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周叔迦:《方等》五经之研究法
2025-02-23 10:06

《方等》五经之研究法

周叔迦

绪 说

《方等经》者,教菩萨法,随机散说,部帙繁多。昔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分为五时,而华严、般若、法华、涅架各部,不过二十余经,方等部经,单重别译,乃有四百,有应讽读者,有应思绎者,其最要者约有十经,关于法相五经研究之法,已如别述,兹述关于法性五经研究程序,即《大宝积经》、《大集经》、《维摩经》、《思益经》、《圆觉经》也。于中《宝积》、《大集》称两大部,既无疏解,但可讽读;《维摩》、《思益》、《圆觉》,诸家疏钞,应细思绎者也。

一 《大宝积经》

是经乃新旧重单合译,凡百二十卷,四十九会。唐武后时菩提流支合成一部,共二十会单本,二十九会重译。于中二十六会唐菩提流支新译,二十三会古译,菩提流支勘梵本编人。其第五《无量寿如来会》,为净土根本三经之一。第四十八《胜鬘夫人会》,为法相要籍,古今疏解,已如别述。西土论记有关此经者有三,于讽读此经时,亦应研习。其名如下: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五卷 元魏菩提留支译 释《大宝积经》第四十一会。

《大宝积经》四卷 元魏菩提留支译 释《大宝积经》第四十三会。

《宝髻经四法优波提舍》一卷 无亲菩提造

元魏毗目智仙译释《大宝积经》第四十七会。但此会所说与《大集经虚空目分宝髻菩萨品》大致相同,是故亦可谓此论为释《大集经宝髻菩萨品》者也。

又第二十四《优波离会》说三十五佛礼忏灭罪之方最为切要,与《决定毗尼经》同本,另有疏一卷,可以参考。至于《大宝积经》之目次,今具列之以下:

第一《三律仪会》三卷 唐菩提流支译,与北凉昙无谶译《大方广三戒经》同本。凡二译,当第一卷至第三卷。

第二《无边庄严会》四卷 唐菩提流支译,当第四卷至第七卷。

第三《密迹金刚力士会》七卷 西晋竺法护译,与赵宋法护译《:口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同本。凡二译,当第八卷至第十四卷。

第四《净居天子会》二卷 西晋竺法护译,旧名《菩萨说梦经》,新改名《净居天子会》,当第十五及十六卷。

第五《无量寿如来会》二卷

唐菩提流支译,与后汉安世高译《无量寿经》(缺),后汉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吴支谦译《阿弥陀经》,曹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曹魏帛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缺),西晋竺护译《无量寿经》(缺),东晋竺法力译《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缺),东晋佛陀跋陀罗译《新无量寿经》(缺),宋宝云译《新无量寿经》(缺),宋昙摩密多译《新无量寿经》(缺),赵宋法贤译《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同本。凡十二译,五存七缺,当第十八卷。

第六《不动如来会》二卷

唐菩提流支译,与后汉支娄迦谶译《阿閦佛国经》,东晋支道根译《阿閦佛刹诸菩萨学成出经》(缺)同本。凡三译,二存一缺,当第十九卷及二十卷。

第七《披甲庄严会》五卷 唐菩提流支译,当第二十一卷至二十五卷。

第八《法界体性无分别会》二卷

梁曼陀罗仙译,与姚秦鸠摩罗什译《法界体性经》(缺)同本。凡二译,一存一缺,当第二十六、二十七卷。

第九《大乘十法会》一卷 元魏佛陀扇多译,与梁僧伽婆罗斯译《大乘十法经》同本。凡二译,当第二十八卷。

第十《文殊师利普门会》一卷

唐菩提流支译,与西晋竺法护译《普门品经》,东晋祗多密译《普门品经》(缺)同本。凡三译,二存一缺,当第二十九卷。

第十一《出现明会》五卷 唐菩提流支译,当第三十卷至三十四卷。

第十二《菩萨藏会》二十卷 唐玄奘译,与赵宋法护译《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同本。凡二译,当第三十五卷至五十四卷。

第十三《佛为阿难说处胎会》一卷 唐菩提流支译,与西晋竺法护译《胞胎经》同本。凡二译,当五十五卷。

第十四《佛说人胎藏会》二卷

唐义净译,当第五十六卷及五十七卷,此《人胎藏会》本名《佛为难陀说出家人胎经》,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第十一、十二卷,三藏义净析出别行。

第十五《文殊师利授记会》三卷

唐实叉难陀译,与西晋竺法护译《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西晋白法祖译《严净佛土经》(缺),唐不空译《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同本。凡四译,三存一缺,当第五十八卷至六十卷。

第十六《菩萨见实会》十六卷 高齐那连提耶舍译,与宋日称译《父子合集经》同本。凡二译,当第六十一至第七十六卷。

第十七《富楼那会》三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本名《菩萨藏经》,亦名《大悲心经》,与西晋竺法护《菩萨藏经》(缺)同本。凡二译,一存一缺,当第七十七卷至七十九卷。

第十八《护国菩萨会》二卷 隋阁那崛多译,与赵宋施护译《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同本。凡二译,当第八十卷及八十一卷。

第十九《郁伽长者会》一卷

曹魏康僧铠译,与后汉安玄译《法镜经》,吴支谦译《法镜经》(缺),及西晋竺法护译《郁伽罗越问菩萨行经》,西晋白法祖译《郁伽罗越问菩萨经》(缺),宋昙摩密多译《郁伽长者所问经》(缺)同本。凡六译,三存三缺,当第八十二卷。

第二十《无尽伏藏会》二卷 唐菩提流支译,当第八十三卷及八十四卷。

第二十一《授幻师跋陀罗记会》一卷 唐菩提流支译,与西晋竺法护译《幻士仁贤经》同本。凡二译,当第八十五卷。

第二十二《大神变会》二卷 唐菩提流支译,当第八十六卷及第八十七卷。

第二十三《摩诃迦叶会》二卷 元魏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当第八十八卷及第八十九卷。

第二十四卷《优婆离会》一卷

唐菩提流支译,与旧译附东晋录《决定毗尼经》同本。凡二译,当第九十卷唐不空译《三十五佛礼仟文》,即此经中录出别行。

第二十五《发胜志乐会》二卷 唐菩提流支译,与隋阇那崛多译《发觉净心经》同本。凡二译,当第九十一卷及第九十二卷。

第二十六卷《善臂菩萨会》二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当第九十三卷及第九十四卷。

第二十七《善顺菩萨会》一卷

唐菩提流支译,与曹魏白延译《佛说须赖经》,吴支谦译《须赖经》(缺),前凉支施仑译《佛说须赖经》,宋求那跋陀罗译《贫子须赖经》(缺)同本。凡五译,三存二缺,当第九十五卷。

第二十八《勤授长者会》一卷

唐菩提流支译,与吴支谦译《菩萨修行经》(缺),曹魏白延译《菩萨修行经》(缺),西晋白法祖译《菩萨修行经》,赵宋施护译《无畏授所问大乘经》同本。凡五译,三存二缺,当第九十六卷。

第二十九《优陀延王舍会》一卷

唐菩提流志译,与西晋法炬译《优填王经》,赵宋法天译《大乘日子王所问经》同本。凡三译,当第九十七卷。

第三十《妙慧童女会》一卷

唐菩提流支译,与西晋竺法护译《须摩提经》,姚秦鸠摩罗什译《须摩提菩萨经》,及菩提流支译《妙慧童女经》(缺)同本。凡四译,三存一缺,当九十八卷从初至半。

第三十一《恒河上优婆夷会》一卷 唐菩提流支译,当第九十八卷从半至末。

第三十二《无畏德菩萨会》一卷

元魏佛陀扇多译,与吴支谦译《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缺),西晋竺法护译《阿阁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东晋祗多密译《阿术达经》(缺),宋法眷译《阿述达菩萨经》(缺)同本。凡五译,二存三缺,当第九十九卷。

第三十三《无垢世菩萨应辩会》一卷

西晋聂道真译,与西晋竺法护译《离垢施女经》,及元魏般若流支译《得无垢女经》同本。凡三译,当第一百卷。

第三十四《功德宝华敷菩萨会》一卷 唐菩提流支译,当第一百一卷从初至半。

第三十五《善德天子会》一卷 唐菩提流支译,与菩提流支译《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境界经》同本。凡二译,当第一百一卷从半至末。

第三十六《善性意天子会》四卷

隋达摩笈多译,与后汉安世高译《如幻三昧经》(缺),西晋竺法护译《如幻三昧经》;东晋祗多密译《如幻三昧经》(缺),前凉支施仑译《如幻三昧经》(缺),及元魏般若流支译《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隋阇那崛多译《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缺)同本。凡七译,三存四缺,当第一百二卷至第一百五卷。

第三十七《阿阇世王子会》三卷

唐菩提流支译,与西晋竺法护译《太子刷护经》,西晋失译《太子和休经》同本。凡三译,当第一百六卷从初至半。

第三十八《大乘方便会》二卷半

东晋天竺居士竺难提译,与后汉严佛调译《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缺),西晋竺法护译《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大善权经》(缺),北凉僧伽陀译《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缺),赵宋施护译《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同本。凡六译,三存三缺,当第一百六卷半至一百八卷。

第三十九《贤护长者会》一卷

隋阁那崛多译,本名《移识经》,新改名《贤护长者会》。与唐地婆阿罗译《显识经》同本。凡二译,当第一百九卷及一百一十卷。

第四十《净信童女会》一卷 唐菩提流支译,当第一百一十一卷初。

第四十一《弥勒菩萨问八法会》

元魏菩提流支译,本名《弥勒菩萨所问经》,与后汉安世高译《大乘方等要慧经》同本。凡二译,当第一百一十一卷中。

第四十二《弥勒菩萨所问会》一卷

唐菩提流支译,与西晋竺法护译《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东晋祗多密译《弥勒所问本愿经》(缺)同本。凡三译,二存一缺,当第一百一十一卷末。

第四十三《普明菩萨会》一卷

旧译附秦录,名《大宝积经》,新改名《普明菩萨会》,与后汉失译《摩诃衍宝严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遗日摩尼宝经》,赵宋施护译《大迦叶大宝积正法经》同本。凡四译,当第一百一十二卷。

第四十四《宝梁聚会》二卷 北凉沙门释道龚译,当第一百一十三卷及一百一十四卷。

第四十五《无尽慧菩萨会》一卷 唐菩提流支译,当第一百一十五卷初。

第四十六《文殊所说般若会》一卷

梁曼陀罗仙译,与《大般若经曼殊室利分》及众铠所译《文殊般若经》同本。凡三译,当第一百一十五卷中至一百一十六卷末。

第四十七《宝髻菩萨会》二卷

西晋竺法护译,亦名《菩萨净行经》,与《大集经》中之《宝髻品》及吴康僧会译《菩萨净行经》(缺)同本。凡三译,二存一缺,当第一百一十七卷及一百一十八卷。

第四十八卷《胜鬘夫人会》一卷

唐菩提流支译,与宋求那跋陀罗译《胜鬘师子吼一乘方便经》,北凉昙无谶译《胜鬘经》(缺)同本。凡三译,二存一缺,当第一百一十九卷。

第四十九《广博仙人会》一卷 唐菩提流支译,与元魏般若流支译《毗耶娑问经》同本。凡二译,当第一百二十卷。

二 《大集经》

《大集经》文来未竟,中土新旧别译,未尝勘合,是以古今记述多寡不等。今参酌众家,编次为本经、异译、支派三分。

甲 本 经

《大方等大集经》三十卷

北凉昙无谶译,与后汉支娄迦谶译《大方等大集经》(缺),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方等大集经》(缺)同本。凡三译,一存二缺。是经凡有十一分:第一《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第二《宝女品》,第三《不眴品》,第四《海慧菩萨品》,第五《虚空藏菩萨品》,第六《无言菩萨品》,第七《不可说菩萨品》,第八《宝幢分》,第九《虚空目分》,第十《宝髻菩萨品》,第十一《日密分》。

乙 异 译

《大哀经》八卷 西晋竺法护译,即《大集经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异译。

《宝女所问经》四卷 西晋竺法护译,即《大集经宝女品》,异译。

《海慧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十八卷 赵宋惟净共法护译,即《大集经海慧菩萨品》异译。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八卷

唐不空译,即《大集经虚空藏菩萨品》异译,与乞伏秦释圣坚译《方等主虚空藏经》(缺)同本。

《无言章子经》二卷 西晋竺法护译,即《大集经无言品》异译。

《宝星陀罗尼经》八卷 唐波罗颇密多罗译,即《大集经宝幢分》异译。

《大方等大集日藏经》十卷 隋那连提耶舍译。即《大集经日密分》,但《日密分》中文略缺少,此中较广。

丙 支 派. 《大方等大集月藏经》十卷 高齐那连提耶舍译。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 唐玄奘译,与北凉失译《方广十轮经》同本,凡二译。

《大集经须弥藏经》二卷 高齐那连提耶舍译。

《虚空孕菩萨经》二卷

隋闍那崛多译,与姚秦鸠摩罗什译《虚空藏菩萨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虚空藏菩萨经》(缺),刘宋昙摩密多译《虚空藏菩萨神咒经》同本。凡四译,三存一缺。

《观虚空藏菩萨经》一卷 刘宋昙摩密多译。

《大方等大集菩萨念佛三昧经》十卷 隋达摩笈多译,与刘宋功德直共玄畅译《菩萨念佛三昧经》同本,凡二译。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五卷

隋闍那崛多译,与后汉支娄迦谶译《般舟三昧经》,后汉竺佛朔译《般舟三昧经》(缺),后汉支娄迦谶重译《般舟三昧经》(缺),后汉失译《般舟三昧念佛章经》缺,后汉失译《披陂菩萨经》,西晋竺法护译《般舟三昧经》(缺)同本。凡七译,三存四缺。

《大集譬喻王经》二卷 隋阁那崛多译。

《明度五十校计经》二卷 后汉安世高译,隋僧就题为《十方菩萨品》。

《无尽意菩萨经》六卷

刘宋智严共宝云译,与吴维祗难译《阿差末菩萨经》(缺),吴支谦译《阿差末菩萨经》(缺),西晋竺法护译《阿差末菩萨经》,刘宋竺法眷译《无尽意经》(缺)同本,凡五译,二存三缺。

《自在王菩萨经》二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与元魏般若流支译《奋迅王问经》同本,凡二译。

三 《维摩经》

《维摩经》为三论宗之根本,智者大师据此立四教、三观、四悉檀义,是故亦为天台之根本经,凡有七译,三存四阙。如下:

《古维摩诘经》二卷后汉严佛调译今缺

《维摩诘经》二卷吴支谦译

《毗摩罗诘经》二卷 西晋竺叔兰译今缺

《维摩诘所说法门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今缺

《维摩诘经》四卷 东晋祗多密译今缺

《维摩诘所说经》三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

《说无垢称经》六卷唐玄奘译

今代通行,皆用罗什译本。至于疏记,约有三宗:一为三论,二为天台,三为慈恩。

甲 三论宗疏记

《维摩经集解》十卷

又名《维摩经注》,乃集罗什、僧肇、道融、道生四家之注。肇、融、生皆罗什弟子,纂述亲闻于什者,故颇多奥义。后世又就四家解中,删其重复,多存肇说,名曰《维摩经肇注》四卷,清代曾编人《大藏》,然不及十卷本完美也。

《维摩经集解关中疏》二卷 唐道液撰。液为贞元时天台学者,此疏乃就《集解》增以科判,略补解释而已。

《维摩经关中释钞》二卷

唐道液撰。此钞初依台宗法式,立五重玄义,有略广两番。于《集解》疏文中所有名义,随要诠释,于教理多引天台宗说,于名相多用法相宗言也。

《净名玄论》八卷

唐吉藏撰。此论作于开皇末年,凡三章,初释名题,凡三卷;次释宗旨,有三卷;末释会处,有两卷。词旨铺发,注辩滔然,习三论者,不可不读。

《维摩诘所说经略疏》五卷

唐吉藏撰。此疏乃仁寿二年,因讲《净名》,奉命之作,十有六七用智者义,虽不用四教观心之释,但采其一句一言之旨而发挥之。

《维摩诘所说经义疏》六卷

唐吉藏撰。此疏最晚作,较《略硫》约增三分之一,所诠详略,互有不同,科文分章,立言措义,全无一合,盖《略疏》所已说者,《义疏》中不复及矣。

乙 天台宗疏记

《维摩诘所说经玄义》六卷

隋智颤撰。凡五重玄义,先以六门通释五重,其第六为四悉檀义。次别释五重,初释名中,明四教三观之旨,然后出体、明宗、辨用、判教,天台大旨,备于斯矣。

《维摩诘所说经文疏》二十八卷

隋智顗撰。此疏与《玄义》,皆受晋王之请所作,至《佛道品》因疾而止,其下六品弟子灌顶续成之。文古义幽,旨渊趣博,精采教门,辨明观道,以扶翼宗旨,抉择迷网。三观三德,一念三千,性善性恶,自行化他,一切若正若助,权实之道,无不备举。依正相在之义,心外无境之谈,统说四种净域,该括五种依因,不唯圆顿宗眼,尽在于此疏,净土法门,亦由斯而究竟矣。

《维摩诘所说经略疏》十卷

隋智顗撰,唐湛然略。智者《文疏》,学者弊其繁广,荆溪乃删裁去取,要义必存,言繁则删,三分取二,旧体宛然。

《维摩诘所记经广疏记》六卷

唐湛然撰。释智者广疏中难文要义,精简教门,辨明观道,以扶翼宗旨,于三谛三观,一念三千之理,一心一念之法,无不深显明示,普解方便。末卷明性具法门,尤为昭然。

《维摩诘所说经疏记钞》二卷

唐道暹撰。此钞原本六卷,今存卷四卷五,释智者略疏及荆溪记,凡语意不明,意趣难解者,简约诠释。但训诂名相,于教理观行不加阐发也。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十卷

宋智圆撰。智者撰《维摩文疏》,而荆溪既撰记以释之,又删治文疏,号为略疏,其后略疏行而文疏废,故《荆溪记》与《略疏》文义回互,难以通晓。道暹乃撰钞以释《略疏》及《荆溪》记。今孤山此记,则兼引荆溪、道暹之文,申明己意,以释《略疏》。

《维摩经无我疏》十二卷

明传灯撰。传灯号幽溪,为明代中兴天台之祖。然此疏自序云:关中师弟业存成解,陈隋智者,疏已云亡。盖幽溪未尝见天台疏,故此疏中多引什肇《集注》,而益以科判,附以图解,文颇简要也。

丙 慈恩宗疏记

《维摩诘所说经义记》十六卷

隋慧远撰。远为地论师,以三会科经,多就身土、因果、权实、行愿、真俗、邪正、魔外、自分胜进、自利利他、断德行德、以及体相用、信解行、法报应、三宝、三业、俪偶以分别之,此其师承如是也。

《说无垢称经疏》二十二卷

唐窥基撰。此疏释唐译,先以六门分别。释文中处处有依理依事两释,依理之中,又有据空理义,应理义两解,空理约二谛,应理约三性也,于罗什译多所指摘。

四 《思益经》

此经为性宗要籍,以无古疏,世鲜研究,经凡三译。俱存如下:

《持心梵天所问经》四卷 西晋竺法护译

《思益梵天所问经》四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

《胜思维梵天所问经》六卷 元魏菩提留支译

至于疏记,有《西土论》一种。

《胜思维梵天所问经论》四卷

世亲菩萨造。元魏菩提留支译此论文犹未竟,释经至第二卷末止,以罗什译经较之,即十八品中前四品也。明圆澄有《思益梵天所问经集注》四卷,简陋不足观也。

五 《圆觉经》

明蒲益《阅藏知津》,以此经名首有大方广之称,与《华严经》同,又贤首五祖圭峰,屡为疏钞,于是列人华严部末。然细考经义,实居方等,且方广即方等义,如《大方等如来藏经》,不空译本则题《大方广如来藏经》,是故方等经中经题大方广者甚多。而圭峰初习禅宗,宗禀荷泽,研习此经而获悟彻,其后始转依清凉,进习华严也。判人方等,理所固然。经唯单译,具名。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 唐厨宾沙门佛陀多罗译。

至于疏解,则莫不以《圭峰疏钞》为本,纵有一二天台家言,亦据彼疏以发挥。是故不复能分别宗派,依次具显于下:

《圆觉经大疏》十二卷

唐宗密撰。圭峰虽传贤首法界宗旨,实宗荷泽心印,以立己达人,此疏于义多用《起信论》说,于行兼具南北两宗顿渐之门。而立三种禅:泯相澄神禅,起幻销尘禅,绝缚灵心禅,尤为禅观修证纲领焉。

《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十三卷

唐宗密撰。此钞虽解大疏,实总述法海要义,宗密自序云:义渐性相,禅兼南北。使游刃法教之士,解此自通诸部,不假更须旁求。此著钞之旨也。

《圆觉经略疏》四卷 唐宗密撰。略疏即括勒大疏而成,但直叙意消文,而以即事即心,指归自性,为宗本耳。

《园觉经略疏钞》十二卷 唐宗密撰。此钞亦自大钞中略出,以释略疏。

《圆觉经钞辨疑误》二卷

宋观复撰。《圆觉略疏钞》,乃宋思齐与仲希约定原钞而刊勒者,观复就大疏大钞对校而正义辨之,读《略解》者,可以对勘焉。

《圆觉经类解》八卷

宋行霆撰。此解乃就复庵讲义而删补之,纯用圭峰疏旨,傍类经子禅语,直销文义大意,颇便初学。以其例引名言,附合疏旨,故名类解。

《御注圆觉经》二卷 宋孝宗撰。但是随文夹注,申明大意而已,初习经者,颇为便利。

《圆觉经疏钞随文要解》十二卷 宋清远述。此解略述略钞,于经疏钞文,随文摭要,直解疑难,习圭峰疏者,可以参考焉。

《圆觉经集注》二卷

宋元粹撰。此注集宗密疏钞,神焕疏,居式疏,可观手鉴,妙云直解,五家之作,而加以私注。盖欲调停当时天台、贤首之争,其中焕式观云四家,皆天台学者,而四明之裔也。

《圆觉经心镜》六卷 宋智聪撰。聪为天台宗慈室妙云弟子,此注不立科判,但逐段标题,直解经旨。

《圆觉经夹颂集解讲义》十二卷

宋周琪撰。此解集《孝宗御注》、复庵晖禅师《类解讲义》、四明智聪《心镜》三书,而偶加注解而已。

《圆觉经直解》二卷

明德清撰。德清教依贤首,行依于禅,于圭峰为近。此疏前依天台轨则,略明五重玄义,然后解文。其自跋云祖疏义而直通经文,贵了佛意,不事文言,是可为初学者之良导。

《圆觉经近释》六卷 明通润撰。润与德清为同门,此释虽分六卷,然文字多寡,与直解相等,分段较粗,而释文较畅。

《圆觉经精解评林》二卷

明焦蛇撰。此解集唐宗密、宋如山两家之疏,及佚名之补注,兼列一二经论及裴休、晁文元诸家语句,以为评断,虽嫌芜杂,但如山疏今不传,由此可窥其大略云。

《圆觉经要解》二卷 明寂正撰。正为武林陆通律寺沙门,似为禅宿,解中文义殊浅薄,无足多也。

《圆觉经句释正白》六卷

清弘丽撰。弘丽为博山嗣孙,开法岭南,阐扬洞上宗风,与弘赞为同门。首卷立教理、宗趣、章脉三章,次有科一卷,释经文全不依圭峰旧疏义,皆别提脉络也。

《圆觉经析义疏》四卷 清通理撰。前有通叙大意一篇,次为十门悬示,然后释文,甚详尽,会通古注,申明己意,为近代佳著也。

End

方广锠:读《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

读《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方广锠中华书局最近出版了《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全七册,叔迦先生一生撰写的主要佛教论着基本上均已收入。书前有方立天、程恭让序言各一篇。程恭让序认为,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当代中

周叔迦:法相五经之研究法

法相五经之研究法周叔迦绪 说法相一宗之根本,即所谓六经十一论。六经者:《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密严经》、《如来出现功德经》、《阿毗达磨经》是。其中《如来出现功德经》及《阿毗达磨经》,东

周叔迦:佛教寺院的日常行事

在原始佛教时期,僧众的日常行事,除了出外乞食,每日各自进行。修行的方法有两项:一是学习教理;二是修习禅定。学习教理听佛说法,或互相讨论;修习禅定是趺坐,或者经行(经行是在林间来往徘徊)。到了后来寺院中

周叔迦:佛教两大定律

佛教两大定律周叔迦第一章 因果循环律佛教最重要的理论,就是因果循环律。但是其他的哲学及宗教也谈因果,只是他们所谈的,但说因果而不循环。所以他们所说的因果,只是片段的,而不能圆满究竟。我们日见的一切事物

周叔迦:佛教的制度

(一)四众弟子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俗

周叔迦:说戒

说戒周叔迦三界的情形已经简单说明了。这三界是果报,所以有这三界的原因是由于造业。那欲界三恶趣的原因当然是作恶,欲界三善趣的原因当然是修善,色无色界的因是修定,超出三界的因是修慧。因为我们人是在欲界恶之

周叔迦:中国佛教史 3

第十二节 盛唐的佛教(712-761)天台宗的光大 唐玄宗时代是唐代经济文化最盛的时期,所以玄、肃二宗五十年间称为盛唐。初唐时佛教思想界中是以慈恩宗、贤首宗、禅宗占主流地位。天台宗自创始于北齐慧文,发

周叔迦:佛教的五堂功课是什么?五堂功课内容

近代汉地寺院通行的日常课诵,是明末逐渐统一起来的。因为佛教在元代相当杂乱。明初稍加整顿,各寺的日常行事各各不同。其后逐渐统一,成为定规,就是每日有「五堂功课」、「两遍殿」。早殿(两堂课):全寺僧众于每

周叔迦:佛教信众出家需要什么手续?

佛教信众出家需要什么手续?在中国佛教中,信众愿求出离家庭、独身修道是要经过一定手续的。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中国从汉唐到现在,由于地理和时代的不同,出家的程序,各有所不同。按照佛教戒律规定,佛教信徒要求

周叔迦:佛教忏法与打七是什么?

改恶修善是佛教根本教义。特别是大乘佛教,认为人生是由久远生死相继而来,今后还须经无数生的修行,以至于成佛。其间最主要的是要消除以往无量劫中所造的罪恶,发愿今后精进修行,永不退转。因此,修习忏法便成为大

周叔迦:三界

三界周叔迦现在世间的学问,天文家说:虚空有无数太阳系,以及地绕日球、月绕地球等。地理家说:地球上有五大洲等。地球之上有植物、动物、矿物;各有专科。佛教中说世界的状况是如何呢?佛教说:世间分为三界,即是

周叔迦:大乘律之研究法

大乘律之研究法周叔迦绪 说大乘律者,菩萨之戒行也。东土所传约可分为二派:一者,以罗什译之《梵网经》为主,凡有十重四十八轻戒,世称之为梵网戒,自六朝以迄近代所尊奉。二者,以玄奘译之《菩萨戒本》为主,凡有

周叔迦:漫谈汉族僧服

漫谈汉族僧服周叔迦佛法传入中国近两千年,但是在汉族、藏族、傣族等民族间存在着不同的佛教系统,传流时间也有先后。因此各族的僧侣服装各不相同。特别是在汉族中由于地区大广。南与热带接壤,北与寒带相邻,而且流

周叔迦:阿含经研究法与禅观

阿含经研究法与禅观周叔迦增一阿含说人天因果,长阿含破邪见,杂阿含明诸禅法,长阿含明诸法深义。以法华为目的,以戒律为足,以般若为目,以涅槃为心志,以法相为导,以阿含为驿舍,以华严为道路,以方等为糗粮,庶

周叔迦:三种方便易行的修行方法

一、绪说佛教徒虽然知道做好人,但还不能便是真正佛教徒。因为佛教徒必须做好人之外,更加以是修行人。换一句话说,不修行的好人,他的好不能是最好的。世间人只知好而不知修行,所以那好始终不能到最高峰。假使佛教

周叔迦:《方等》五经之研究法

《方等》五经之研究法周叔迦绪 说《方等经》者,教菩萨法,随机散说,部帙繁多。昔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分为五时,而华严、般若、法华、涅架各部,不过二十余经,方等部经,单重别译,乃有四百,有应讽

周叔迦:佛教唯识主义

佛教唯识主义周叔迦(一)世间学识的错误世间一切的学识,如中国哲学、欧美哲学、自然科学等,他们根据的立场,不外这四种:(一)人类的直觉,(二)人类的概念,(三)人类的语言文字,(四)语言文字的意义。人类

周叔迦:八宗概要 第四章 贤首宗

第四章 贤首宗第三十一节 略 史贤首宗是以《华严经》为典据,所以又称为华严宗。《华严经》创译于东晋佛罗跋陀罗(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凡六十卷。当时弘传不广。至元魏永和中(508--512),菩提留

周叔迦:《华严经》之研究法

《华严经》之研究法周叔迦绪 说《华严经》或称为《杂华经》,乃法相宗六根本经之一。而贤首宗亦以为根本。西竺大本凡十万偈。东土有二译。晋译只三万六千偈,凡六十卷,有八会三十四品。唐译只四万五千偈,凡八十卷

周叔迦:《般若经》之研究法

《般若经》之研究法周叔迦绪 说般若为三世佛母,如来一切功德皆从般若生。是故研究佛教,必须先兴般若之观照。行人先读《法华》,知佛教之用意,便能立志。次读大乘律,知佛教之行事,便能励行。其后便当读般若,然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三章 心法与心所有法的关系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三章 心法与心所有法的关系这五十一种心所有法并不是八种心法各各全有,而是各有多寡不同的。㈠前五识:这前五识的作用虽然不同,然而能力却相等;所以它们附带的心所有法也相同。这前五识的功能有

周叔迦:八宗概要 第五章 禅宗

第五章禅 宗第三十八节 略 史禅宗在中国流传,自元魏中叶以至清末近一千四百余年,其间法门改转,变易甚大,大略可分为四个时期:1.一脉相承时期,就是达磨创宗以后,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五祖相承,以《楞

周叔迦:八宗概要 第三章 天台宗

第三章天台宗第二十一节 略 史天台宗创始于北齐慧文,发展于南岳慧思(516--577),大成于天台智顗(538--597),结集于章安灌顶(561--632)。其理论根据是以《法华》为宗旨,以《智论》

周叔迦:从佛教徒的人格说起

从佛教徒的人格说起周叔迦第一章佛教徒的三重人格佛教自东汉明帝的时候由印度传入中国,到唐朝算是极盛时代。自南宋以后一代不如一代,一直到了前清末年,佛法是衰极了。在那时的情形,是士大夫绝口不谈佛法,认为佛

周叔迦:无情有佛性

无情有佛性周叔迦天台宗的教法是以观心为根本的,因此湛然在观心法解上特别强调无情有佛性之说,并且著《金刚@①》专书来论述之。这是因为当时天台宗处于守成时代,为了要发扬光大天台宗的教观,就不能不对当时的慈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二章 百法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二章 百法研究唯识哲学之先,必须要先明了百法。「百法」就是一百个名词的解释,是唯识哲学的提纲,是唯识论对于心理学简单的说明。这一百种法分成五种:㈠「心法」:就是人的智识,共有八种。㈡「

周叔迦:《唯识三十论要释》的佚文

《唯识三十论要释》的佚文《唯识三十论要释》提要(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周叔迦唐释昙旷撰。旷所著《百法义记》等今已著录。此释于《大正大藏经》中无撰人名。乃据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敦煌经卷收编入藏。卷端残佚,盖缺序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八章 阿赖耶识的四分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八章 阿赖耶识的四分唯识哲学有两条定理:第一阿赖耶识是万物的本源,人生的本源;第二识的作用是绝待的不是对待的,就是识自身的见分了别相分①。将这两条定理连到一起来说,便是人生与万物决不是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七章 阿赖耶识的异名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七章 阿赖耶识的异名宇宙间「一切事」、「一切理」、「一切心」、「一切物」,总名叫作「一切法」。一切法的总根据就是「识」。这识在「凡夫」的地位叫作「阿赖耶识」,凡夫便是「地狱」、「畜生」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六章 识有四分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六章 识有四分这唯识哲学所说的,不仅是在觉了以后认识一切事理的本质,除识以外无他物。即使在凡夫的思想作为上也仅是自己识的了别,与一切事理的本质毫不相干。为了解释识的了别作用究竟如何?所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十三章 名言的熏习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十三章 名言的熏习一切宇宙人生都是由「十二因缘的定律」而产生,又是由「种子现的循环定律」而生,这两种定律的关系是如何呢?为解决这个问题,先要知道这「现行熏习成种」是如何熏法?这熏习共有

周叔迦:八宗概要 第七章 净土宗

第七章 净土宗第六十五节 略 史往生净土是大乘各宗的共同愿望。印度中观宗的龙树在所著《十住毗婆沙论》中盛赞念佛法门。瑜伽宗的世亲造《往生论》,立五念法门。中国自汉安世高译《无量寿经》,支娄迦谶译《无量

周叔迦:八宗概要 第八章 律宗

第八章 律宗第七十二节 略 史释迦如来涅槃之后,大迦叶尊者召集阿罗汉五百人在摩揭陀国王舍城竹林精舍内毕钵罗窟,于一夏安居之中结集如来一代所说小乘经、律、论,号为三藏,是为第一次结集,又称为五百结集。是

周叔迦:十二游经略注

十二游经略注周叔迦十二游经者,叙佛成道以来。十二年中游履化迹也。东晋西域沙门迦留陀伽,于太元十七年译。全经大文分六:一明瞿昙姓氏源流,有三:初明姓氏起源,昔阿僧只劫时,阿僧只者,此云无央数,为数之极也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四章 五蕴与百法的关系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四章 五蕴与百法的关系这百法是在唯识哲学发展以后,对于心理逐渐的分析而成立的。在佛经中并未曾详细的提到。佛经中所解释的只是「五蕴」。蕴是积聚的意思,就是宇宙以及人生都是总由五类的法积集

周叔迦:佛说八大灵塔名号经集注

佛说八大灵塔名号经集注周叔迦初译经题八大灵塔者,释迦如来应化之圣迹也。若能礼敬,能生福善。《苏悉地羯罗经》卷四中说:凡作悉地法不成者,当礼八圣迹。文云,犹不成者,当作此法,决定成就。所谓乞食,精勤念诵

周叔迦:漫谈佛画

漫谈佛画周叔迦一般对于一幅绘画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其题材的内容,然后方能辨别其画法的技巧、考定其年代和绘画的因由。如若题材不明,则对于画法的辨别、年代的考定便不能深刻细致。对于佛画研究也是如此。为了明了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十一章 四缘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十一章 四缘人生宇宙的显现,便是阿赖耶识种子生现行,现行熏习成种的循环功能。所显现的有「心法、色法」的不同。何以会有如是的显现呢?原来有四种因素,这四种因素叫做「四缘」。这缘字在中国旧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十章 物质是甚么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十章 物质是甚么唯识学对于物质究作如何解释呢?识是一种功能。由种子生现行,这种子同现行也都是一种功能。何以由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可以生前七识,又可以生成物质呢?唯识哲学说:物质根本就是能力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十二章 十二因缘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十二章 十二因缘一切宇宙人生都是由种子生的现行,这现行还熏习成种子。但是其中却经过好几个层次。譬如由种生芽、由芽生茎、由茎生枝、由枝生花、由花生果、果还成种;这种子和现行的循环也是如此

周叔迦:净土经典研究法

净土经典研究法周叔迦绪说净土法门者,念佛以求往生极乐世界也,念佛之法有三:曰持名,曰观相,曰实相。近世每以持名一法,便可横超三界,带业往生,遂以《弥陀经》、《无量寿经》、《十六观经》,号为净土三经,受

周叔迦:空与有

空与有周叔迦第一节 绪 说世人听到佛法是谈空的,多半惊奇怀疑恐惧。以为明明万象森罗,有事有物,有身有心,又何尝能空?况且佛教也谈因果,也谈修行,也谈成佛。假便一切皆空,又何从有因果,又何必修行,也何从

周叔迦:舍利弗问经略注

舍利弗问经略注周叔迦将释此经,略开四门:一、教兴所由;二、藏乘所摄;三、教所被机;四、依文随释。初教兴所由者,一、明行法宗要,如经中行法者不行法者故。二、明戒律开遮,如经中明衣法、钵法、受请法、饮酒法

周叔迦:行深般若的第一步

行深般若的第一步周叔迦佛教所说的义理,是不能用世智聪明从文字上得到真实了解的,唯有运用般若在事实上观照,才能有所体会。因此,修行般若是佛教徒必须的条件。在佛教中又有大乘和小乘的分别。小乘行人即所谓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