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周叔迦:法相五经之研究法
2025-02-23 08:46

法相五经之研究法

周叔迦

绪 说

法相一宗之根本,即所谓六经十一论。六经者:《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密严经》、《如来出现功德经》、《阿毗达磨经》是。其中《如来出现功德经》及《阿毗达磨经》,东土未有传译。《华严》经王自贤首发扬以后,已独立成宗。六朝之时,习《楞伽》者,莫不兼通《大法鼓经》、《胜鬘经》。号曰楞伽三经。是故法相唯识之要,厥有五经:一《大法鼓经》、二《胜鬘经》、三《楞伽经》、四《解深密经》、五《华严经》。今依次述其研究之法如下:

一 《大法鼓经》

此经二卷,唯有一译。为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求那跋陀罗创译《楞伽》,古称为楞伽初祖。则此经与《楞伽》关系之深,可想而知。经中述佛在祗洹,海众云集,说有非有法门。波斯匿王击鼓吹贝而来。佛言:我今当说《大法鼓经》。先命迦叶观察众会,堪与闻否。乃有百千万亿阿僧祗分声闻缘觉初业菩萨,皆从座去,余一切住。然后赓迦叶,余于此法少开其义。所谓如来常乐我净,不般涅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有三乘,实惟一乘。一切空经是有余说,唯有此经是无上说。亦说化城穷子等喻。次嘱迦叶于来世中,护持此法。迦叶辞谢不堪。佛言:迦叶于我灭后,护持此法,有四十年。若至正法余八十年,惟一切世间乐见童子能持云云。今时判此经人法华部。惜无古疏。研习者当熟读经文,试为科判而已。

二 《胜矍经》

此经凡一卷,有二译。一为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名曰《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一为唐实叉难陀译,编入《大宝积经》第四十八会中,号为《胜鬘夫人会》。经中述佛在给孤独园,波斯匿王与末利夫人致书于其女胜鬘,称扬佛德。胜鬘得书寻绎,遥空请师,佛即现身。胜鬘说偈叹德,佛为授记。胜鬘续发十弘誓愿。感于天花天音,又发三愿。佛赞印之。又说一大愿摄恒沙愿,所谓摄受正法。更复续说广大之义及大威力。佛赞印之。又说大乘了义,广明二乘为了不义。以不出变易生死,不断无明住地。故唯一佛乘、一归依、一实谛为了义耳。佛亦印之。次又说三种人人大乘道:一、成就甚深法智,二、成就随顺法智,三、仰推唯佛所知。余有随己所取执著妄说违背正法者,一切天人,应共摧伏。佛并赞印。然后收光升空步还,告语阿难及与天帝,结名付嘱云云。此经疏记,可有七家,如下:

《胜鬘经义记》一卷

元魏失撰人名。此卷见于《大正大藏经》,乃英国博物院藏敦煌经卷本。为现存《胜鬘经疏》之最古者。但申宗旨,不立科判。胜鬘疏有江南北土二派之不同。江南师说,今存嘉祥之《宝窟》。北土师说,现存慧远《义记》。此记虽不能确定其宗传,要为北土师承无疑也。

《胜鬘经疏》一卷

元魏失名人撰。此卷见于《大正大藏经》。乃英国博物院藏敦煌经卷本,疏文但明宗旨,不引经论,不开章门。申释周详,立科精审。大致用法相宗义也。

《胜鬘经义记》一卷

隋释慧远撰。远为地论师。此记应有三卷,今只存上卷。经文十五章中,唯释至第四章而止。记中释如来授记文,说净土有三:一法性土,二实报土,三圆应土。释十受章中,忘失正法有其六阶。又以教行义三分别三乘之浅深。皆精通玄极,妙尽教源也。

《胜鬘经宝窟》十五卷

唐释吉藏撰。此疏先以五门略明玄义,以七分二章三段科经。释正说中有六门总释。乃藏公为学之方,通经之轨。又多引古佚疏,可资博学也。

《胜鬘经述记》四卷 唐释窥基撰。此记乃基师说而门人义令记。殊为简略。于法相宗趣颇为生疏,远不及基师他作之辩且博也。

《胜鬘经疏钞》六卷

日本圣德太子疏,唐释明空钞。日本圣德太子生于陈隋之际,相传为南岳思大师后身。定宪法,尊敬三宝。奠日本佛教之基。撰《法华》、《维摩》、《胜鬘》三疏。明空,唐大历时人。疏文但提示要领,多引旧释。钞文依天台教观,为《胜鬘经》解中特殊者也。

《胜鬘经义记》一卷 唐失译人名。此为北京图书馆藏敦煌卷本。阐法相家义极详明。惜不全耳。

三 《楞伽经》

《楞伽经》凡有四译,其中最初为昙无谶译四卷。今佚。次为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四卷。今世弘传最广。达磨西来,谓唯此一经,可以印心。三为元魏菩提留支译十卷。四为唐实叉难陀译七卷。此经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自达磨以至五祖,莫不以此经相传。亦有别称为楞伽宗,奉求那跋陀罗为初祖者。唐宋注解,约可分为三宗。惜古疏无存,后世注解,无从立科判。憨山、藕益二疏,虽有科判,亦多牵强。是故此经在诸经中为最难解者。

甲 贤首宗

《楞伽经玄义》一卷

唐法藏撰。贤首有《楞伽疏》七卷,今不传,只存玄义耳。十门分别中,第九明义分齐章,又略显十门。凡一切性相二宗争论,无不约法约教,为之和顺无违。所有空有偏执,悉皆荡尽靡遗。不唯一经大旨,昭然若揭。更可使唯识妙义,了如指掌也。

《楞伽经记》八卷、《补遗》一卷 明德清撰。发挥经旨有独到之见,然其科判论殊有牵强之处,未能巧合无间也。

《楞伽经合辙》八卷

明通润撰。言合辙者,谓性相二宗唯心唯识之旨,如车两轮,不可缺一。故以二宗深义以释此经渊旨。不立科判,书成于天启间。

乙 禅 宗

《楞伽经注》残卷

唐智严撰。智严为大爱敬寺译经沙门。或以为即贤首宗二祖智俨者,误也。原疏七卷,今只存卷二卷五残册。中间亦复脱落。分为八节,虽所存才不及全疏什之一二,而其剖章立段,极为精巧。若能寻绎得间,豁然全通,可得全经之旨也。

《楞伽经注》十卷 宋宝臣撰。宝臣事迹未详,题云东都沙门。此注释唐译楞伽,不立科判。注文尚称明允。

《楞伽经纂》四卷

宋杨彦国撰。彦国福州长溪人。遍参诸方,深造禅理。于天姥峰下草庵,纂述其极要,以一百八句义撮其玄科,全经摄为七十一门。每段择要述其玄义,而结以颂偈,然彦国生当绍兴之初,其时禅宗寝衰,故其发明亦鲜精到之处。

《楞伽经集注》四卷

宋正受撰。正受传见《嘉泰普灯录》。称为雷庵正受和尚,字虚中,寓西湖北山寿星院。石庵庆寿注。对照魏唐二译,如唐古注、宋宝臣注、杨彦国纂,及延寿《宗镜录》中之说,钩索深隐,采摭精要,于宋庆文元年成集注四卷。

《楞伽经注》十卷

明宗泐撰。宗泐虽为禅宗名宿,受明太祖敕撰《楞伽》、《金刚》、《心经》三经注,而于名相甚疏,义理亦未精到。

《楞伽经宗通》八卷

明曾凤仪撰。曾凤仪于明万历十一年中进士,翌年归长洲嘉禾,参达观、密藏二和尚。梦谒慈尊,语以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二和尚知是语出《楞伽经》。乃专参究本经,殆二十年。融合三译,斟酌旧注。加以自所了解,成为此书。不立科判,详明机要。于禅宗诸解中,堪称首擘。

《楞伽经序订疏》八卷

明广真撰。广真吴兴人,为浙江杭州西湖之秦亭山院退居,生于万历间。以魏、唐二译及诸经论与诸种古疏,凡八十余种,参订宋译《楞伽》,成疏八卷。不立科判,直显大意。

《楞伽经心印》八卷

清函昰撰。函昰为宗室道独之法嗣,传曹洞宗于青原下为三十七世。此书不立科判,惟先血胍,以人理深谈,以翊宗乘。

丙 天台宗

《楞伽经通义》六卷宋善月撰。善月有《仁王经疏记》,于天台教观,未能得其肯綮。此书不出玄义,不立科判,但于每卷分为若干章而申述之,未得为洞明经宗者也。

《楞伽经玄义》一卷、《义疏》九卷明智旭撰。玄义依天台例,有五重。疏释宋译本,于经文艰涩处,附录魏唐译文以资证明。科全经为三十九门。

四 《解深密经》

此经凡有四译,二为全本,二为别抄。

《解深密解脱经》五卷 元魏菩提留支译

《解深密经》五卷 唐玄奘译

《相续解脱地波罗密了义经》一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此即全本中之末二品,为第四卷异译也。

《解节经》一卷 陈真谛译。此即全本之初五品,为第一卷异译也。

《解深密经疏》三十四卷唐释圆测撰。测新罗人,为奘师弟子。所宗与窥基不同,故西明慈恩门户之争甚烈。此多述奘师口传,及真谛旧说。先以四门分别,其中以五门辨经体。基师弟子慧沼著述中,盛破五门出体之非。疏文博会群籍,广列异释,堪称为义海,原作十卷,而第十卷佚失。西藏文藏经中有此疏译本,可勘也。

《佛地经论》七卷亲光菩萨造,唐玄奘译。此经虽别行,然亦是《解深密经》之流类。经中言摄大觉地五种法,谓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又《瑜伽师地论》中亦全录此经之文。是故关于经义之研究,除圆测疏外,《瑜伽师地论侧记》及《瑜伽师地义演》,亦应细勘也。

五 《密严经》

此经有二译:一为唐地婆诃罗译三卷,二为唐不空译亦三卷。疏记唯有一家。

《大乘密严经疏》十卷唐释法藏撰。此疏释地婆诃罗译本,原作四卷,而佚其首卷。文义与贤首他作不类,殆是于译场考文证义之际,率尔为记,不遑典博。然其玄义与楞伽玄义等相吻合。贤首削染于太原西寺,垂拱三年改名,天授二年又改名崇福。此疏与《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同题太原西寺,是作在诸疏之先。亦贤首致力于空有二观之轨辙也。

End

法相宗概况

佛灭八、九百年间,弥勒菩萨应无著菩萨的请求,从兜率天降在中天竺阿瑜遮国内瑜遮那讲堂,宣说《瑜伽师地论》等,而树立唯识、法相的教义。无著菩萨复自造《集论》,明一切法相,授弟子师子觉选择,故后成为法相系。

要以法相见,不能以情相牵

界诠法师闻具足,就是听闻正法。就是以你们那种好乐心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这个听闻正法你们不要拣择说,一定指定某个人给我讲我才接受,其他人给我讲我不接受,这个是你们自筑围墙,把自己围墙给建起来,这种本身

法相宗

法相宗◎ 明 旸佛灭八、九百年间,弥勒菩萨应无著菩萨的请求,从兜率天降在中天竺阿瑜遮国内瑜遮那讲堂,宣说《瑜伽师地论》等,而树立唯识、法相的教义。无著菩萨复自造《集论》,明一切法相,授弟子师子觉选择

方广锠:读《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

读《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方广锠中华书局最近出版了《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全七册,叔迦先生一生撰写的主要佛教论着基本上均已收入。书前有方立天、程恭让序言各一篇。程恭让序认为,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当代中

准胝观音的法相

准提菩萨汉译有准胝观音、准提佛母、七俱胝佛母等名。准提菩萨为显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萨,在禅宗,则称之为天人丈夫观音。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萨是一位感应甚强、对崇敬者至为关怀的大菩萨,更是三世诸佛之

众宝观音的法相

众宝观音法相还有一造型为密教大乘宝相:四面十八臂,每手各持一宝,这尊法相较为罕见,常被误以为是准提观音像。众宝观音所持宝盆内有七宝,这七宝又称「七法财」,是信、进、戒、闻、舍、慧、惭等的譬喻。七法财是

八大胁侍菩萨法相

文殊菩萨:手持经书和宝剑(表示智慧锐利),身乘青色雄狮(表示智慧威猛)。普贤菩萨:手持如意或来经卷,身自乘六牙白象(象征谨审静重)。观音菩萨:手持净瓶和杨柳枝,天冠有一化佛。势至菩萨:手持莲百花,天冠

圣观音的法相

密宗称圣观音,天台宗称大慈观音。梵文Arya-avalo Kitesvara的意译。亦称正观音,圣观自在。无千手千眼,马头、十一面、十八臂等异相。此尊法相为观世音菩萨本身相,是观音各种法相的总体代表,

普慈观音的法相是什么

普慈观音头戴天冠,身披天衣,立於山岳之上。普慈是普遍施予众生慈悲的意思,是称赞观音功德的法相,从高峰向下看凡间,代表普慈观音的威德与慈悲,普及大地,救渡之心遍及众生。普慈观音又称普悲观音,是观音菩萨三

周叔迦:法相五经之研究法

法相五经之研究法周叔迦绪 说法相一宗之根本,即所谓六经十一论。六经者:《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密严经》、《如来出现功德经》、《阿毗达磨经》是。其中《如来出现功德经》及《阿毗达磨经》,东

周叔迦:佛教寺院的日常行事

在原始佛教时期,僧众的日常行事,除了出外乞食,每日各自进行。修行的方法有两项:一是学习教理;二是修习禅定。学习教理听佛说法,或互相讨论;修习禅定是趺坐,或者经行(经行是在林间来往徘徊)。到了后来寺院中

周叔迦:佛教两大定律

佛教两大定律周叔迦第一章 因果循环律佛教最重要的理论,就是因果循环律。但是其他的哲学及宗教也谈因果,只是他们所谈的,但说因果而不循环。所以他们所说的因果,只是片段的,而不能圆满究竟。我们日见的一切事物

周叔迦:佛教的制度

(一)四众弟子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俗

周叔迦:说戒

说戒周叔迦三界的情形已经简单说明了。这三界是果报,所以有这三界的原因是由于造业。那欲界三恶趣的原因当然是作恶,欲界三善趣的原因当然是修善,色无色界的因是修定,超出三界的因是修慧。因为我们人是在欲界恶之

周叔迦:中国佛教史 3

第十二节 盛唐的佛教(712-761)天台宗的光大 唐玄宗时代是唐代经济文化最盛的时期,所以玄、肃二宗五十年间称为盛唐。初唐时佛教思想界中是以慈恩宗、贤首宗、禅宗占主流地位。天台宗自创始于北齐慧文,发

周叔迦:佛教的五堂功课是什么?五堂功课内容

近代汉地寺院通行的日常课诵,是明末逐渐统一起来的。因为佛教在元代相当杂乱。明初稍加整顿,各寺的日常行事各各不同。其后逐渐统一,成为定规,就是每日有「五堂功课」、「两遍殿」。早殿(两堂课):全寺僧众于每

周叔迦:佛教信众出家需要什么手续?

佛教信众出家需要什么手续?在中国佛教中,信众愿求出离家庭、独身修道是要经过一定手续的。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中国从汉唐到现在,由于地理和时代的不同,出家的程序,各有所不同。按照佛教戒律规定,佛教信徒要求

周叔迦:佛教忏法与打七是什么?

改恶修善是佛教根本教义。特别是大乘佛教,认为人生是由久远生死相继而来,今后还须经无数生的修行,以至于成佛。其间最主要的是要消除以往无量劫中所造的罪恶,发愿今后精进修行,永不退转。因此,修习忏法便成为大

周叔迦:三界

三界周叔迦现在世间的学问,天文家说:虚空有无数太阳系,以及地绕日球、月绕地球等。地理家说:地球上有五大洲等。地球之上有植物、动物、矿物;各有专科。佛教中说世界的状况是如何呢?佛教说:世间分为三界,即是

周叔迦:大乘律之研究法

大乘律之研究法周叔迦绪 说大乘律者,菩萨之戒行也。东土所传约可分为二派:一者,以罗什译之《梵网经》为主,凡有十重四十八轻戒,世称之为梵网戒,自六朝以迄近代所尊奉。二者,以玄奘译之《菩萨戒本》为主,凡有

周叔迦:漫谈汉族僧服

漫谈汉族僧服周叔迦佛法传入中国近两千年,但是在汉族、藏族、傣族等民族间存在着不同的佛教系统,传流时间也有先后。因此各族的僧侣服装各不相同。特别是在汉族中由于地区大广。南与热带接壤,北与寒带相邻,而且流

周叔迦:阿含经研究法与禅观

阿含经研究法与禅观周叔迦增一阿含说人天因果,长阿含破邪见,杂阿含明诸禅法,长阿含明诸法深义。以法华为目的,以戒律为足,以般若为目,以涅槃为心志,以法相为导,以阿含为驿舍,以华严为道路,以方等为糗粮,庶

周叔迦:三种方便易行的修行方法

一、绪说佛教徒虽然知道做好人,但还不能便是真正佛教徒。因为佛教徒必须做好人之外,更加以是修行人。换一句话说,不修行的好人,他的好不能是最好的。世间人只知好而不知修行,所以那好始终不能到最高峰。假使佛教

周叔迦:《方等》五经之研究法

《方等》五经之研究法周叔迦绪 说《方等经》者,教菩萨法,随机散说,部帙繁多。昔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分为五时,而华严、般若、法华、涅架各部,不过二十余经,方等部经,单重别译,乃有四百,有应讽

周叔迦:佛教唯识主义

佛教唯识主义周叔迦(一)世间学识的错误世间一切的学识,如中国哲学、欧美哲学、自然科学等,他们根据的立场,不外这四种:(一)人类的直觉,(二)人类的概念,(三)人类的语言文字,(四)语言文字的意义。人类

周叔迦:八宗概要 第四章 贤首宗

第四章 贤首宗第三十一节 略 史贤首宗是以《华严经》为典据,所以又称为华严宗。《华严经》创译于东晋佛罗跋陀罗(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凡六十卷。当时弘传不广。至元魏永和中(508--512),菩提留

周叔迦:《华严经》之研究法

《华严经》之研究法周叔迦绪 说《华严经》或称为《杂华经》,乃法相宗六根本经之一。而贤首宗亦以为根本。西竺大本凡十万偈。东土有二译。晋译只三万六千偈,凡六十卷,有八会三十四品。唐译只四万五千偈,凡八十卷

周叔迦:《般若经》之研究法

《般若经》之研究法周叔迦绪 说般若为三世佛母,如来一切功德皆从般若生。是故研究佛教,必须先兴般若之观照。行人先读《法华》,知佛教之用意,便能立志。次读大乘律,知佛教之行事,便能励行。其后便当读般若,然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三章 心法与心所有法的关系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三章 心法与心所有法的关系这五十一种心所有法并不是八种心法各各全有,而是各有多寡不同的。㈠前五识:这前五识的作用虽然不同,然而能力却相等;所以它们附带的心所有法也相同。这前五识的功能有

周叔迦:八宗概要 第五章 禅宗

第五章禅 宗第三十八节 略 史禅宗在中国流传,自元魏中叶以至清末近一千四百余年,其间法门改转,变易甚大,大略可分为四个时期:1.一脉相承时期,就是达磨创宗以后,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五祖相承,以《楞

周叔迦:八宗概要 第三章 天台宗

第三章天台宗第二十一节 略 史天台宗创始于北齐慧文,发展于南岳慧思(516--577),大成于天台智顗(538--597),结集于章安灌顶(561--632)。其理论根据是以《法华》为宗旨,以《智论》

周叔迦:从佛教徒的人格说起

从佛教徒的人格说起周叔迦第一章佛教徒的三重人格佛教自东汉明帝的时候由印度传入中国,到唐朝算是极盛时代。自南宋以后一代不如一代,一直到了前清末年,佛法是衰极了。在那时的情形,是士大夫绝口不谈佛法,认为佛

周叔迦:无情有佛性

无情有佛性周叔迦天台宗的教法是以观心为根本的,因此湛然在观心法解上特别强调无情有佛性之说,并且著《金刚@①》专书来论述之。这是因为当时天台宗处于守成时代,为了要发扬光大天台宗的教观,就不能不对当时的慈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二章 百法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二章 百法研究唯识哲学之先,必须要先明了百法。「百法」就是一百个名词的解释,是唯识哲学的提纲,是唯识论对于心理学简单的说明。这一百种法分成五种:㈠「心法」:就是人的智识,共有八种。㈡「

周叔迦:《唯识三十论要释》的佚文

《唯识三十论要释》的佚文《唯识三十论要释》提要(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周叔迦唐释昙旷撰。旷所著《百法义记》等今已著录。此释于《大正大藏经》中无撰人名。乃据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敦煌经卷收编入藏。卷端残佚,盖缺序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八章 阿赖耶识的四分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八章 阿赖耶识的四分唯识哲学有两条定理:第一阿赖耶识是万物的本源,人生的本源;第二识的作用是绝待的不是对待的,就是识自身的见分了别相分①。将这两条定理连到一起来说,便是人生与万物决不是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七章 阿赖耶识的异名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七章 阿赖耶识的异名宇宙间「一切事」、「一切理」、「一切心」、「一切物」,总名叫作「一切法」。一切法的总根据就是「识」。这识在「凡夫」的地位叫作「阿赖耶识」,凡夫便是「地狱」、「畜生」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六章 识有四分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六章 识有四分这唯识哲学所说的,不仅是在觉了以后认识一切事理的本质,除识以外无他物。即使在凡夫的思想作为上也仅是自己识的了别,与一切事理的本质毫不相干。为了解释识的了别作用究竟如何?所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十三章 名言的熏习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十三章 名言的熏习一切宇宙人生都是由「十二因缘的定律」而产生,又是由「种子现的循环定律」而生,这两种定律的关系是如何呢?为解决这个问题,先要知道这「现行熏习成种」是如何熏法?这熏习共有

周叔迦:八宗概要 第七章 净土宗

第七章 净土宗第六十五节 略 史往生净土是大乘各宗的共同愿望。印度中观宗的龙树在所著《十住毗婆沙论》中盛赞念佛法门。瑜伽宗的世亲造《往生论》,立五念法门。中国自汉安世高译《无量寿经》,支娄迦谶译《无量

周叔迦:八宗概要 第八章 律宗

第八章 律宗第七十二节 略 史释迦如来涅槃之后,大迦叶尊者召集阿罗汉五百人在摩揭陀国王舍城竹林精舍内毕钵罗窟,于一夏安居之中结集如来一代所说小乘经、律、论,号为三藏,是为第一次结集,又称为五百结集。是

周叔迦:十二游经略注

十二游经略注周叔迦十二游经者,叙佛成道以来。十二年中游履化迹也。东晋西域沙门迦留陀伽,于太元十七年译。全经大文分六:一明瞿昙姓氏源流,有三:初明姓氏起源,昔阿僧只劫时,阿僧只者,此云无央数,为数之极也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四章 五蕴与百法的关系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四章 五蕴与百法的关系这百法是在唯识哲学发展以后,对于心理逐渐的分析而成立的。在佛经中并未曾详细的提到。佛经中所解释的只是「五蕴」。蕴是积聚的意思,就是宇宙以及人生都是总由五类的法积集

周叔迦:佛说八大灵塔名号经集注

佛说八大灵塔名号经集注周叔迦初译经题八大灵塔者,释迦如来应化之圣迹也。若能礼敬,能生福善。《苏悉地羯罗经》卷四中说:凡作悉地法不成者,当礼八圣迹。文云,犹不成者,当作此法,决定成就。所谓乞食,精勤念诵

周叔迦:漫谈佛画

漫谈佛画周叔迦一般对于一幅绘画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其题材的内容,然后方能辨别其画法的技巧、考定其年代和绘画的因由。如若题材不明,则对于画法的辨别、年代的考定便不能深刻细致。对于佛画研究也是如此。为了明了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十一章 四缘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十一章 四缘人生宇宙的显现,便是阿赖耶识种子生现行,现行熏习成种的循环功能。所显现的有「心法、色法」的不同。何以会有如是的显现呢?原来有四种因素,这四种因素叫做「四缘」。这缘字在中国旧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十章 物质是甚么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十章 物质是甚么唯识学对于物质究作如何解释呢?识是一种功能。由种子生现行,这种子同现行也都是一种功能。何以由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可以生前七识,又可以生成物质呢?唯识哲学说:物质根本就是能力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十二章 十二因缘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十二章 十二因缘一切宇宙人生都是由种子生的现行,这现行还熏习成种子。但是其中却经过好几个层次。譬如由种生芽、由芽生茎、由茎生枝、由枝生花、由花生果、果还成种;这种子和现行的循环也是如此

周叔迦:净土经典研究法

净土经典研究法周叔迦绪说净土法门者,念佛以求往生极乐世界也,念佛之法有三:曰持名,曰观相,曰实相。近世每以持名一法,便可横超三界,带业往生,遂以《弥陀经》、《无量寿经》、《十六观经》,号为净土三经,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