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维中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在部派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佛教内部又兴起了新的流派--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将许多部派的义理贬称为小乘。尽管大小乘佛教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大乘佛教对于部
大乘禅与小乘禅◎ 李 勇龙树的中观学论著包括深观论(《中论》、《十二门论》)和广行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菩提资粮论》)两类。深观以探究诸法的实相为中心,为迷悟的关键所在,所以名之为深观
大乘佛教和小乘传教的区别以及在中国流行的情况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
核心提示:对大乘小乘问题,佛陀怎么看?请看佛在《法华经》中怎么说:【经典原文】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法华经》【经文解释】此段偈颂是佛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七卷 第四十九章 色界四禅十八天内容提要:十八天名字: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福生天、福爱
(五)大乘与小乘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在部派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佛教内部又兴起了新的流派——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又将许多部派的义理贬称为“小乘”。尽管大小乘佛教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大
(三)小乘禅学与大乘般若学佛教在西汉末开始传入中国,到东汉时期其信徒逐渐扩大起来。佛教信仰的传入是与译经同步的,因为佛教思想系统传播的首要条件就是佛经的翻译。如前所述,前一个半世纪只翻译了《浮屠经》﹑
佛法中小乘修行者能够获得的四种果位。分别为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须陀洹建立苦空无常无我之正知见;斯托含依正见断恶法修善法初得法益轻贪嗔痴三毒;阿那含继续精进得贪嗔痴不复起;阿罗汉断除
小乘四果罗汉分别都有哪些呢?第一个就是“须陀洹果”,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罗汉也就是“阿罗汉”。这些名称都是梵文译音。首先我们看小乘里面第一个证“须陀洹果”。这名词是梵语,用我们中文意思
根据小乘佛教的教义,修行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和阿罗汉果,这四果是小乘佛教声闻修道的阶位。小乘四果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果位,因有四大果位而得名,分别是:一、须陀道,即是初果,凡夫初
流梵文Srataapanna(须陀洹)的旧译。小乘四果的第一果。谓初入圣人之流。《金刚经·一相无相分》:“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同时指紧跟时流,或列入流品。也指加
须陀洹果:又称入流果、预流果,四果中之初果。若能永断身见、戒取、疑三结,则得须陀洹果,不堕恶道。结:喻心念之缠缚。为缠缚之心驱使,无明中生种种行称作结使。身见结:分为两种,俱生身见、分别生身见。视己身
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须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一个果位。小乘佛教认为,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也就是四个果位。换句话说,就是断一分烦恼,证
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须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一个果位。小乘佛教认为,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也就是四个果位。换句话说,就是断一分烦恼,证
慈诚罗珠堪布:接下来我们就讲佛教里面的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修行、修法。什么叫做大乘佛教,什么叫做小乘佛教,大和小的区别是什么呢?小乘佛教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的问题而学习修行,所以叫做小乘佛教。只是
须陀洹果:又称入流果、预流果,四果中之初果。若能永断身见、戒取、疑三结,则得须陀洹果,不堕恶道。结:喻心念之缠缚。为缠缚之心驱使,无明中生种种行称作结使。身见结:分为两种,俱生身见、分别生身见。视己身
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须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一个果位。小乘佛教认为,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也就是四个果位。换句话说,就是断一分烦恼,证
小乘四果罗汉分别都有哪些呢?第一个就是“须陀洹果”,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罗汉也就是“阿罗汉”。这些名称都是梵文译音。首先我们看小乘里面第一个证“须陀洹果”。这名词是梵语,用我们中文意思
据说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有许多信徒。佛陀因人设教,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传教方法,而弟子们又各有不同的理解和发挥。他灭度后,佛教逐渐分成不同的宗派,主要有“大乘”和“小乘”两大派。“大乘”是梵文“摩诃衍那
大小乘之区别主要在于“小乘”把释迦牟尼视为教主和传教士,是唯一的佛,大乘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追求“自我解脱”,“大乘”宣传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以建立净土佛国为目标;在修习方面,小乘以“四谛
菩萨佛雕像,放在家里也是增加我们信仰信心的一种方便法门。不过若放在家里,切记为了保持恭敬心和对佛菩萨的敬仰,有三个地方是不可以的,一是卧室(有男女情爱)、厨房(有油烟污浊)、厕所(臭气污秽),所以最好
其实,相对而言,小乘佛教的修行更接近于原始佛教(佛陀在世时的佛教)的经义。跟大乘佛教相比,它更加重视禅修(禅修不只是禅宗才有),不像禅宗那样,顿悟也可以成佛。因此,如果真的要探究小乘佛教的修行方法,其
其实就是讲苦、空、无常、无我这几个概念。为什么小乘法要讲这些呢?也就是说,讲这些有何用处呢?其实告诉你这些,是想说这个世间是苦的。正是因为苦,所以,才要“解脱”,而所谓的“解脱”就是出离苦海,不再堕于
公元前2世纪,印度大乘佛教建立,为争夺佛教正统,大乘佛教将以前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意谓“小道”或“小业”。在大乘看来,小乘佛教是“在小道行进的车辆”,是佛陀为小根器之人所说的教法。小乘
首先我们修行之人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任何佛法都不能够轻视,那都是极其不善的行为,质疑佛法,就等于质疑佛陀,所以会有很严重的果报降临。咱们说回这小乘佛法,其实小乘佛法虽然名字带有小字,但其本身却不小。因为
如今修行佛教的人在不断的增加,经常修持是可以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好处。佛教是有大小乘教之分的,小乘佛教里面是有很多的经典,现在有很多的都去学习。那我们应该怎么修呢?佛教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以世間法為權假,
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十大差别1、小乘佛教只信仰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教则是多佛菩萨的信仰,除释迦牟尼佛外,还有阿弥陀佛佛、弥勒佛、药师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四大菩萨及四大天王等。2、小乘佛教没有法门,只
佛教的四禅八定是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定的合称,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四禅八定是禅定的基础,佛陀在成佛和涅槃时,也曾修行四禅八定功夫作为助缘。色界
四禅八定是指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抄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故合色界之四禅定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为八定。 四禅
四禅,又作四静虑、色界定。色界天之四禅与无色界天之四无色定,清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与八并举者,盖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
小乘阶段是“欲界定”。欲界定分四个步骤训练:第一步叫粗定或粗住;第二步叫细住;第三步叫欲界定;第四步叫未到地定。中乘阶段是“根本禅”。“根本禅”分四步功夫,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其中又包括八触十
先断淫。"证初果也必需断淫,然后二三四果步步修上去。所谓修四禅八定之后跳岀三界。初禅的定,已经要完全断淫才可证到那里,更莫说是二三四禅了。不断淫想独修证果,完全是妄想。不断淫想解脱生复死跳出三界,只
「禅定」两个字,惠能大师讲得很清楚,他的讲法完全根据《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是禅,「不取于相」用现在的话来说,绝不被外面境界干扰,这是禅;内裡面绝不会起心动念,这叫定
依次介绍四禅八定及九次第定的具体内容一.四禅(四静虑).——《佛光大辞典》(一).四禅:又作四禅定.四静虑。指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亦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
四禅八定,是佛学认为来世可以生到须焰摩天以上诸天的必修功夫。修者要从通用的坐禅功夫开始。所谓通用的坐禅功夫,就是不守任何一窍,一心专注于呼吸。第一步是调整姿势。刚开始修禅定的人,可以安坐在凳子上,不
第四禅又叫舍念清净地。觉知如眼光纯澈,在自我意识的身心相续中,如日出虚空。光明驱散黑暗,眼光不染灰尘,觉照心如云中之光,不挂意识分别。 意识念头依旧生灭相续,心灵觉照念头,而不挂碍念头。欲望感受依旧
南师对修证四禅八定给出了明确的说明。什么是四禅八定呢?在《华严经》、《楞严经》中都提到一个共法—四禅八定包括四禅境界以及四个定境,合称四禅八定。初禅,心一境性,到达离生喜乐地。心一境地,依据很多大小
【论文】三.二七三余部经中,亦密意说阿赖耶识有别自性。【疏翼】第一引教别答中,第二引共许小乘教。【述记?卷二十一】下、引共教。初、总,后、别。此即总也。即引声闻乘经,以密意说此识,如《摄论》第二[1]
【论文】一?四○○复如何知,二无心定、无想异熟,异色、心等,有实自性?【疏翼】第二破不相应中,第二别破异计。其初破本萨婆多等十四不相应者有六中,第四破二无心定及无想异熟。于中亦有四文︰一、问外人说有之
【论文】一?三四○不相应行,亦非实有。【疏翼】第二广破小乘中,第二破小乘所执不相应行。【述记?卷八】自下第二、破不相应。于中有二︰初、总破诸部,后、别破异计。初中复三︰一、总非,二、却诘,三、量斥。此
【论文】一?三八六复如何知,异色、心等,有实命根。【疏翼】第二破不相应行中,第二别破异计,于中有三。此第一、破本萨婆多等说十四不相应者中,第三破命根也。于中亦分四︰一、问外人说有之由,二、外人引有之教
【论文】一?三七六复如何知,异色、心等,有实同分?为证不成。【疏翼】初破本萨婆多等说十四不相应行中,第二破众同分。于中亦分四︰一、问外人说有之由,二、外人引有之教理,三、以理教难,四、申正义。此即初文
【论文】二?一○○外道余乘所执诸法,异心、心所,非实有性。是所取故,如心、心所。【疏翼】第二破执法有二,初破计五文科中,第四合破小乘外道所能取无。文分为四︰一、所取非有,二、非能取缘彼,三、心、心所如
问: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同时依次并习乎。抑先习初禅,得初禅后再习二禅乎。范古农答:初禅境界,为离生喜乐地。(离欲界也)二禅境界。为定生喜乐地。三禅境界,为离喜妙乐地。四禅境界,为舍念清净地。皆是舍前趣后
佛教真面目冯达庵大阿阇黎 著第三节 小乘发展期释尊在世,三乘一乘虽无所不谈,总以小乘摄机至众。当时学风一若小乘为无上正法;习大乘者甚属希有。五种法藏,亦以小乘部之经律论三藏最为需要。实践此中教法,全仗
佛法要论达庵居士冯宝瑛编小乘篇尽世法之美,可谓真乐乎?曰:非也。世间之乐,只就相对言之,刻实分辨,依然是苦,故有志者又当进究出世法。出世者,不受世间束缚之谓。法有小乘有大乘,名之曰乘,喻此法之济度众生
“大乘”是梵文“摩诃衍那”的意译。“摩诃”是“大”的意思,“衍那”是“乘载”(如车、船)或“道路”的意思。大乘佛教自称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主要经典有《般若经》
先来看一看,什么是大小乘。乘,所指交通工具之意,用来比喻佛法如舟航,可以乘载人,从此岸,到达彼岸去。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了,什么是大乘,什么是小乘。所谓大乘,就是可以乘载很多人,一同过河
这个故事出自《法华七喻·化城喻》。这是一条长达五百由旬(古印度长度单位)的艰难险道,旷野茫茫,绝无人迹,惊骇恐怖,但唯有这条路才能到达藏宝地,那里的宝藏多到讲述不尽。有位聪慧超群、明达干练的导师,很清
大乘佛像我们从大乘和小乘的都走起源和内容及理论来分析,两者的差距还是挺大的:不但是理论不同,其修行的方法和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有很大的差距。首先大乘和小乘本身都是佛教,其信仰的基础都是相同的,都信奉佛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