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研究
周叔迦
第十三章 名言的熏习
一切宇宙人生都是由「十二因缘的定律」而产生,又是由「种子现的循环定律」而生,这两种定律的关系是如何呢?
为解决这个问题,先要知道这「现行熏习成种」是如何熏法?这熏习共有三种:
㈠「有分熏习」:
便是人类行为的熏习。它所熏成的习气是新生的。由这类新生的种子产生我们无量生死以及一切果报。这「言说熏习」便是由人类的感受上的熏习。这类熏习都是本有的习气。因为假使本识上根本没有这一类习气,便不会有这样的感受或思想发生了。由这种熏习生起「根身」、「器界」以及「心王」、「心所」、「时分」、「数分」、「方分」、「语言文字」一切知识。这「我见熏习」有两种:
⑴「人我见」:是粗显的,而且一定要依附法我见同起。是执着有一个能主宰的我;
⑵「法我见」:是细密的,可以独起,是执着有一个固定体性的法。
这两种见各有二种:
①新熏:这新熏习我见叫「分别我执」,唯在第六识中;便是由推
求义理以及一切学派的传说而执着有我。
②本有:这本有的我见叫「俱生我执」,在第七识和第六识中。第
七识的我执是无间断的,第六识的我执是有间断的。
㈡「我见熏习」:
便是无明缘行。它除了自己种子现行的循环,还引起「有分熏习」。有分的熏习便是行缘识,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他除了自己的种子现行的循环,还引起言说熏习。
㈢言说熏习:
便是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他除了自己的种子现行的循环,还引起「有分」的熏习。
这种人生宇宙循环的原则,便是依他起的自性,一般人并不了解,却有无量的分别执着,便是「遍计所执性」。这「遍计所执」是如何产生的呢?这遍计所执原是从语言文字生起的。一切人所领略的环境并不是环境的实况,不过是环境的虚名。因为只领略这环境的虚名,所以感知的不是环境的实体而是环境的相貌。由这相貌生起见解,由执着这见解而推求,用见闻觉知四种情况而生起言语,于是由无意义的虚名中增出定义,所以永远不能得到真实的了解。因此,「推求」不离五种:
①「由名分别义」;如听见人说牛,不知是何物,便推求牛是甚么样的东西?
②「由义分别名」;便是看见牛,不认识他,便推求他叫个甚么名称?
③「由名分别名」;便是世间历史语言的学问。
④「由义分别义」;便是世间一切科学。
⑤「由名义分别名义」;便是世间一切学术的诤论。由这五种分别所得的结果祗是虚名,决不会得到真实的了解。所以佛教中说「唯证自知」了。
这「遍计所执」虽然是无用,却也不离「依他起」。唯识哲学的目的,便是对一切依他起的环境不生「遍计所执」而真实证知一切「圆成实性」。这圆成实性就是「真如」。他是极清净的。何以清净呢?
①本来自性是清净。
②一切垢秽不能染污它,所以是清净。
③只有顺着清净的道理,才能证得这个真如。
④顺着清净道修行的人,环境是清净的,所以真如一定是清净无碍。
End
治家以和平两字为主。这是清代学者钱泳在《履园丛话治家》中的一句话。海涅有一句名言:我宁愿用一小杯真善美来组织一个美满的家庭,不愿用几大船家具组织一个索然无味的家庭。和谐是家庭的最终归宿,也是家庭成员努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三章 千功输一骂升第一义天之两翼,等学而明见佛性,庄严而可度众生,为法国土之王。因兹二力,出生死海之底。第一义天是中国佛学特有的名称。中国上古文化史中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三章 意密造山河若一切众生,但得人法俱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复更有何异法而敷演乎。如《瑜伽论》,是无著菩萨请弥勒所说。这是永明寿禅师替大家提出的问题,
◎ 杨维中中国的唯识学,由于传承印度不同的思想系统而差别彰明。至唐初玄奘从印度归来奉护法系唯识学说为正宗,并以之为标准重译或改译了诸多早已传入中土的唯识经典,遂有了新译与旧译或称古学与今学之分。所谓中
◎ 戈 宜玄奘弟子窥基著《成唯识论述记》,完成了中国唯识宗的思想体系。其后有再传弟子慧沼著《了义灯》、智周著《演秘》,与窥基的《掌中枢要》合称为中国唯识宗学说的唯识三疏,成为后人研究唯识之学的文本依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 异熟果:由过去世造业,感现在世果,由现在世造业,感未来世果。《瑜伽师地论》云:诸不善业,于诸恶趣,受异熟果:善有漏法,于诸善趣,受异熟果。异熟有三义:①异时而熟:业在过去,
《唯识三十颂》◎ 成 观《唯识三十论颂》一卷亦称《高建法幢论》,是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世亲著,唐玄奘译。此外尚有梵、藏本传世。 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
◎范古农读法之一凡读佛书须备辞典,其有名词骤不能解者可一翻阅。如《大乘五蕴论》之大乘、薄伽梵,本论无解,可查辞典,如《佛学辞典》,或《法相辞典》。读《五蕴论》时,以《广五蕴论》为对照,此有不解,彼或有
1. 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资治通鉴唐纪》释义:木心不直,它的纹理就会歪歪斜斜,用这种木材制造的弓,虽然强劲,可是发射出去的箭矢也不会直飞目标。2. 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
正辩唯识于凌波第一章 正辩唯识论文一: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是诸识所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讲解:前面已把三能
第二讲 唯识大意一 唯识学统八识规矩颂 ,是诠释八识的颂文。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要学习 八识规矩颂 ,必先对唯识学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释八识的意义何在。于此先把唯识学的大意作一概述
第一讲 唯识宗学统概述唯识三十颂 ,是唯识宗的基本论典,唯识宗即依此论典而建立。所以要讲三十颂,必须要由唯识宗的建立与传承说起。中国的唯识宗,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学派。而说到瑜伽行学派,又不能不追
一、绪论----介绍唯识宗和唯识二十颂唯识二十颂,是大乘唯识宗所依的一部论典。要讲此二十颂,先要介绍这本书的作者、译者、译本,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和内容纲要。同时,还要略述一下此宗的学统。在我国,唯识
唯识义第七已辩因缘业果,今次当说唯有识义。因缘业果皆识相故,不了唯识,因缘等义不究竟故。云何唯识?识谓了别,了别别境名为识故。识有八种:一者眼识,谓依眼根了色境故;二者耳识,谓依耳根了声境故;三者鼻识
三、唯识教之训释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原本说心,然是从
第一编绪论一、唯识教之希有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
二、唯识教之依据唯识的道理源本是佛说的,佛初成道说《华严经》的时候,就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义如后解) ,其余各经中散见的亦多,世亲菩萨即依据此等经造《唯识三十颂》,后护法等菩萨又广征博引的解释此颂,令
第二编本论唯识教的范围很宽,前所说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皆不离识,皆在识的范围以内,今为简括说明的缘故,只将八种识的分别说为本论的范围,其余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不更多说了
四、唯识教之传宗吾人从无始时来,依自己的寻思而起虚妄的分别,执为实有外在的境,由此不能证得真实的道理,所以如来于《华严》等经中说一切法皆唯有识,为令吾人观得自己的心,为一切法万有的起源,不迷执有在外的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对唯识学倾注了很大精力。但他与南欧北韩诸学派在学术关注点上明显不同。唯识学不仅是太虚大师一生关注和研学的重点教理,为此,他阐述了颇具特色的新唯识学,力主唯识学应成为真实应化的佛学,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三十三章 伸脚就在缩脚里如有学人问:忠国师云:不作意时得寂然不。答。若见寂然即是作意。所以意根难出动静皆落法尘。南阳忠国师(695775),历唐玄宗、肃宗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三章 身是泡沫心同海何者?若一切法是不空者,即无有生,以无自性空故,方能随缘成诸幻有;若一切法是空者,亦无有生,以无自体故,无有生相,既无有生,亦无有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三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三章 面目悔向镜底讨若能就旨圆融自无取舍,则尘尘合道,信行同法行之机,念念归宗,教门等观门之旨,如是则无一心可照,谁执观门,无一法可闻,孰论教道,方入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十八章 止观丰佛宴上一回讲了天台宗修止观的六十四种法门,对于这个法门大家不要轻视了它,它代表了中国的佛法,也是中国的佛教。这是在隋唐之间的智者大师把三藏十二
读《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方广锠中华书局最近出版了《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全七册,叔迦先生一生撰写的主要佛教论着基本上均已收入。书前有方立天、程恭让序言各一篇。程恭让序认为,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当代中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八卷 第五十三章 受阴区宇十种魔心内容提要:受阴区宇十种魔心:一、引悲魔入心,二、引狂魔入心,三、引忆魔入心,四、引下劣易知足魔入心,五、引常忧愁魔入心,六、引好喜乐魔入心,七、引一
第五十三章 受阴区宇十种魔心内容提要:受阴区宇十种魔心:一、引悲魔入心,二、引狂魔入心,三、引忆魔入心,四、引下劣易知足魔入心,五、引常忧愁魔入心,六、引好喜乐魔入心,七、引一分大我慢魔入心,八、引轻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内容提要:只要不受明与暗、动与静、通与塞、恬与变、离与合、生与灭这十二种有为相的干扰,自心不随变化而动,在六根中,随意选择一根,拔除一根,脱尘垢,伏烦恼,复归本元真性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内容提要:只要不受明与暗、动与静、通与塞、恬与变、离与合、生与灭这十二种有为相的干扰,自心不随变化而动,在六根中,随意选择一根,拔除一根,脱尘垢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一卷 第三十三章 十四无畏 四不思议内容提要:观世音菩萨从耳门入手,圆照三昧,得心自在,入圣法流,得三摩提,成就菩提。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与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一十四种无畏功德原文世尊
第三十三章 十四无畏 四不思议内容提要:观世音菩萨从耳门入手,圆照三昧,得心自在,入圣法流,得三摩提,成就菩提。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与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一 十四种无畏功德原文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五卷 第四十三章 成就四妙加行 修入菩萨十地内容提要:四加行地: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菩萨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第四十三章 成就四妙加行 修入菩萨十地内容提要:四加行地: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菩萨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如来法流逆流而上,修习位
一、心意识与三能变唯识宗所言之八识均指众生之心。不过依其功能差别而有三类之别,第八名心,第七名意,余识名识。从心的变现功能而言,此八能变识可分为三种即三能变。《唯识三十颂》说: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
作者的话宋代以来,天台、华严、禅宗等都有数部自己宗派的传承史传世,而唯识宗却始终未曾有叙述自己祖师和宗派发展史的著作问世。近代以来,以新方法、新视角研究佛教蔚然成风、方兴未艾,日、韩学者写出了数种以唯
第三节 南北两道的形成隋唐以来的文献传说,地论师分为南、北两道,但关于具体原由、地点则有不同说法,遂引起今人的争论。古代基本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发生于洛阳,菩提流支在御道北译经,勒那摩提在御道南译经,二
第二节 《十地经论》的思想《十地经论》是印度大乘佛教学者世亲所著的对于《十地经》的解释性著作,本论作者世亲本来是小乘学者,后在阿瑜陀国听人读诵《十地经》而信仰大乘,成为瑜伽行派的祖师。《十地经》早期可
第五节 地论师南道的传承现存史籍中,勒那摩提的大弟子无疑是慧光,其它的如僧达,虽曾经跟随摩提学法三年,但最后仍然跟从了慧光。关于慧光的弟子,一直有“十哲”的说法。唐裴漼撰《嵩岳少林寺碑》(开元十六年七
第七节 地论学派的思想在历史上,地论师的注疏、著述极多,也极为庞杂,而且地论师从慧光开始就致力于综合创新,如以“大乘义章”为标题的著述,实际上构成一个传统性的著述习惯。这一点,在南道尤其明显。如慧光著
第四节 地论师北道的传承与转向从现有资料看,地论北道的积弱不振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令人困惑的是,被道宣记载为菩提流支唯一及门弟子的道宠,一直在邺都弘法。而且,如前文所考证,道宠于天保末年(560年)仍
第四章 唯识宗的“宗经”、“宗论”及其主要内容玄奘在天竺所学是以瑜伽行派为主干,尽管回国之后的翻译内容广博,但核心内容仍然是瑜伽行派经典。以玄奘翻译为标志,瑜伽行派的绝大部分典籍已经引入中土。以这些经
第三节 《瑜伽师地论》无论在印度瑜伽行派那里,还是在中土法相唯识宗那里,《瑜伽师地论》都是最重要的立宗宝典。此部论典,部头巨大,义理复杂,熟读不易,因而在唐代唯识宗诸师中,仔细研习者不多,从影响上不及
第五章 唯识宗的创立玄奘西行求法归来,通过翻译经典和传授学徒等方面的工作,将当时印度唯识学的最新成果介绍到中土,最终创立了以佛教义学见长的法相唯识宗。玄奘在翻译佛典的过程中,为中国佛教培养了一代精通唯
第四节 唯识宗师的弥勒信仰及净土思想对于唯识宗来说,弥勒信仰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传说中瑜伽行派的经典是无著菩萨从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说而来。唐代时期,玄奘、窥基积极弘扬兜率上生信仰,因此弥勒信仰成为法相唯
第四节 《成唯识论》从上述叙述分析可见,瑜伽行派的宗经《华严经》、《解深密经》在事关瑜伽行派基本教义的若干论述也存在细节方面的差异,而三大论师的唯识论典也存在不少不一致的地方。正缘于此,玄奘在印度求取
第二节 《解深密经》《解深密经》是印度瑜伽行派最重要的佛经,也是中国唯识宗最重视的佛经。瑜伽行派最核心的论典《瑜伽師地论》全文引述了此经。一、《解深密经》的汉译本及其结构《解深密经》共有四种汉语译本:
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作为宋代佛教的巨擘,永明延寿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佛学思想方面,他一向以融合诸宗的特色炳彪于世,特别是延寿曾经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人,辑录印度
在印度佛教中,接续中观学而出现的中期大乘佛教教派,其名称是瑜伽行派。瑜伽意译应该是相应,是一种类似于禅定的修行方法。而佛教的瑜伽行者则是以唯识观法为核心而转识成智成就佛果的佛教修行者。瑜伽行派遵奉的经
一、种姓与种子唯识宗竭力主张五种种姓之别是与立第八识即藏识为本体密切相关,而阿赖耶识之所以称为藏识是因为其蕴藏了万法之种子,以种子诠释种姓,是唯识宗的独特立场,也是分析唯识宗如何分疏心性与佛性之关联的
一 心体与名言熏习心体所蕴藏的有漏种子乃是世界生成的根本依据,用唯识学术语讲即所知依;用现代语言讲,此心体即为本体,诸法即世界万物为现象。而此有漏种子乃是由熏习产生的。经熏习产生的种子储藏在第八阿赖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