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自豪的出家僧人
2024-10-30 07:17

◎圣 荣

紧张而繁忙的学期又结束了,在过去的学期中,相比之前是有进步。一系列的经历,让我更喜欢佛法,感谢佛法给我带来的喜悦,和在我最低落的时候所带来的正能量。我们学佛是为了什么?作为一个佛弟子,我们更应该学会以助人为己任,多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思想的建设才是我们佛弟子的首要任务。如今的佛教是要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宗教,而作为学僧的我们,更是应该担当起这个责任,这是我们的职责。

总结一下自己在上学期的心得吧,其实刚开始也和同学们一样,每天除了上课、做笔记,就是日常出家人的早殿、过堂、晚殿,每天过的都是这样重复的日子。没想到过一年半后,我们就要毕业于上海佛学院。到那时候,当我们暮然回头看看自己这几年在佛学院走的路,是悲还是喜?是收获满满还是依旧头脑空空?或许生活中有许多你想不到的事情会突然发生,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无常吧,每当陷入悲伤、无奈、纠结,烦躁时,我总喜欢静下心来,去念几声佛号,想一想那些简单明了的佛法知识,殊不知原来生活中每件事都离不开佛法,众生内迷于我,外迷于境,于我不知空,不知无常,因起惑造业,扭转生死,招来生老病死等种种身心之苦。我们的日常不就是应证了佛法吗?不禁感叹伟大的佛陀在三千多年之前,就已经把我们的生活如此总结了。

学习是我们学僧的本份,以前的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是老师要我学我才学习。而如今每当我与居士简单的聊起一些问题时,深感自己所学知识的不足,从而更加激发了我对佛法的渴望。我爱佛教,我很自豪我是一位出家的僧人。每当朋友问我,我说在上海佛学院读书,朋友们很惊诧,问我为什么出家,我总是笑着说,没什么好奇怪的。

学习的道路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希望在新的学期会有新的变化,并为自己的梦想付以实际的行动。

摘自《上海佛教》2016年第5期

End

僧人一行的贡献

僧 一 行 的 贡 献◎ 薛克翘 一行,俗名张遂,是唐代著名科学家,但同时又是一名高僧。据《宋高僧传》卷五《一行传》,他早年拜普寂禅师为师,出家为僧。后曾拜印僧不空金刚学密法,又与印僧善无畏译密宗经典

僧人姓“释”的由来

杨民仆苻坚进攻襄阳,既为公也为私。从公事而言,是想和朱序掰掰手腕,试探实力;从私事而言,苻坚想得到一个半人,都是天王巨星级的偶像人物。先来说一个人,他叫道安。他一天能背上万字。道安法师出生在312年(

自豪的出家僧人

◎圣 荣紧张而繁忙的学期又结束了,在过去的学期中,相比之前是有进步。一系列的经历,让我更喜欢佛法,感谢佛法给我带来的喜悦,和在我最低落的时候所带来的正能量。我们学佛是为了什么?作为一个佛弟子,我

僧人的威仪与形象也是度众方式

济群法师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僧人也应该有僧格。作为三宝之一的僧宝,每个僧人都代表了佛教在世间的形象。社会上的人怎样了解佛教呢?是不是先到藏经楼去研究佛经呢?不是的,大多数人是通过直接与出家人接触来了解

长见识了!原来这些名茶都是僧人发明的

编者按:你喝过铁观音吗?喝的时候是否想过茶为何要以观音命名?佛教与饮茶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与渊源?其实,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

智慧法语:靠这4种途径得来的食物 佛说僧人不能吃

比丘清净自活【经典原文】无学成具我赞赏,胜等善友应亲近,不得受用有罪食,应如犀牛任独行。--《经集》【白话解】证得无学位,修学圆满的阿罗汉的圣者,成就梵行,我赞叹他们所具足的无量功德。对于这样殊胜的善

刘先和:都市一僧人

都市一僧人刘先和在人群熙攘的都市大街上走着一位僧人,他那一身淡蓝色的长衫,在那袒胸露背、敞腰亮脐的都市人群中,在那五光十色、如花似锦的都市人装束群中显得那么醒目、那么清淡平素、那么爽心悦目、那么自然纯

一髻佛母--一位西藏僧人和一只小老鼠的故事

这里给大家讲述一位西藏僧人和一个小老鼠的故事,梗概如下:很久以前,在喜马拉雅山的雪山脚下,有一位西藏僧人在那里过着平静地修行生活。有一天,当这位僧人出门的时候,忽然发现门口躺着一只冻僵的小老鼠,于是就

三尊佛--一心念佛的神奇僧人

无名僧,居住在湖广黄州,专门持念阿弥陀佛,昼夜从不停止。无论见到什么,都念阿弥陀佛。明思宗崇祯十六年(西元一六四三年),黄州总兵黄鼎,守护黄州城,无名僧大声念佛扰乱黄鼎带兵,因此命令人把他捉起来。正好

僧人的十八物指哪些

十八物则指古代大乘比丘随身携带的十八种物,《梵网经》说:“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是哪十八物呢?具体如下——一、杨枝:又叫齿木,是用来清除口内臭气的木片。二、澡豆:指

佛教僧人的禅七生活?

禅七作为集中、统一的修行方法,一直受到禅宗寺院的重视。现代许多禅宗寺院,仍然遵行冬天打禅七的传统。僧人与禅修对于一个修行的僧人而言,行、住、坐、卧皆可修禅,但在四者之中,以坐姿最为适宜,故多云“坐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