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周叔迦:说戒
2025-02-23 09:11

说戒

周叔迦

三界的情形已经简单说明了。这三界是果报,所以有这三界的原因是由于造业。那欲界三恶趣的原因当然是作恶,欲界三善趣的原因当然是修善,色无色界的因是修定,超出三界的因是修慧。因为我们人是在欲界恶之上、善之初,所以修行必须先要止恶修善,这便是持戒,然后再习定、习慧,所以经中说:由戒生定,因定发慧。

儒教的宗旨是叫人止恶行善,所以与佛教的戒学相同,而缺少定与慧。道教的宗旨是叫人抱一守神,所以与佛教的禅学相同,而缺少戒与慧。佛教是具足三学的。

戒有两种:一种是性戒,一种是制戒。性戒所禁止是本性的过恶。凡是这一类的事实,不论是佛教徒,或是非佛教徒,作了便是罪过。一切世间政治、法律、社会,都是建立在性戒上的。假使人类不知性戒,人类便不能有一日的安宁。违犯性戒的人,不论是不是佛教徒,都是要堕落在地狱;饿鬼、畜生之中的。儒教既是以戒为基础,即是礼乐问题,虽然与佛教所用的名词不同,性戒的意义却无差别。儒教的五伦八德便是性戒,便是佛教所说十善十恶。儒教是从善的一方面说,劝人应当行。佛教是从恶的一方面说,诫人应当戒,十恶是杀、盗、邪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嗔、痴。杀、盗、邪淫三种是身所作的坏事,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四种是口所说的坏事,贪、嗔、痴三种是意所想的坏事。不做这十件坏事便是十善,即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这十善是佛教的性戒,也是一切人类共居的原则、社会安宁的基础。世间一切祸事都是由于不守十善、造作十恶才发生的。

制戒是佛教制定的戒律,乃佛教徒所应当遵守的。这制戒依修行之方式及浅深有七种不同,即是:三皈、八戒、五戒、十戒、六戒、具足戒、菩萨戒。这三皈是戒体,即是一切戒的基本。以下六种都离不了三皈。这八戒、五戒二种是在家佛教徒所应当遵守的。这十戒、六戒、具足戒三种是出家佛教徒所应当遵守的。菩萨戒是出家在家二众共同遵守的。

三皈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归回,依是依靠。譬如幼儿流落街头,无人抚养。一旦得遇亲生父母,这幼儿一心归回己家依靠父母。凡为佛教徒亦应如此。久远以来生生死死,在六道中轮回,如同幼儿流浪街头。如今得闻佛法,知所应修行,如同遇见亲生父母。所以对于佛,对于佛所说的法,对于遵守佛法而修行的先进,应当如同幼儿回家依靠于父母,依靠于父母的教训,依靠于兄长一样至诚。受三皈的仪式是要请一位法师按照仪轨来开导证明的。佛教徒既受三皈之后,这皈依的心念是不可一时一刻忘的,忘了便非真实的佛教徒了。但是现在佛教徒认为受三皈仅是种拜师的典仪。彼此问答也是说你皈依某法师,我皈依某法师。这句话是最不通的。因为皈依是皈依三宝,三宝之中的僧宝是一切僧众,并不是单指某一法师。受三皈时的法师不过是一位见证者而已。受三皈的佛教徒应当说我是从某一位法师受的三皈便对了。这种言语的错误可以证明对于三皈的意义不明了,也就是对于制戒的体无从得到,那还说什么持戒呢?

在家佛教徒既受三皈之后便应受八戒。这八戒是在每月上弦、下弦、望、晦的日子受的。上弦一日是初八,望有两日是十四、十五,下弦一日是二十三,晦有二日是二十九、三十。在这六日之中应当摆脱一切俗务,到庙中受持八戒: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香华着身,七不歌舞伎乐故往观听,八不高广大床。此外还有一件事,便是过午不食,由正午十二时起直到明晨天明,中间不准食任何物品,只可饮水。在这一日一夜之中应当以佛为标准,极力学佛的生活,读经修道。所以戒文中说如佛不杀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等。在古时印度在家佛教徒都如此。中国汉、晋时候也如此。不持八戒便不能算正式的在家佛教徒。但是现在因为星期休假的关系,平时有公务在身,是不能行的。然而不能每月六日,仍当一月一日乃至一年之间有一日受八戒也是好的。

在家佛教徒既受三皈之后,经过相当的修养,便应受五戒。五戒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与八戒的前五项一样。但是八戒是要学佛的清净,五戒是尽凡夫的心力而已。即如淫戒,在八戒之中制一切淫,在五戒之中只禁夫妻以外的邪淫。所以八戒只一日一夜,五戒是尽一生的。

出家的十戒、六戒、具足戒,既非我等在家佛教徒所需要,现在不谈了。

其次即是菩萨戒。菩萨戒依据有两种:一种依据姚秦鸠摩罗什译的梵网经,一种是依据唐玄奘译的《瑜伽师地论》。《梵网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戒,《瑜伽师地论》有四重二十四轻戒。瑜伽戒有完整的组织,有开遮的条文。梵网戒有遮无开,条文虽比瑜伽戒多而意义不备。在《瑜伽论》中说:佛对于菩萨戒是在各法会上随机散说的,弥勒菩萨将各经所说的菩萨戒综集成一品。这《梵网经》即是随机散语之一品,就完备说,《梵网》戒不如《瑜伽》戒,但是就精要说,《瑜伽》又不如《梵网》。所以受菩萨戒的佛教徒对于这一经一论是不可偏废的。在中国千余年来都是依《梵网》。现在学法相的人以及学西藏密教的人,因为西藏的菩萨戒宗《瑜伽》的缘故,多半皆主张《瑜伽》而废《梵网》,似乎矫枉过正了。

七种制戒之中,前六戒是先受后学,不受之前绝对不准学。唯有菩萨戒先学后受,大概是因为难持的原因罢。菩萨戒的条文繁多,恕不详叙了。

(载于三十一年四月《同愿月刊》)

End

方广锠:读《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

读《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方广锠中华书局最近出版了《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全七册,叔迦先生一生撰写的主要佛教论着基本上均已收入。书前有方立天、程恭让序言各一篇。程恭让序认为,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当代中

周叔迦:法相五经之研究法

法相五经之研究法周叔迦绪 说法相一宗之根本,即所谓六经十一论。六经者:《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密严经》、《如来出现功德经》、《阿毗达磨经》是。其中《如来出现功德经》及《阿毗达磨经》,东

周叔迦:佛教寺院的日常行事

在原始佛教时期,僧众的日常行事,除了出外乞食,每日各自进行。修行的方法有两项:一是学习教理;二是修习禅定。学习教理听佛说法,或互相讨论;修习禅定是趺坐,或者经行(经行是在林间来往徘徊)。到了后来寺院中

周叔迦:佛教两大定律

佛教两大定律周叔迦第一章 因果循环律佛教最重要的理论,就是因果循环律。但是其他的哲学及宗教也谈因果,只是他们所谈的,但说因果而不循环。所以他们所说的因果,只是片段的,而不能圆满究竟。我们日见的一切事物

周叔迦:佛教的制度

(一)四众弟子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俗

周叔迦:说戒

说戒周叔迦三界的情形已经简单说明了。这三界是果报,所以有这三界的原因是由于造业。那欲界三恶趣的原因当然是作恶,欲界三善趣的原因当然是修善,色无色界的因是修定,超出三界的因是修慧。因为我们人是在欲界恶之

周叔迦:中国佛教史 3

第十二节 盛唐的佛教(712-761)天台宗的光大 唐玄宗时代是唐代经济文化最盛的时期,所以玄、肃二宗五十年间称为盛唐。初唐时佛教思想界中是以慈恩宗、贤首宗、禅宗占主流地位。天台宗自创始于北齐慧文,发

周叔迦:佛教的五堂功课是什么?五堂功课内容

近代汉地寺院通行的日常课诵,是明末逐渐统一起来的。因为佛教在元代相当杂乱。明初稍加整顿,各寺的日常行事各各不同。其后逐渐统一,成为定规,就是每日有「五堂功课」、「两遍殿」。早殿(两堂课):全寺僧众于每

周叔迦:佛教信众出家需要什么手续?

佛教信众出家需要什么手续?在中国佛教中,信众愿求出离家庭、独身修道是要经过一定手续的。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中国从汉唐到现在,由于地理和时代的不同,出家的程序,各有所不同。按照佛教戒律规定,佛教信徒要求

周叔迦:佛教忏法与打七是什么?

改恶修善是佛教根本教义。特别是大乘佛教,认为人生是由久远生死相继而来,今后还须经无数生的修行,以至于成佛。其间最主要的是要消除以往无量劫中所造的罪恶,发愿今后精进修行,永不退转。因此,修习忏法便成为大

周叔迦:三界

三界周叔迦现在世间的学问,天文家说:虚空有无数太阳系,以及地绕日球、月绕地球等。地理家说:地球上有五大洲等。地球之上有植物、动物、矿物;各有专科。佛教中说世界的状况是如何呢?佛教说:世间分为三界,即是

周叔迦:大乘律之研究法

大乘律之研究法周叔迦绪 说大乘律者,菩萨之戒行也。东土所传约可分为二派:一者,以罗什译之《梵网经》为主,凡有十重四十八轻戒,世称之为梵网戒,自六朝以迄近代所尊奉。二者,以玄奘译之《菩萨戒本》为主,凡有

周叔迦:漫谈汉族僧服

漫谈汉族僧服周叔迦佛法传入中国近两千年,但是在汉族、藏族、傣族等民族间存在着不同的佛教系统,传流时间也有先后。因此各族的僧侣服装各不相同。特别是在汉族中由于地区大广。南与热带接壤,北与寒带相邻,而且流

周叔迦:阿含经研究法与禅观

阿含经研究法与禅观周叔迦增一阿含说人天因果,长阿含破邪见,杂阿含明诸禅法,长阿含明诸法深义。以法华为目的,以戒律为足,以般若为目,以涅槃为心志,以法相为导,以阿含为驿舍,以华严为道路,以方等为糗粮,庶

周叔迦:三种方便易行的修行方法

一、绪说佛教徒虽然知道做好人,但还不能便是真正佛教徒。因为佛教徒必须做好人之外,更加以是修行人。换一句话说,不修行的好人,他的好不能是最好的。世间人只知好而不知修行,所以那好始终不能到最高峰。假使佛教

周叔迦:《方等》五经之研究法

《方等》五经之研究法周叔迦绪 说《方等经》者,教菩萨法,随机散说,部帙繁多。昔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分为五时,而华严、般若、法华、涅架各部,不过二十余经,方等部经,单重别译,乃有四百,有应讽

周叔迦:佛教唯识主义

佛教唯识主义周叔迦(一)世间学识的错误世间一切的学识,如中国哲学、欧美哲学、自然科学等,他们根据的立场,不外这四种:(一)人类的直觉,(二)人类的概念,(三)人类的语言文字,(四)语言文字的意义。人类

周叔迦:八宗概要 第四章 贤首宗

第四章 贤首宗第三十一节 略 史贤首宗是以《华严经》为典据,所以又称为华严宗。《华严经》创译于东晋佛罗跋陀罗(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凡六十卷。当时弘传不广。至元魏永和中(508--512),菩提留

周叔迦:《华严经》之研究法

《华严经》之研究法周叔迦绪 说《华严经》或称为《杂华经》,乃法相宗六根本经之一。而贤首宗亦以为根本。西竺大本凡十万偈。东土有二译。晋译只三万六千偈,凡六十卷,有八会三十四品。唐译只四万五千偈,凡八十卷

周叔迦:《般若经》之研究法

《般若经》之研究法周叔迦绪 说般若为三世佛母,如来一切功德皆从般若生。是故研究佛教,必须先兴般若之观照。行人先读《法华》,知佛教之用意,便能立志。次读大乘律,知佛教之行事,便能励行。其后便当读般若,然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三章 心法与心所有法的关系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三章 心法与心所有法的关系这五十一种心所有法并不是八种心法各各全有,而是各有多寡不同的。㈠前五识:这前五识的作用虽然不同,然而能力却相等;所以它们附带的心所有法也相同。这前五识的功能有

周叔迦:八宗概要 第五章 禅宗

第五章禅 宗第三十八节 略 史禅宗在中国流传,自元魏中叶以至清末近一千四百余年,其间法门改转,变易甚大,大略可分为四个时期:1.一脉相承时期,就是达磨创宗以后,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五祖相承,以《楞

周叔迦:八宗概要 第三章 天台宗

第三章天台宗第二十一节 略 史天台宗创始于北齐慧文,发展于南岳慧思(516--577),大成于天台智顗(538--597),结集于章安灌顶(561--632)。其理论根据是以《法华》为宗旨,以《智论》

周叔迦:从佛教徒的人格说起

从佛教徒的人格说起周叔迦第一章佛教徒的三重人格佛教自东汉明帝的时候由印度传入中国,到唐朝算是极盛时代。自南宋以后一代不如一代,一直到了前清末年,佛法是衰极了。在那时的情形,是士大夫绝口不谈佛法,认为佛

周叔迦:无情有佛性

无情有佛性周叔迦天台宗的教法是以观心为根本的,因此湛然在观心法解上特别强调无情有佛性之说,并且著《金刚@①》专书来论述之。这是因为当时天台宗处于守成时代,为了要发扬光大天台宗的教观,就不能不对当时的慈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二章 百法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二章 百法研究唯识哲学之先,必须要先明了百法。「百法」就是一百个名词的解释,是唯识哲学的提纲,是唯识论对于心理学简单的说明。这一百种法分成五种:㈠「心法」:就是人的智识,共有八种。㈡「

周叔迦:《唯识三十论要释》的佚文

《唯识三十论要释》的佚文《唯识三十论要释》提要(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周叔迦唐释昙旷撰。旷所著《百法义记》等今已著录。此释于《大正大藏经》中无撰人名。乃据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敦煌经卷收编入藏。卷端残佚,盖缺序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八章 阿赖耶识的四分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八章 阿赖耶识的四分唯识哲学有两条定理:第一阿赖耶识是万物的本源,人生的本源;第二识的作用是绝待的不是对待的,就是识自身的见分了别相分①。将这两条定理连到一起来说,便是人生与万物决不是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七章 阿赖耶识的异名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七章 阿赖耶识的异名宇宙间「一切事」、「一切理」、「一切心」、「一切物」,总名叫作「一切法」。一切法的总根据就是「识」。这识在「凡夫」的地位叫作「阿赖耶识」,凡夫便是「地狱」、「畜生」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六章 识有四分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六章 识有四分这唯识哲学所说的,不仅是在觉了以后认识一切事理的本质,除识以外无他物。即使在凡夫的思想作为上也仅是自己识的了别,与一切事理的本质毫不相干。为了解释识的了别作用究竟如何?所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十三章 名言的熏习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十三章 名言的熏习一切宇宙人生都是由「十二因缘的定律」而产生,又是由「种子现的循环定律」而生,这两种定律的关系是如何呢?为解决这个问题,先要知道这「现行熏习成种」是如何熏法?这熏习共有

周叔迦:八宗概要 第七章 净土宗

第七章 净土宗第六十五节 略 史往生净土是大乘各宗的共同愿望。印度中观宗的龙树在所著《十住毗婆沙论》中盛赞念佛法门。瑜伽宗的世亲造《往生论》,立五念法门。中国自汉安世高译《无量寿经》,支娄迦谶译《无量

周叔迦:八宗概要 第八章 律宗

第八章 律宗第七十二节 略 史释迦如来涅槃之后,大迦叶尊者召集阿罗汉五百人在摩揭陀国王舍城竹林精舍内毕钵罗窟,于一夏安居之中结集如来一代所说小乘经、律、论,号为三藏,是为第一次结集,又称为五百结集。是

周叔迦:十二游经略注

十二游经略注周叔迦十二游经者,叙佛成道以来。十二年中游履化迹也。东晋西域沙门迦留陀伽,于太元十七年译。全经大文分六:一明瞿昙姓氏源流,有三:初明姓氏起源,昔阿僧只劫时,阿僧只者,此云无央数,为数之极也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四章 五蕴与百法的关系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四章 五蕴与百法的关系这百法是在唯识哲学发展以后,对于心理逐渐的分析而成立的。在佛经中并未曾详细的提到。佛经中所解释的只是「五蕴」。蕴是积聚的意思,就是宇宙以及人生都是总由五类的法积集

周叔迦:佛说八大灵塔名号经集注

佛说八大灵塔名号经集注周叔迦初译经题八大灵塔者,释迦如来应化之圣迹也。若能礼敬,能生福善。《苏悉地羯罗经》卷四中说:凡作悉地法不成者,当礼八圣迹。文云,犹不成者,当作此法,决定成就。所谓乞食,精勤念诵

周叔迦:漫谈佛画

漫谈佛画周叔迦一般对于一幅绘画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其题材的内容,然后方能辨别其画法的技巧、考定其年代和绘画的因由。如若题材不明,则对于画法的辨别、年代的考定便不能深刻细致。对于佛画研究也是如此。为了明了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十一章 四缘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十一章 四缘人生宇宙的显现,便是阿赖耶识种子生现行,现行熏习成种的循环功能。所显现的有「心法、色法」的不同。何以会有如是的显现呢?原来有四种因素,这四种因素叫做「四缘」。这缘字在中国旧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十章 物质是甚么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十章 物质是甚么唯识学对于物质究作如何解释呢?识是一种功能。由种子生现行,这种子同现行也都是一种功能。何以由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可以生前七识,又可以生成物质呢?唯识哲学说:物质根本就是能力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十二章 十二因缘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十二章 十二因缘一切宇宙人生都是由种子生的现行,这现行还熏习成种子。但是其中却经过好几个层次。譬如由种生芽、由芽生茎、由茎生枝、由枝生花、由花生果、果还成种;这种子和现行的循环也是如此

周叔迦:净土经典研究法

净土经典研究法周叔迦绪说净土法门者,念佛以求往生极乐世界也,念佛之法有三:曰持名,曰观相,曰实相。近世每以持名一法,便可横超三界,带业往生,遂以《弥陀经》、《无量寿经》、《十六观经》,号为净土三经,受

周叔迦:空与有

空与有周叔迦第一节 绪 说世人听到佛法是谈空的,多半惊奇怀疑恐惧。以为明明万象森罗,有事有物,有身有心,又何尝能空?况且佛教也谈因果,也谈修行,也谈成佛。假便一切皆空,又何从有因果,又何必修行,也何从

周叔迦:舍利弗问经略注

舍利弗问经略注周叔迦将释此经,略开四门:一、教兴所由;二、藏乘所摄;三、教所被机;四、依文随释。初教兴所由者,一、明行法宗要,如经中行法者不行法者故。二、明戒律开遮,如经中明衣法、钵法、受请法、饮酒法

周叔迦:行深般若的第一步

行深般若的第一步周叔迦佛教所说的义理,是不能用世智聪明从文字上得到真实了解的,唯有运用般若在事实上观照,才能有所体会。因此,修行般若是佛教徒必须的条件。在佛教中又有大乘和小乘的分别。小乘行人即所谓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