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律之研究法
周叔迦
绪 说
大乘律者,菩萨之戒行也。东土所传约可分为二派:一者,以罗什译之《梵网经》为主,凡有十重四十八轻戒,世称之为梵网戒,自六朝以迄近代所尊奉。二者,以玄奘译之《菩萨戒本》为主,凡有四重四十五轻戒,世称之为瑜伽戒,为西藏所遵行。自迩来慈恩宗法相唯识之学中兴,及西藏密教宏传汉土,颇有主瑜伽而訾梵网者,争论以是日滋。
主瑜伽戒者,以为菩萨戒本出于弥勒菩萨所造《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内《菩萨地戒品》中。文云:佛于彼彼素怛缆中,随机散说,谓依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今于此菩萨藏摩怛理迦综集而说。可证释迦如来未尝有菩萨戒藏之专经。而《梵网经》专明菩萨戒,实为可疑。
主梵网戒者,以为菩萨造论所以释经,当然应以经为主,以论为辅。瑜伽戒品只是解释梵网,补其条文而已。
细考二派之差别,不在于戒条之多寡,而实在戒体之异说,及戒行、戒相之区分。
今世流通之《梵网经》,西土初无此本,乃罗什于大部中录出,用备自己诵持者。上卷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之行相,下卷说十重、四十八轻之戒。其意以谓菩萨戒者须重戒行,而戒行者横明即是六度,竖明即四十二位。是故受持之时,先须遮问发菩提心未,是菩萨否。其意即问是否已发大愿,誓依四十二位进趣菩提果。有此誓愿,方能守此戒行,否则事同虚设。其中戒条乃多品中之一品,略示梗概而已,不广论开遮,即是瑜伽戒本所谓随机散说之一。是故详于戒行而略于戒相。但后世省其上卷,而专究其下卷,诚为失其经宗。至于戒体则以为是心法,但能发菩提心,答云能持,戒体便自成就。今有自敦煌经藏中所得罗什大师传菩萨戒羯磨,可以考证,但此轨自古鲜有用者。
瑜伽戒既是弥勒菩萨综集众经而成,后世又从戒品九种大戒中专录其关于一一戒相明开遮轻重之文,而名曰《菩萨戒本》,广明持犯之相,故略于戒行;至于戒体,则以为是色法,故于传戒时,既禀戒相后,戒师须起立三番羯磨,白十方佛,证明受戒,则于十方佛所有戒体生,集于受戒者顶,流注身心,即今世通行之轨也。盖瑜伽戒始于北凉昙无谶之译《菩萨戒本经》,而昙无谶之弟子道进定中感得弥勒菩萨为之说戒,举世钦仰,是故其轨为世所重。
汉土千余年来,菩萨戒乘,受依瑜伽,行遵梵网,此其实况。若欲深明其中大义,自非兼通二部不可,不应诤竞是非也。
经 本
甲 梵 网
《梵网经》若全翻应有一百十二卷六十一品,或云是华严部,或云是密教《金刚顶经》十八会之一,然皆无文证。与之义趣相同者,有姚秦竺佛念译《璎珞本业经》,亦言四十二位因果行法及十重戒,隋智者大师依此判别圆位次。此经凡有三译,一存二缺如下:
《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姚秦竺佛念译。
《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 宋智严译。缺。
《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 宋道严译。缺。
惜此经古疏皆佚,今所存者唐敦煌失名疏残卷,释经前半,及唐新罗元晓之残疏,释经后半而已。然《梵网经》上卷文字艰奥,欲研究梵网,必先研习此经。
又唐不空译《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十卷中,第七第八两品与《梵网经》文义皆符而较详,此二经是否即《梵网》大部之别生,殊难臆断,然可会参也。
《梵网经》上卷文字既多艰奥,卒难明解,历代传写遂多错误,各藏刻本异同甚多,隋唐以来解释,皆仅解下卷戒本,而不解上卷,疏全经者仅有唐新罗太贤之《古迹记》及明智旭之《合注》,寂光之《直解》,清德玉之《顺硃》四部。其经中三十心、十地之文,《合注》、《直解》,但标总目,《古迹记》中兼分细科,且其所标经文,可以证近世经文之讹;但亦有抄写之误,而记文便牵就误字强为解释之处。
乙 瑜 伽
《瑜伽戒本》凡有四译,三存一缺。
《菩萨戒本》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缺。
《菩萨戒本经》一卷北凉昙无谶译。
《菩萨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一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菩萨戒本》一卷唐玄奘译。
至于疏记则仅有明智旭之《菩萨戒本经简要》一卷,释凉本,及近人汤住心所译自西藏之《戒品纂释》,解唐译者,两部而已。
疏 记
《梵网经》下卷《菩萨戒本》之研究,约可分为四宗,即天台宗、贤苜宗、慈恩宗、律宗是也。
甲 天台宗
《梵网菩萨戒经义疏》二卷
隋智顗说,灌顶记。释经下卷。天台疏经,例有五重玄义,此疏只有三重:一释名中广说四教阶位不同。二出体中明无作戒及止行二善。三料简中广说受法有六本不同及其源流,于一一戒相,但明制意及科释大意而已。
《梵网菩萨戒经疏删补》三卷
唐明旷述。旷为荆溪弟子,乃因智者义疏而增损之。初序王竟以七门分别,于第四受法中又开十二门,可为后世受菩萨戒之仪轨。于第三十七戒中,出菩萨戒安居布萨之法,第四十一戒中,述忏罪之文,皆切实用。
《梵网菩萨戒经疏注》八卷
宋与咸注。咸为四明下五世,此注以疏人经,兼采贤首诸家钞记,如《石壁记》、《台疏删补》、《道熙钞》、《顶山记》,及遇荣之《梵网律灯钞》等,附录半月布萨法式。
《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七卷、《事义》一卷、《问辨》一卷
明祩宏述。卷一末附半月诵戒仪式,于天台经疏之文,一一分科注释,兼取与咸注,一一戒之由来,皆就三十心中求之。后附《事义》一卷、《问辨》一卷。
《梵网经玄文》一卷、《梵网经合注》七卷
明智旭撰。释全经玄义,中五重分别,以三义辨《华严》、《梵网》之异,《合注》中申明戒相以十门,其第十中明性恶法门,义甚精审。
乙 贤首宗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六卷
唐法藏述。贤首尝集诸经论,述菩萨戒藏二十卷,今不传,故此疏于诸疏中最为详尽。先以十门注释,重戒中先以十门料简,一一戒相后以十门明之,轻戒中先以八门料简,一一戒相后以八门明之。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三卷
唐新罗义寂撰。寂为新罗义湘弟子,湘与贤首同受业于至相之门。此疏先料简,次释题,后解文,于重戒中一一戒以五句辨释,轻戒但于初戒五门明之而已。
《梵网经菩萨戒疏》一卷唐法诜述。诜受业于贤首弟子慧苑,而清凉尝问道于诜。此疏原四卷,今但存上卷,卷端复残缺。释重戒中先以十门解义,然后释文,一一戒下,复先作六门,后以四段科释,至第四妄语戒止,以下佚失。
《梵网经记》二卷
唐传奥述,奥为圭峰再传弟子,世称石壁尊者,其自序云:于广疏略此别行,有不同者颇为改易。盖就贤首疏改作者也。
丙 慈恩宗
《梵网经菩萨戒本述记》四卷
唐胜庄述。庄新罗人,为西明寺新罗圆测弟子,于玄奘为再传。疏中先以五门分别,于但解法师语得受戒句下,以四门分别:一受戒法,二舍戒法,三持犯差别,四忏悔法,颇切用也。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二卷
唐智周述。原本五卷,今但存卷二、卷四。释重戒中一一戒先以五门分别,轻戒中一一戒先以七门分别,然后解释。轻戒初又统以八门明其宗要,兼用天台六即义。
《梵网经菩萨戒本持犯要记》一卷 唐新罗元晓撰
《菩萨戒本宗要》一卷、《梵网经古迹记》四卷
唐新罗太贤述。贤为海东瑜伽初祖。日本古德研习梵网,多宗此书,为之钞解者数十家。《宗要》中明持犯要略开为三门,记释全经,先以七门分别。释上卷科判甚细,下卷先以受得、护持、犯失三门总辨,然后释文。先明制意,后解犯相,多引旧疏也。
丁 律 宗
《梵网经菩萨戒注》三卷
宋慧因述,因为洛苑宝应寺沙门。注文甚简略。自序云:此经文科释具疏,虑人饫其繁广,于是束集众义,具注本文,俾其览者,易为晓悟。促兼注《菩萨戒序》及《半月说戒序》,可知当时《梵网》传播之状况。
《梵网经菩萨戒略疏》八卷 明弘赞述。赞为广州宝象林沙门,大旨皆依天台,并引云栖《发隐》之说。
《梵网经直解》四卷、《事义》一卷
明寂光述。光为南京宝华山慧居寺之初祖,于崇祯十一年受道俗请,撰此解。先以五门分别,后解经文,多推重云栖之戒疏《发隐》也。
《梵网经顺殊》二卷 清德玉述。序云:依寂光梵网直解。又时出自意。
《梵网经菩萨戒初津》八卷
清书玉述。凡有十门玄谈,依贤首宗法,且多取清凉《华严大疏》之文,而十重四十八轻戒之名称,全用天台义疏。释文亦杂取天台、云栖、寂光、智旭等解。
End
◎怀 海问: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师云:你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第一卷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三、一经宗趣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二、本经体性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五、所被根器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四、方便力用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八、译会校释“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甲本经译本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九、总释名题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二卷发大誓愿第六【之五】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二卷发大誓愿第六【之二】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九、他心通愿。右第九「他心通愿」。他心通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光明遍照第十二)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光明遍照第十二前《国界严净品》显依报庄严。今第十二,与十三两品,显正报庄严。光明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泉池功德第十七)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泉池功德第十七本品明极乐泉池不可思议功德。(一)首明池德之总相,并列标池量、水德
第三卷寿众无量第十三本品显三无量:一、佛寿无量。二、会众无量。三、会众寿命亦复无量。一者法身德也。二者大愿普也。三者主伴如如,真实不可思议也。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菩提道场第十五)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菩提道场第十五此品中之菩提树,即第四十一愿中之道场树。品中先显树之广大庄严。次显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堂舍楼观第十六)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堂舍楼观第十六本品有二:一者,佛及诸菩萨居处。二、菩萨随意修习,从因得果,自由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三辈往生第二十四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前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决证极果第二十二)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决证极果第二十二本品总结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境智冥合。因果如如。诸往生者,内无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往生正因第二十五)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前品三辈往生,主要显往生后之位次,而未广论往生之因行。故于本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十方佛赞第二十三)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十方佛赞第二十三本品(一)初明十方佛赞。(二)次明佛赞深意。(三)末明一念净信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受用具足第十九)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受用具足第十九本品名‘受用具足\’。故所有国人皆‘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德风华雨第二十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德风华雨第二十圆明具德之风,故曰德风。妙华飘聚如雨,故曰华雨。彼佛国土风花、香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礼供听法第二十六本品名礼供听法\。礼供\者,十方世界诸大菩萨,咸至极乐世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歌叹佛德第二十七)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歌叹佛德第二十七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供养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大士神光第二十八)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大士神光第二十八本品显极乐大士神通光明。于圣众中,特显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最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愿力宏深第二十九)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愿力宏深第二十九本品显彼土所有菩萨均愿力宏深,决定一生补佛。若有本愿为众生故,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真实功德第三十一本品续前,同明极乐菩萨自利利他之妙德,一、先以喻明,二、明真实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劝谕策进第三十三)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劝谕策进第三十三上品显极乐殊胜超绝,净定安乐,令众欣慕,发愿求生。本品则说娑婆秽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心得开明第三十四)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心得开明第三十四本品弥勒领旨,心得开明。佛复垂训:一者当断惑念佛,知苦修善。二者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礼佛现光第三十八)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礼佛现光第三十八本品弥显两土导师,慈恩无极,加被一切会众,普令亲见极乐依正庄严。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如贫得宝第三十七前品佛说恶苦,折伏众生,诫令舍恶。本品说善因果,摄受众生,劝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重重诲勉第三十六)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重重诲勉第三十六本品为折伏众生恶业,而示诲勉。首显恶因恶果,令知畏惧。末劝端正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惑尽见佛第四十一)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惑尽见佛第四十一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狱。王子得罪,禁闭其中。层楼绮殿,宝帐金床。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边地疑城第四十)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边地疑城第四十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慈氏述见第三十九)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慈氏述见第三十九本品宗旨,仍是证信除疑。慈氏述见,弥证佛言真实。盖此前极乐依正庄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菩萨往生第四十二)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菩萨往生第四十二前之三辈与边地疑城,皆论凡夫往生。今品广明十方菩萨往生之数无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非是小乘第四十三)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叁、流通分(第四十三至第四十八品)全经三分,初为序,中为正宗,末为流通。灵峰大师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受菩提记第四十四)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受菩提记第四十四北京净莲寺长老慈舟老法师《无量寿经科判》,谓本品内容为法师不退得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勤修坚持第四十六)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勤修坚持第四十六本品首为世尊咐嘱大众守护本经;次谕救护众生;三谕行解相资,求生净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独留此经第四十五)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独留此经第四十五本品表当来经灭,佛以慈悲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序分中《大教缘起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福慧始闻第四十七世尊于说长行后,复以偈颂,重申前意。于中复标明是非,拣非显是。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闻经获益第四十八本品名闻经获益。广显闻者,获益难思。《无量寿起信论》云:闻经之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伍、再记丙寅暮春之初,本解三校甫竣。乃于篇末,再赘数语。此解因海内缁素大德之倡导,由东林寺提出申请,重印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附录一、本经原序初印原序(黄超子居士)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凡十二译。宋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附录二、本经原跋敬跋重印大经合集本后萧方骏丙戌十月十九日,为北平广播电台台长黄念祖君之 慈母梅太夫人六十正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壹、前言夫净土法门者,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而其中之《无量寿经》者,乃净土群经之
后汉支娄迦谶译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编辑说明前 言经 题法会圣众第一德遵普贤第二大教缘起第三法藏因地第四至心精进第五发大誓愿第六必成正觉第七积功累德第八圆满成
大教缘起第三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
必成正觉第七【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志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复为大施主 普济诸穷苦 令彼诸群生 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 成就菩提果】本品是必成正觉。上一品发大誓
◎ 宝 志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若欲悟道真体,莫除声色言语。言语即是大道,不假断除烦恼。烦恼本来空寂,妄情递相缠绕。一切如影如响,不知何恶何好。有心取相为实,定知见性不了。若欲作业求佛,业是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