个门户不仅是家居的门户,还有心上的门户,心不再往外去攀缘,把心关起来。这是防心离过,防止自己的这种贪心、瞋心、慢心,种种不善的恶念起来。能够防心,身就能够离过,就没有过失了。必亲自检点,很重要,检点什么?检点自己的内心,看看心里头是善念多还是恶念多,也就是为人的多还是为自己的多,是公心多还是私心多,要检点。曾子所谓的「吾日三省吾身」,天天都要自我检查,这个就是佛门讲的忏悔。能够发现自己的过失,这叫开悟,发现过失之后把它改正过来,这叫修行,改过自新这才是进步。

所以《了凡四训》(这是明朝袁了凡先生给他的儿子写的家训)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好,「一日无过可改,则一日无步可进」。我们学圣学贤,希望天天进步,进步怎么得来?改过而来。人不是圣人,必定会有过失,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有过错本身并不值得我们自己内疚,为什么?不是圣人肯定有过错,关键是我们有过错要把它改过来,不肯改过错这才是值得我们羞耻的。所以有过能改,善莫大焉,这是最大的善,再没有比这个更大的善,善莫大焉。这一天如果没有发现自己有过失怎么办?这一天就是白过了,今天没有过失可改今天就没有进步了。

只有两种人他没有过失,一种是圣人,过失、毛病统统改了。什么是真正的圣人?真的是像佛家讲的诸佛如来,这是真正的圣人。孔子说连尧舜这样的大圣人都难免会有他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说他还是有过失,还是有所不能为。真正说没有过失,那成佛了。还有一种人没有过失,是什么?那是愚痴到极点的、没有丝毫善根的,就是没得救的人。没得救的人他总以为自己没错,自己满身的过失自己看不到,还天天觉得自己了不起,得意忘形,这种人就没得救了。真正君子,真正想要在圣贤之道上面有所成就的,立志的这个人,必定是天天改过自新。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商朝第一个皇帝汤王,他刻在自己的洗脸盆上的这句话。为什么要刻在洗脸盆上?天天洗脸的时候对照,提醒自己每天都要日新又新,这个新就是改过自新,天天进步,进步就是从改过而来,所以洗脸也是洗心。所以这里讲到的「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这里头的寓意很深,天天都要做的。跟汤王每天洗脸一样,洗脸我们天天要干,关锁门户也是天天干,这都是比喻改过自新也是天天干。

我们现在还是凡人,还没有成为圣人,往往容易受到环境的诱惑、影响,特别是现在的时代,诱惑特别的多,特别的强。什么诱惑?都是杀盗淫妄的诱惑。你看看打开电视,里面的节目是什么,打开网络,有多少不健康的内容,乃至走在路上看到那些广告牌,人身上穿的衣服,人的打扮穿着,统统都充满了诱惑,都是污染,污染我们的心性。我们要懂得关锁门户,把心门给关闭上,不要被外界污染,断除恶缘。所以真正修道的人要懂得守静。你看古来儒家的圣贤大多都是不务功名、不恋世缘,都能够守静治学。你看朱熹,跟朱熹同时代的陆象山先生,就是陆九渊先生,包括《朱子治家格言》的作者朱柏庐先生,他们都是视名利如浮云,不为名闻利养所诱惑,都是关起门来在家潜心治学的。这是什么?古人所讲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他真正懂得知止,他的道业的长进肯定就特别快。

在现在条件比过去要方便,过去人讲,「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其身」。你要退下来独善其身,就不能兼善天下,关起门来就没办法广泛的利益大众,好像不能两全。现在方便了,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可以通过卫星电视,可以通过光盘的流通,我们关起门来在家里讲课,不跟外缘接触,一心潜心治学、修道,天天改过自新。所读的圣贤典籍我们天天来习讲,把自己所学的心得体会跟大众分享。大众不在眼前,眼前只有一个摄影机,我们在家里的一个简陋的摄影栅里面对着摄影机讲,录下来的这个光盘上网流通,或者是给有缘的人他们拿去复制。谁听到了谁就有缘,度有缘人,也能兼善天下,所以这可以两全,这就比古人要优越多了。所以更显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你能把身修好了,你能给世间人做好榜样,世间人都重欲、贪利,追求名闻利养,你把这个放下,你就给大众做好样子,你就给大众一个提醒。提醒什么?「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孔夫子讲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你真正表演给大家看,这个就是教化,这就是在治国平天下。所以这一句「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也有极深广的意思,真正学人要细细涵泳体会。下来我们看第三句: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一句简单的表面的意思,就是对于一顿粥一顿饭,我们都要想到它来之不易,要珍惜,对衣服的半根丝半条线,都要想到物质生产是艰难的,凝结着很多人的血汗。所以从事上讲,这是让我们珍惜粮食、物力。确实我们的地球物质资源很有限,地球就这么大,而且很多资源不能再生,即使再生,再生的时间也是很长的。如果我们用得很快,很浪费,就是把我们子孙后代的这些资源提前享用,我们怎么能够对得起后世子孙?后世的子孙将来物资贫乏,他会骂我们这些祖宗。根据统计,在美国,美国消费特别大,而且消费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浪费掉的,百分之二十七的可消费食品被浪费掉,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天要浪费一磅食品,也就是每年要扔掉四千三百七十万吨的食品,这个不得了。要知道,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发布的公告,我们世界长期饥饿人口的人数今年预计超过十亿,十亿人在挨饿,我们怎么能够浪费食品?浪费食品这是造业、造孽,遭天谴的!正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果我们浪费粮食,浪费物资,于心何忍!更何况这些食品会产生大量的食品垃圾,所浪费掉的食品会释放出温室气体甲烷,这是产生全球温室效应,气候变化气温升高的一个因素。所以我们「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看到别人浪费,我们自己不能浪费,我们要做好榜样,我们不能够随波逐流,那是造恶业。

从心上讲,这句话是教导我们常念惜福、报恩,『当思来处不易,恒念物力维艰』,当是应当,「恒」是永恒的,常常都要这么思、这么念,这是惜福。自己的福分也是一定的,把这个福报浪费掉就没有了。像我们存在银行里的存款就这么多,你是拼命的用,花得很快,一下花完就没有福报了。你要省着点用可以用得比较长,惜福。当年毛主席他一件普通的睡衣就用了二十年,上面打了七十三个补丁。周总理的衣服是缝三年补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穿烂了再补起来还能够再穿九年。你看看这些领袖的作风,给我们多好的一个榜样。领袖的福报多大,他都这样惜福,我们平民老百姓要是不肯修福,要是糟蹋自己的福报,要知道人的福报尽了,所谓禄尽人亡。

我的父亲过去给我说过一个故事,说他小的时候在广东广州市郊区萝岗,当时都是农村,家乡村子有一个地主,解放前的地主很富裕,这家的儿子,小地主奢侈浪费,而且心还很恶,不知道去周济穷苦人。他家里吃的腊肠,吃不完的都不肯布施给别人,他说宁愿把腊肠扔到湖里头喂鱼也不给人吃,你看这个心多恶!结果后来解放了,土改斗地主,你想想村里要斗地主找谁先斗?肯定找这家,为富不仁,所以把他的家抄了,最后他是饿死街头,报应!所以自己还有条件能够周济别人的时候,赶紧去布施修福,怎么能够穷奢极欲浪费糟蹋自己的福报?这是讲惜福,要念念惜福。

另外还讲到报恩,念念都要报恩。能够想到我们所受用的衣食来之不易,就要起报恩的心、感恩的心。像我们每天吃饭,饭前都念感恩辞,这感恩词四句话,「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老师的培养之恩,感恩同学互相帮助之恩,感恩农民辛勤劳动,以及为此付出的人」。念这个感恩词要随文入观,不是口里这么念念就算了,念得有口无心,言不由衷,那个一点用处没有,而且会让自己的心变得不真诚。要如是说,也是如是观想,真实感恩。感恩父母、老师和成就护持我们的一切人,自己就要用功勤奋、努力上进报答他们的恩德,当然还有祖国人民的培育,要感谢国土恩、众生恩。饭前念感恩,饭后要懂得惜福,所以吃完饭我们都用热水把这个碗涮一涮再喝进去,一点渣一点汁都不留,吃得干干净净,也便于洗碗,放的洗洁精都可以少一点,用的水也可以少一点,你看这不是惜福吗?人能够常常惜福、感恩,这就有福,这就是大人物。

在汉朝,大将韩信他就能够有感恩的心。有一段典故,讲他报一饭之恩。在韩信还没有发达之前,他是个普通人,生活非常困苦,在淮阴终日甚至吃不上饭。结果有一天走到河边,在河边洗衣服的一个妇女见到韩信面有饥色,可能都好几天没吃什么东西,于是就给他一顿饭吃。韩信就非常的感谢,跟她讲,说我如果日后功名成就了,我一定重重的报答妳。这个妇女就跟他讲,行了行了,你不用跟我说这些,我是可怜你没饭吃,你不用跟我发这种誓愿承诺。结果后来韩信真的做了刘邦的大将军,当上了楚王,他就派人去淮阴这地方寻找这位妇女,终于找到了,赏赐给她一千两黄金,报答她的一饭之恩。所以真正有大心志的人他都能够做到惜福、感恩的。这是贵人,这是富人,富贵之人必定有他的福报,福是来源于他的德,而德莫过于知恩报恩。

对我们恩德最重的是我们的父母,父母生我、养我,养育之恩是没有边际的。在《诗经》上讲,「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你想要报恩,哪能报得尽?其次对我们恩德最深的是师长,父母是生养我们的身命,师长是生养我们的慧命,智慧的生命。所以父母和师长地位是平等的,我们都要报恩,不能报恩这是不孝,不能知恩这就不是人类,古人有一句话说,是衣冠禽兽,实在讲是禽兽不如。为什么?禽兽里面也有知恩报恩的。君不见乌鸦有反哺之恩,小羊有跪乳之义,你看看禽兽里头都能知恩报恩,要是我们人,还是像个人身,穿着人的衣服,不能知恩报恩,那是叫禽兽不如!所以对父母叛逆、悖逆者,那个报应特别神速,天谴是最惨烈的。

我们这有位同学给我们讲了她亲见亲闻的一个故事,是她们同班的一个同学,一个女同学。二00七年,那时她是上初三,十八岁。为什么十八岁才上初三?不孝父母,不认真学习,所以留级,乱交男朋友。结果那年四月十八,她跟她不知是第几任的男朋友要出去玩,她妈妈就拖着她不让她出去,她甩手给了她妈妈一个耳光,非得要出去玩。结果她妈妈很气愤,顺口就说了一句,「妳就死在外头吧!」结果她跟她男朋友,男朋友骑着摩托车,她坐在车尾,飞驰在路上,结果一下就撞到一个运载猪的大卡车的车轮底下。当场这个女孩子胳膊掉下来,打她妈妈的那个胳膊就掉下来,脑浆迸裂,当场死亡,惨死!那个男的重伤,送到医院他的两个腿都已经给压扁了,所以截肢了。后来把他救过来之后问他,当时你怎么会撞到车轮底下去?他说我也不知道,当时好像车就失去控制,就往那车轮底下钻。连那个司机都不知道他们钻到车轮里头,后来司机走了也不知去向。这个女孩的母亲当时赶到现场,发现那个胳膊还在抽搐,掉下来那个胳膊,你看死得多惨。用这只手打她母亲,天就把这个手给切下来,打母亲脸上一个耳光,自己的脸就破掉了,脑浆都出来了。她的男友也是跟她同类的,也是不孝。所以古人所谓「孝为百善之先,淫为万恶之首」,一个不孝,一个邪淫,乱搞男女关系这是淫,最遭天谴,天的报应最神速。所以死去这个女孩,她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看到这一幕,吓得跟她母亲下跪求,说妈妈我以后不敢再不孝顺您了,不敢再乱交朋友了。所以不知报恩,还反要悖逆父母的,那个恶报最惨烈。这是从一粥一饭、半丝半缕这种惜福报恩说起,这是培养我们自性美德。我们下面看第四句: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这个『宜』是应该。未雨绸缪,就是天还没下雨就得先做好准备,把漏的屋顶修好,把门窗都修补好,来防雨。不要等到渴得没办法再去挖井、去打水,临时抱佛脚没用,要事先掘井,有水就不怕口渴,这是字面上的解释。从事上讲,这是教导我们要凡事做好预先准备。古人讲「凡事豫则立」,你做好准备了,事情就容易成功,临时临急,急急忙忙的在那里应付,事情都是很难做好的。要深谋远虑,凡事先要做好准备,这是教导我们如何去处事。从心上讲,我们未雨绸缪,我们希望得到福报,要懂得现在及时行善,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要明信因果。能够现前抓紧机会行善积德,将来必有后福无穷。

在战国的时候,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他养了三千食客,食客就是他招揽来的为他出谋划策办事的这些人。其中有一个食客叫冯谖,听说孟尝君乐于招揽食客,他就来了,来了之后孟尝君就收留他。结果有一天孟尝君他家乡薛邑需要去收债,因为他养的食客很多,需要有赋税收入,贷的款,放的债,或者是租的田地收的税,都要去把它收集。派谁去?就想到冯谖,就叫他去索债。冯谖临走的时候就问孟尝君,说我回来的时候您想要我买些什么东西?孟尝君就说你就看着办吧,看我们家里缺什么你就买什么。于是冯谖就到了薛城,把欠债的百姓统统召集在一起,把他们的债券拿出来,跟他们讲,说凡是还不起债的人一概都免了。结果大家还将信将疑,冯谖干脆点起一把火把这债券都烧了,然后告诉大家,说孟尝君非常有仁德,特别是对家乡的父老乡亲,你们有困难的,还不起债的,可以免除。他回来之后,孟尝君听了这个话,知道这个事情,也就很气愤,他说你怎么能把我的债券都烧了?结果冯谖就不慌不忙的说,我临走的时候您不是说过吗,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我觉得您家里什么都不缺,就缺人心,就缺老百姓的情义,我帮您买来了这个人心、情义。孟尝君当时也就是很不高兴,但是他也很大量,就没有跟他计较。

后来孟尝君的声望愈来愈大,因为他是在齐国做宰相,秦国当时也是个大国,秦国的昭襄王就暗中派人到齐国去散布谣言,说孟尝君收买民心,想要谋反。齐国国君听到之后,于是就担心孟尝君威胁他的地位,所以就把孟尝君的相印给收回来,把他革了职,让他回家乡,给他去薛城。结果孟尝君带着这些食客,很多食客因此都散掉了,冯谖跟着他。他们驾着车到了薛城,还离薛城有一百里路的时候,就看到薛城的老百姓扶老携幼出来迎接。孟尝君看到这番情景十分感动,对冯谖说,我现在真正看到你给我买的情义、买的民心。后来冯谖又用巧计帮助孟尝君恢复了齐国的相位,使得孟尝君又重新恢复了他的家业。

我们看到孟尝君,当然人总是有吉凶祸福,正如月亮也有阴晴圆缺,他能够宽宏大度,所以他有人才来帮助他,他能够布施,譬如说这次冯谖去烧掉债券,这是布施,这是得民心,这是他的食客为他未雨绸缪。《大学》里面所说的,「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人能够散财,能够帮助老百姓,你就得到老百姓的民心。如果你不肯散财,不能帮助别人,最后也就失掉民心。所以「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百乘之家,这大家,大家族,像孟尝君,属于百乘之家。乘就是车乘,古代是一百辆车这个家就是大家。它不会也不应该有聚敛之臣,聚敛之臣是敛财的,天天搜刮民脂民膏,这聚敛之臣实际上败家;倒不如有一个盗臣,盗臣是偷你们家的东西,那个还好一点。所以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家族也好,不能以利为利,应该以仁义为真正的利益。如果只追求利益而不讲求仁义,那么最后一定是失民心、失天下。所以未雨绸缪,这是给我们很重要的提醒,要我们及时行善积德,不要等到自己家业已经败掉了,那时候才后悔为什么没有及时行善。

所以有两件事人生不能等,一个是行孝不能等,一个是行善不能等。孝顺父母不能等,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如果我们失去了机会,父母都走了,我们再想孝养父母报恩,都来不及了。行善也是这样,行善积德是积福,现在还有力量,赶紧去帮助别人,等到没有力量帮助别人,自己福报也都享尽了,那个就后悔莫及。这是讲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的深义。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习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End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钟茂森:无量寿共修念佛法会讲话(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在念佛法会正式开始之前,先跟大家讲一讲念佛的一些道理,让大家能够明了怎么来念佛,念得才如法、才能得力。在过去传统的佛七里面是不会讲开示的,就是不能讲话,也不讲经的,就是

钟茂森:弟子规_父母呼 应勿缓(第一集)

尊敬的悟净老法师,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各位居士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末学今天又回到念佛堂来跟大家一起座谈,感到非常欢喜。这已经分别了前后有十多天,跟随我们师父上人到广州参加了一次国际儒学联合会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一集)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末学茂森非常感恩常住不断的给末学学习的机会,在我们共修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都会遇到修学上的问题,所以末学非常乐意,也非常荣幸,能够常常跟诸位法师大德一

钟茂森:沙弥律要节录(第一集)

《沙弥律要节录》,这一百多条,诸位可以把这个节录跟经本对照,意思就更清楚、更明白了。节录的因缘是便于大家学习,古注虽然很详细、很周全,但是时间隔得很久,有许多地方跟我们现在实际的生活已经脱节。所以我们

《格言联璧》重刻序

◎ 印 光人之所以与天地并名三才者,以能格物致知,克己复礼,以明其明德,而止于至善也。去此,则但一血气之伦而已,何可以与天地并立为三而称之乎?孟子以夜气不足以存者,为违禽兽不远。又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格言三则

格言三则◎ 陈继儒人胜我无害,我胜人非福人胜我无害,彼无蓄怨之心;我胜人非福,恐有不测之祸。[译文]他人胜过我,对我并没有什么害处,因为这样他便不会在心中积下对我的妒恨。我胜过他人,并不见得是福气;因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论语》的精华。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在此地刚刚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习过一遍,《论语》从二00九年十月开始讲到上一个月,总共头尾讲了十八个月。我们将《论

钟茂森:养正遗规选讲—朱子治家格言(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朱子治家格言》。我们今天开始看第十二句:【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句话是讲,祖宗虽然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但是我们对他们的祭祀却要虔诚。这句话从事上来讲是告诉我

钟茂森:养正遗规选讲—朱子治家格言(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今天一起来研读《朱子治家格言》。这一篇文章虽然很短,但是流通非常的广泛,可以说是脍炙人口。自清朝以来,孩童从小就开始读这种文章。我们来看文章的题目,叫「朱子治家格言」。首先

钟茂森:养正遗规选讲—朱子治家格言(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同学,诸位大德,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朱子治家格言》。我们上一次讲到「勿贪意外之财」,今天我们来讲下一句:【莫饮过量之酒。】这是第十七句,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就是不要喝过量的酒,从事上来讲

钟茂森:养正遗规选讲—朱子治家格言(第七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朱子治家格言》。请看第三十五句:【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这一句是教导我们如何择友。这个『狎昵』就是过分的亲近,亲近谁?亲近那些不良的少年恶霸,『恶少』。日子久

钟茂森:养正遗规选讲—朱子治家格言(第十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朱子治家格言》,请看第四十九句:【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这句话是教我们要以和为贵。家里能够和气平安,虽然衣食缺少了,也觉得快乐。这个『饔飧』,「饔」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中国精神。在最近我们看到,我们国家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复兴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到底是什么,如何来复兴?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中国精神。】可以说是做为一

钟茂森:莲公大士净语选讲(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晚上好!我们这次因为要为爷爷助念的这个因缘,聚集到此地。昨天我们圆满了地藏七,总共念了四十九部《地藏经》。今天开始我们在一起打佛七,这个功德是专为回向爷爷能够顺顺利利往生西方极

修行格言

修行格言◎ 弘 一信其言,不察其行,是智者之愚;信其行,不察其言,是愚者之智。 察其言,亦察其行,是智者之智;不察言,亦不察行,是愚者之愚。自学是成功的动力;自律是成功的条件; 自信是成功的方法;自尊

钟茂森:养正遗规选讲—朱子童蒙须知

养正遗规选讲-朱子童蒙须知(第一集)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今天从《五种遗规》里面选出一篇「朱子童蒙须知」来学习,《五种遗规》是清朝陈弘谋先生将历史上的八十多位大儒做的这些著作、典籍把它会集起来。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帝君阴骘文》是一篇劝善的文章,在道家跟《太上感应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三部书,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劝善经典。我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堂课想跟大家作一个交流。就是说从昨天开幕,到「师志为己志」,到今天早上,这样总共三次跟大家作交流,在这三次的交流当中,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听的

蔡礼旭:孝亲尊师(第一集)

大家下午好,中午有没有休息一下?有?好。刚刚我们在跟孔老夫子鞠躬,感受一不一样?有没有想到哪一句话?早上陈真老师有说到,一个人可以从容、可以优雅、可以诚恳。是吧?这个都是很好的态度、修养。怎么样提升自

蔡礼旭:敬老尊贤(第一集)

诸位同学,大家午安。刚刚我们何同学喊口令喊得很好。有一句话叫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人愿意去扛责任,去负责事情,他就会成长,他能力就会越来越好,那叫责任承担是成长的开始。人越锻炼他的能力就越进步,像跟

蔡礼旭: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一集)

诸位校长,大家下午好。大家刚刚有没有休息一下?有没有刚刚静坐睡着的?那是太辛苦了。睡着好,人在最疲劳的时候能睡着,休息的效果最好,用西方管理学叫投资报酬率最高。而且我们下午上课是最辛苦的,尤其这个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