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最迅速、最保证能开悟的窍决!
2024-11-01 13:42

索达吉堪布

在没有修出离心和菩提心之前,先不要修其它的法。这不仅仅是我的要求,在佛经中也如是记载着释迦牟尼佛的教言:

欲成佛者,无须修很多法,只修大悲心一法即可。能够发起菩提心的那种悲心叫做大悲心,大悲心是菩提心的因。

想成佛的人不要学太多,只需要学一个法,这个法就是大悲心。

为什么只需学大悲心呢?如果有了大悲心,一切都很好办。

所以,在没有修出离心、菩提心之前,修其它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慈诚罗珠堪布

作为修行人,一定要具足两点:

一是对众生的悲心,它是佛法的根本。

二要有信心,对佛陀、佛法有信心。

现在很多居士和出家人行为不如法,就是因为对佛陀没有信心,对众生没有悲心,两大根本失去了,形象上再怎么装模作样,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索达吉堪布

阿底峡是东孟加拉国的王子,生于公元980年。年少时,绿度母曾示现在他梦中,劝诫他不要为世俗有刺的诱惑物牵绊,因为他在过去五百五十二生中已是一位具足戒的僧人,并且是博学的班智达,解救众生脱离轮回是他的使命。

认清重续使命的必须性,阿底峡离弃世俗生活,出家为僧。他不倦怠地四处寻访证悟名师,在他们座下学习。后来在密续上师罗睺罗教导下,成为一位博学、有成就的阿阇黎,也就是佛法教师。阿底峡研读佛教三藏所有经典及梵文大乘经论。依照那个时代的习惯,他背诵了许多经典以及相关注释,成为非常有名的大法师。

有一天,阿底峡思考着:直接引向开悟,哪一条路是最迅速的呢?因为他怀疑,如果遵循大乘菩萨道,必须在无量劫中救度他人,才可达到涅槃寂静。那么他有可能开悟吗?

我要怎样才能到达涅槃彼岸呢?这位年轻学者叹息着,我是否得无止尽地轮回?

就在那一刻,具神通的罗睺罗上师突然召唤阿底峡,仿佛洞悉弟子的想法。罗睺罗告知阿底峡说:

任何形式的自我关怀都无助于圆满证悟,禅定的专注、学问、辩论技巧甚至涅槃经验本身到头来都毫无用处。若能精进不懈地长养菩提心,发展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才更好。

接着,罗睺罗上师预言他的弟子与大悲观世音菩萨一样,终将证得自利利他的最高成就。

忘却自己的利益,多关怀他人的福祉。罗睺罗劝诫着,视别人比自己更重要。执着自我是不满足和痛苦的根源,征服自私自利的两面巨魔!一个单独的自我也不过是另一种幻想。

因此,有谁能逃离轮回而达到涅槃呢?如果你愚昧地避离轮回而追逐涅槃,要得到绝对解脱是很困难的。

最好是超越这二元对立的观念,了悟到无分别,使一切事务达到圆满。

不久之后的一天,阿底峡在菩提迦耶,佛陀证悟的圣地,绕着大佛塔经行时,二位庄严的年轻女子站在靠佛塔南边的莲花池畔。她们长得太美了,绝不是世间凡人。其中一位问另一位说:什么是达到圆满开悟的最好方法?另一位天女回答:无我的菩提心是成佛的大道。一个人如何能转身弃他人不顾呢?

第二天,阿底峡又去绕佛塔及塔旁的菩提树,释迦牟尼佛曾在这棵树下静坐。阿底峡听到一位老丑的乞妇告诉一位年迈的麻疯病人说:平等的慈悲心和菩提心是超越苦海,获得圆满开悟的最好方法。她解释着: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放弃自私自利的想法。

阿底峡心想:此地每个人,从最尊贵到最卑贱,似乎都知道开悟的最好方法,与上师所说吻合,为何独我一人迟疑不定?

翌日,阿底峡手持念珠缓缓地绕着圣殿,他看见一只小鸟栖息在观世音菩萨像的膝上,佛像刻在佛塔四面石头壁龛里。他听到佛像对小鸟说:舍自爱他的菩提心是圆满证悟的最好方法。优先考虑他人,将胜利与益处荣归他人,自己承担失败。就在这一刻,十分不可思议地,阿底峡自己发现他所有的疑惑都烟消云散了。

当阿底峡站着兀自冥思,凝视菩提树下金色佛像的宁静容颜时,他突然了解苏门答腊岛上的金洲法称大师是真正护持珍贵菩提心的上师。为了达成他的使命,阿底峡决心去寻访金洲大师。在这位上师座下修学十二年,阿底峡成为他的法嗣。

晚年时,阿底峡尊者已是一位有名望受欢迎的上师。每当他提到尊贵上师金洲法称的名字,他总是合掌当胸,阖上双眼并微微行礼。阿底峡从这位慈悲的上师学到了自他交换的大乘修法:

将自己置于他人之处境,而将他人的负荷承担起来。这成为噶当派特殊而主要的修持方法。

【至尊阿底峡尊者在修习菩提心方面的窍诀,主要来自于三位上师。

第一位上师,是割下自己身肉布施他人,并因专一修持大悲心而获证空性的达玛吉达上师。

第二位上师,是敢于自受他苦的宣巴南鸠上师。

第三位上师,就是大名鼎鼎的金洲大师。】

要修菩提心的话,这方面的教言非常多,比如寂天菩萨以理证宣说的《入行论》、以教证宣说的《集学论》,都着重抉择了自他相换的修法。

阿底峡尊者在修持菩提心方面,另外还有七个程序:知母、念恩、报恩、悲心、慈心、胜解信以及生起,但这里所讲的七种教言略有不同。

End

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

◎ 梦 参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

开悟·见性·涅槃

佛法讲修行,从资粮位到加行位,加行位以后是见道位,见道以后就是修行位,是有个过程的。一般讲开悟就是见道位。如何开悟?必须要读经、忏悔、修止观。不读经不忏悔,不修止观,没有经过这个功夫,你开悟不了。

佛陀开悟

◎ 一 行毕钵罗树下,隐士乔达摩把甚深的定力集中在深入观察自己的身体。他看见每个细胞都像是出生、存在和死亡这永无止息的川流里的一滴水。他无法在身体中找到任何一物是永恒不变和有独立个体的。融汇在他身体之

做到这十六个字就可开悟

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这一十六字,就是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方法,基本次第。这一十六字,究竟怎么样在我们的修行中来落实。这四句话,不妨结合《心经》的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觉 禅《楞严经》内容丰富,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在汉传佛教八宗之中,《楞严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摘自《五灯会元》

开悟就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

净慧长老开悟实际上就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经过一次大碰撞后,我们内心深处就受到一次彻底地净化。烦恼解决不了问题,欢喜也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实实在在地去面对、去处理。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生活幸福呢

开悟和没开悟的人

净慧法师问: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里面提到,老和尚在谈到老参用功的难处时说,有觉有照,不免生死;无觉无照,又落在空亡,这句怎么理解?净慧老和尚答:这个完全是功夫上的话。觉好比是一盏灯,照好比是那盏灯发出来的

妄想不断不能开悟

妄想不断不能开悟◎ 宣 化 参禅的目的就为着开智慧,求解脱。要专心致志来参念佛是谁?参到极点,就把一切妄想都忘得一干二净。吃饭、穿衣、睡觉都忘了,甚至大小便也忘了。这时候,风也吹不透,雨也淋不漏,

最迅速、最保证能开悟的窍决!

索达吉堪布在没有修出离心和菩提心之前,先不要修其它的法。这不仅仅是我的要求,在佛经中也如是记载着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欲成佛者,无须修很多法,只修大悲心一法即可。能够发起菩提心的那种悲心叫做大悲心,大悲心

是否开悟的区别

是否开悟的区别来果禅师没有悟的人,与大悟以后的人,前途各有不同。大略替你们讲一下子,不然,笼统下去,是不容易分别。未悟的人,眼睛是没有打开的,犹如瞎子一般。你们想想:这个瞎子还有甚么好处?一脚踏到狗屎

开悟不一定要打坐

◎ 圣 严随着佛法的兴盛,学禅打坐的风气也越来越流行,可是,禅宗有一句口头禅开悟不靠腿,说法不在嘴,可见得开悟不一定要打坐,真正的弘法也未必要嘴说。印度的各种宗教多半会用打坐作为修行的方法,他们认为,

抱定这一个死句啃,不问开悟不开悟

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更差一程路。这些话同你们讲,实在没有什么讲头;在你们还以为不十分要听;因为各人的心行上差得太远。我亦不能不尽我的天职,只好一层一层讲下去。用功的人,对于世间上名利、荣耀;冤亲、贪爱

看星星开悟的元实禅师

看星星开悟的元实禅师皆仁法师  那天和几位法师聊天,有人说道,除了世尊就没有谁看星星证道了吧?后来想了想,在禅宗灯录的记载中,看星星开悟的禅师倒还真有一位。那他到底是谁呢?且听我慢慢道来:夜晚,一弯新

开悟分为两种

开悟分为两种◎ 净 慧开悟一般地说有两种,一种是解悟,一种是证悟。所谓解悟,就是从理解佛法而获得的开悟。也就是理解了佛说的经典,祖师的语录,修行的法门、次第和途径,然后根据某一种法门去修。理解了、认识

开悟前后的区别

开悟前后有何区别◎ 来 果没有悟的人,与大悟以后的人,前途各有不同。大略替你们讲一下子,不然,这样下去,是不容易分别。未悟的人,眼睛是没有打开的,犹如瞎子一般。你们想想:这个瞎子还有甚么好处?一脚踏到

开悟

◎ (德)埃克哈特托利曾经有个乞丐在路边坐了30多年。一天,一位陌生人经过。这个乞丐机械地举起他的旧棒球帽,喃喃地说:给点儿吧。陌生人说: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你。然后他问:你坐着的是什么?乞丐回答说:

开悟的境界

开悟是什么境界?晋美彭措虽然一切苦乐全部是心所造成的,但当我们去寻找时,心的本体却找寻不到,它无生无灭犹如空中的烟雾。就像在梦中寻找大城市,或在空中绘画一样没有意义,从来不存在的法我们就不要去寻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