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二章 百法
2025-02-23 10:50

唯识研究

周叔迦

第二章 百法

研究唯识哲学之先,必须要先明了百法。「百法」就是一百个名词的解释,是唯识哲学的提纲,是唯识论对于心理学简单的说明。

这一百种法分成五种:

㈠「心法」:就是人的智识,共有八种。

㈡「心所有法」:心所附属的作用。因为人的智识只是分别,是不能成就善恶好恶的,这都是由于另有心所附属的作用,共有五十一种。 ㈢「色法」:心法同心所有法的对象。这「色」字是照梵文直译的,意思是指「物」。但是中国普通对于物只是有实质而可以触摸的。这个色字的范围却不同,一切光声香味感觉,凡是与知识成对象的都叫作「色」。因为色是眼识的对象,是一切对象的最初一位,所以梵文用这领袖代表一切,中国既没有适当的名词可翻,也只好直译作「色」了。这色法共有十一种。

㈣「心不相应行」:因为心与心所和那色法互相发生了种种的关系,因这种种的关系假定为种种的行为,这行为不是由心上直接发生的,所以叫作「心不相应行法」,共有二十四种。

㈤「无为法」:就是无有作用清净寂灭的法,这便是心、心所以及色法、心不相应行法的本性,共有六种。以上共是百法。

㈠「心法」共有八种:

①「眼识」能见色。

②「耳识」能闻声。

③「鼻识」能嗅香。

④「舌识」能尝味。

⑤「身识」能感觉触摸。这五种识是最显明的,人人都了解,总叫做前五识。

⑥「意识」能思想事理。

以上的六识在佛教大小乘中是共同的。不但是佛教,其他的印度哲学以及其他的哲学也都是如此解;然而不及唯识哲学的精奥。小乘教是不研究宇宙的实在,不管一切人的行为的;只就自己心意识上用工夫,但求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以至意不思法,逐渐的六识不起,便达「灰身灭智」的「涅槃」境界。所以在小乘的经论之中只说有六识。大乘教便不如此,是要彻底研究宇宙的本源,彻底解决一切人生的本源的;所以第一步先要研究意识的由来。眼识的生起是由于眼,耳识的生起由于耳,鼻识的生起由于鼻,舌识的生起由于舌,身识的生起由于身;由此证明;意识的生起必定是由于「意」。这意识是有种种差别的;这意一定是个单纯的唯一的直觉。他直觉个甚么?就是觉得「有我」。因为一切人的思想必定是先觉得有一个神秘不可知的我,才感觉得「我想」、「我吃」、「我穿」。所以「我见」是意识的根,叫做「意」。照梵文译音叫做「末那」。因为他既是一种直觉;所以一方面是意根,一方面却又是识的一种,便是「第七识」。佛教宗旨是说「无我」的。何以第七识可以直觉「有我」?所以第七识的直觉是错误的,因为他放弃了整个的宇宙的本源,但执着局部的活动;所以才有这错误的感觉。所以人要证得人生的本源,证得宇宙的本源,必须要打破第七识这一重关。这宇宙和人生的本源叫做「第八识」又叫「阿赖耶识」:这便是唯识哲学所推敲研究的。但是人在「第七识」未破除以前,对于「第八识」只是在文字上了解而没有法子可以实在证知的。以上便是总有的八种心法。

㈡「心所有法」又分六类:

⑴「遍行」:是一切心法,无论何时全都有的,有五种法。

①「作意」:领导心意识去攀缘外境。大学中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何以心有不在呢?这便是由于「作意」的功能。 ②「触」:令心与前境接触。

③「受」:令心领受前境。

④「想」:令心领取前境的像貌方圆种种的形相。

⑤「思」:令心去造作种种事业。

⑵「别境」:是专对某种环境而生起的,有五种法。

①「欲」:对于某一种环境起一种希望愿求叫做「欲」。

②「胜解」:于所接触的环境生一种决定的了解,知道他必定是如此如此的,叫做「胜解」一。

③「一念」:对于过去的事理记忆不忘叫做「念」。

④「定」:令心对于环境一心专注叫做「一定」。

⑤「慧」:对于善恶是非分别简择叫做一「慧」。

⑶「善」:善的心所有法共十一种。

①「信」:对于善事能了知是善,诚实地相信叫做「信」。

②「精进」:对于善事勤苦的修行叫作「精进」。

③「惭」:惭愧二字在普通是连带的;但是在唯识上,做了坏事自己心中羞恶叫做「惭」。

④「愧」:做了坏事无颜见人叫做「愧」。

⑤「无贪」:便是对于一切功名财利不贪求。

⑥「无瞋」:便是对于一切慈愍待他。

⑦「无痴」:便是对于善法能真实了知毫无迷惑。

⑧「轻安」:便是身心安泰逍遥快乐。

⑨「不放逸」:便是心不希求色声香味。

⑩「舍」:便是色声香味能明了领解而不为所动。

⑾「不害」:便是不破坏戕害一切事物。

⑷「烦恼」:有六种,烦是烦扰,恼是恼乱,这六种法可以扰乱人的心,所以叫作烦恼。

①「贪」:便是贪求种种爱乐。

②「瞋」:便是对于一切人物有贼害的心。

③「无明」:便是对于真实的道理不能明了。

④「慢」:便是自以为是,比他人高贵。

⑤「疑」:便是对于真理怀疑不定。

⑥「不正见」:便是对于真理永远生一种相反的颠倒的见解。

㈤「随烦恼」:有二十种,这二十种法是随从前六种烦恼的。

①「忿」:便是对于违害我的心中生忿。

②「恨」:便是由对忿以后结为仇怨。

③「恼」:便是由于忿恨而起报复,恼害于他。

④「覆」:便是做了恶事隐瞒他人。

⑤「诳」:便是因为显自己的高明而说妄语。

⑥「谄」:便是恭维巴结富贵有势的。

⑦「侨」:便是自己有才能而在人前卖弄。

⑧「害」:便是存心陷害他人坏。

⑨「嫉」:便是嫉妒他人比自己强。

⑩「悭」:便是自己有资财不肯施人。

⑾「无惭」:便是做了坏事,自己心中不知羞恶。

⑿「无愧」:便是做了坏事,对人毫不知羞耻。

⒀「不信」:便是心中污秽,对于真理心不好乐。

⒁「懈怠」:便是只求快乐不知为善。

⒂「放逸」:便是对于恶事,不能自己防闲。

⒃「昏沈」:便是身心疲乏,不能领略环境。

⒄「掉举」:掉是振动的意思,便是令心不安静。

⒅「失念」:便是善忘。

⒆「不正知」:便是对于环境了解错误。

⒇「心乱」:便是令心奔求流荡。

〔6〕「不定」:有四种,这「不定」的意思不是指普遍不普遍说,是指善恶说的。这四种法可以成就善,也可以成就恶,所以叫作「不定」。

①「睡眠」:睡眠一事也许善,也许恶。因睡眠而心不自主,不能观察,耽误为善,便是恶法。

②「恶作」:即是追悔。这是照梵文直译的。对于已作的善事或未作的恶事而追悔,便是恶法。对于已作的恶事或未作的善事追悔,便是善法。

③「寻」:寻伺都是对于事理推求观察;不过寻是粗,伺是细。譬如猫捉鼠,寻求东西便是「寻」。

④「伺」:既看见了便在旁伺察候机会乘势捕捉它,便是「伺」。

㈢色法十一种:

①「眼」

②「耳」

③「鼻」

④「舌」

⑤「身」

眼耳鼻舌同是身体的一部分,何以要分为五种呢?因为这处所指的不是细胞所组织的肉体,却是专指神经系统的。这五处是前五识所依据的地方,所以分为五种。那细胞所组织的肉体是下边五种的色类:

⑥「色」

⑦「声」

⑧「香」

⑨「味」

⑩「触」

这五种便是前五识所感觉的对象。

⑾「法处所摄色」:摄是包含统属的意思,这一类色是无质的,用 前五根所不能领纳的,只可以用意识来领略;就是意识的一切对象。

㈣心不相应行有二十四种:

①「得」:就是成就的意思。就是总指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三种的作用发现生起,成就「善、恶、无记」的种种行为。

②「命根」:就是心法、色法的作用,在相当的时期之间继续不坏 不断,假定名叫作「命根」。

③「众同分」:众是众多,同是相同,分是类别。就是人类与人类 身体言语知识是相同的,畜类与畜类相同,以至其他各类各各相同。

④「异生性」:异生就是宇宙间一切众生,因为众生见解各异,种 类各异,所以叫异生,异生性就是指一切众生不能 明解真理。

⑤「无想定」:这是非佛教的禅定之一种,修这种定,前六识不起,但是第七识仍在。

⑥「灭尽定」:这是佛教最高的禅定,修成这种定的前七识都不起。

⑦「无想报」:这是由修无想定的力量所成就的一种果报,这个解释在后边唯识的宇宙观中再详说。

⑧「名身」

⑨「句身」

⑩「文身」:这三种就是语言文字:名身就是一切名词;句身是联合若干的名身表明一种完全的事理;文身就是用以集合成字的,在其它各国的文身就是字母,在中国的文身就是点昼。

⑾「生」

⑿「住」

⒀「老」

⒁「无常」:无常就是死。这四种在人叫做生住老死;在物叫做生住异灭。生是从无而有。住是继续的有。「异」或 「老」就是这「有」继续的改变。无常或是灭、或是死,就是从有而还无。

⒂「流转」:就是因果相续不断。譬如种子生芽,芽生根、叶、花、果,果又结种,种又生芽。宇宙间的一切因果是循环不断的。

⒃「定异」:就是不同的因决定生不同的果,譬如桃种决定不生杏树,梨种决定不生苹果树。

⒄「相应」:就是桃树所结的果子还如当初桃种相似。桃种所生的树还如当初结桃的树相似。

⒅「势速」:就是说因果变迁是极快的时时刻刻不同。

⒆「次第」:就是因果的演进有一定次序,决不会错乱。

⒇「时」:便是年月日时。

(21)「方」:便是东西南北。

(22)「数」:便是十百千万。

(23)「和合性」

(24)「不和合性」:便是一事一理不能单独发生或存在的,一定要藉众法互相维持为力量。它生起的原故,是由于众缘集会的原故,这叫作「和合性」。他坏灭是由于众缘分散的原故,这叫做「不和合性」。就是众缘有时相吸,有时相推。

㈤无为法有六种:这无为法直接无从表示,只可借事理间接的显明。

①「虚空无为」:这无为的真理如同虚空。一切万众都在虚空中生 生不已而虚空永无改变。一切万象都在真理中流转而真理常住不改。

②「择灭无为」:择是拣择,灭是寂灭,择灭就是由智慧拣择的力 量,断除一切烦恼,所得的寂灭,这名叫「涅槃」。这真理是由于证得涅槃的果而表现的,所以叫做择灭无为。

③「非择灭无为」:就是不由智慧拣择的力量而自然寂灭所表现的真理,就是一切万象由于众缘分离还归于空时所显的真理。

④「不动无为」:这是色界第四禅不为一切苦乐所摇动的身心所显 的真理。

⑤「想受灭无为」:是无色界中一切想受都不生起时所显的真理。这色界第四禅同无色界要在后边,唯识的宇宙观中再详说。

⑥「真如无为」:真是不假,如是不变。这一切法的本性都是真实 常住的,这就是无为。以上总计一百种法。

End

唯识古学今学

◎ 杨维中中国的唯识学,由于传承印度不同的思想系统而差别彰明。至唐初玄奘从印度归来奉护法系唯识学说为正宗,并以之为标准重译或改译了诸多早已传入中土的唯识经典,遂有了新译与旧译或称古学与今学之分。所谓中

唯识学在明末的再兴

◎ 戈 宜玄奘弟子窥基著《成唯识论述记》,完成了中国唯识宗的思想体系。其后有再传弟子慧沼著《了义灯》、智周著《演秘》,与窥基的《掌中枢要》合称为中国唯识宗学说的唯识三疏,成为后人研究唯识之学的文本依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 异熟果:由过去世造业,感现在世果,由现在世造业,感未来世果。《瑜伽师地论》云:诸不善业,于诸恶趣,受异熟果:善有漏法,于诸善趣,受异熟果。异熟有三义:①异时而熟:业在过去,

《唯识三十颂》

《唯识三十颂》◎ 成 观《唯识三十论颂》一卷亦称《高建法幢论》,是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世亲著,唐玄奘译。此外尚有梵、藏本传世。 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

元音老人: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

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佛在五时说法中,无不是根据众生的根性和机缘应病与药的,所以应缘说法,而无定法。为了使众生不误解佛法,不执着在经文的字句名相上,佛说: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

唯识学入门读法

◎范古农读法之一凡读佛书须备辞典,其有名词骤不能解者可一翻阅。如《大乘五蕴论》之大乘、薄伽梵,本论无解,可查辞典,如《佛学辞典》,或《法相辞典》。读《五蕴论》时,以《广五蕴论》为对照,此有不解,彼或有

陈柏达:宿命论的错误在那里?第二章

宿命论的错误在那里?第二章一、真有命运这一回事!诸君可曾仔细的想一想:在这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出生在富贵的家庭,而有的人却出生贫贱?有的婴儿生下来就很可爱,而有些婴儿却长得很丑呢?为什么有的人一出生就

于凌波:正辩唯识

正辩唯识于凌波第一章 正辩唯识论文一: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是诸识所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讲解:前面已把三能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二讲 唯识大意

第二讲 唯识大意一 唯识学统八识规矩颂 ,是诠释八识的颂文。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要学习 八识规矩颂 ,必先对唯识学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释八识的意义何在。于此先把唯识学的大意作一概述

于凌波:《唯识三十颂》讲记

第一讲 唯识宗学统概述唯识三十颂 ,是唯识宗的基本论典,唯识宗即依此论典而建立。所以要讲三十颂,必须要由唯识宗的建立与传承说起。中国的唯识宗,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学派。而说到瑜伽行学派,又不能不追

于凌波:《唯识二十颂》讲记

一、绪论----介绍唯识宗和唯识二十颂唯识二十颂,是大乘唯识宗所依的一部论典。要讲此二十颂,先要介绍这本书的作者、译者、译本,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和内容纲要。同时,还要略述一下此宗的学统。在我国,唯识

韩清净:十义量 唯识义第七

唯识义第七已辩因缘业果,今次当说唯有识义。因缘业果皆识相故,不了唯识,因缘等义不究竟故。云何唯识?识谓了别,了别别境名为识故。识有八种:一者眼识,谓依眼根了色境故;二者耳识,谓依耳根了声境故;三者鼻识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三、唯识教之训释

三、唯识教之训释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原本说心,然是从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一、唯识教之希有

第一编绪论一、唯识教之希有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二、唯识教之依据

二、唯识教之依据唯识的道理源本是佛说的,佛初成道说《华严经》的时候,就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义如后解) ,其余各经中散见的亦多,世亲菩萨即依据此等经造《唯识三十颂》,后护法等菩萨又广征博引的解释此颂,令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二编 本论

第二编本论唯识教的范围很宽,前所说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皆不离识,皆在识的范围以内,今为简括说明的缘故,只将八种识的分别说为本论的范围,其余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不更多说了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四、唯识教之传宗

四、唯识教之传宗吾人从无始时来,依自己的寻思而起虚妄的分别,执为实有外在的境,由此不能证得真实的道理,所以如来于《华严》等经中说一切法皆唯有识,为令吾人观得自己的心,为一切法万有的起源,不迷执有在外的

金易明: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对唯识学倾注了很大精力。但他与南欧北韩诸学派在学术关注点上明显不同。唯识学不仅是太虚大师一生关注和研学的重点教理,为此,他阐述了颇具特色的新唯识学,力主唯识学应成为真实应化的佛学,

刘常净: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教理和观行 第二章 教理

第二章 教理第一节 四论大意本宗的根据,以《华严》、《大品》、《法华》、《涅槃》四经为主。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大智度论》为宗。这在陈隋时代,兴皇法朗及其门下,是经常标榜的。三论宗以为

方广锠:读《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

读《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方广锠中华书局最近出版了《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全七册,叔迦先生一生撰写的主要佛教论着基本上均已收入。书前有方立天、程恭让序言各一篇。程恭让序认为,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当代中

杨维中:中国唯识宗通史 作者的话

作者的话宋代以来,天台、华严、禅宗等都有数部自己宗派的传承史传世,而唯识宗却始终未曾有叙述自己祖师和宗派发展史的著作问世。近代以来,以新方法、新视角研究佛教蔚然成风、方兴未艾,日、韩学者写出了数种以唯

郭耀华:第二章 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

第二章 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一、龙钦饶降巴尊者著作与引用的典籍对大圆满法无自性、自性的见解(请参考附录一)(一)无自性现有轮回涅槃之诸法,虽现而无自性,如阳焰。中品般若经云:“善现

杨维中: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作为宋代佛教的巨擘,永明延寿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佛学思想方面,他一向以融合诸宗的特色炳彪于世,特别是延寿曾经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人,辑录印度

杨维中:唯识观的意义

在印度佛教中,接续中观学而出现的中期大乘佛教教派,其名称是瑜伽行派。瑜伽意译应该是相应,是一种类似于禅定的修行方法。而佛教的瑜伽行者则是以唯识观法为核心而转识成智成就佛果的佛教修行者。瑜伽行派遵奉的经

唯识宗是什么意思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