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戒律即是修行
◎ 吕观真
我们作为现代人,应该坚持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即使是在宗教领域,追求心灵的解脱也不应例外。因此,在具体的事件上决定应作与不应作,文明理陛的修行人应该自己抉择。具体范围包括交友、学习、就业、择偶、结婚、理财、奉养父母、教育子女等等,只要与身、口、意行有关,全部包括在内;因为修正身、口、意行,使其趋向于清净,便是修行的全部内涵。从这个角度来讲,遵守戒律即是修行的全部。
以下几个重要戒律原则,奉行这些原则,你可以成为守法的公民、孝顺的子女、爱家的配偶、慈爱的父母、可靠的朋友和负责任的员工,还可以分证解脱,乃至究竟成佛。
一、没有充分的证据,不轻易下结论。
佛弟子都知道不能毁谤佛、法、僧三宝,可是初学者不知道什么是佛、法、僧,弄不清楚就随便发言,公开在网路上,很多都是在谤佛、谤法、谤僧。因为毁谤三宝的缘故,便与正法绝缘,即使努力修行,还是没有办法分证解脱,还要承受苦果。还有的人没有充分的证据,便以为自己开悟,落人增上慢。因为增上慢,他会原地踏步,没有进步,有时便会毁谤三宝。没有充分的证据,不轻易下结论是世间智者奉行不渝的原则,遵守这条行为规范,让你谨言慎行,不会随便得罪别人,不会得罪三宝。所有的戒律,以这一条最重要,请大家要严格遵守。《阿含经》记载,许多外道在闻法之后见道,才要求皈依成为佛弟子,所以能够如此,是他们能够克服情绪的反感,而接受事实真相,这是皈依法的功德。
二、依照真相调整身、口、意行。
守戒是为了解脱烦恼,必须依循正确的事理,发现正确的事理,应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不要自找苦吃。例如一般人便可以知道,吸食毒品、滥用药物会引发重大烦恼,这就应该避开。
若是依照信仰、思想、法律、戒律、礼教等规范而修善,你不知道真相,总会有所怀疑,不会心甘情愿地守戒,哪一天恶缘来了,你的道德观可能一夕崩解。因为这个缘故,外于真相形成的规范,没有办法让你究竟解脱,所以你-定要找到规范背后的事实基础。
人的烦恼源于自私,自私源于五阴是我的错误观念,三乘见道者皆实证五阴非我,所以可以渐次趋向于清净,终能转凡成圣。对于初学者来说,第一步是先寻找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的证据,有一分证据也好过完全没有。能够接受因果报应的人,还不是出世间的圣贤,至少是个善男子、善女人,能够避开重大烦恼。
三、遵守世间的法律和善良风俗。
佛陀曾说: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表示佛教承认世间的法律和善良风俗,位阶在宗教戒律之上,不应以信仰的理由违背世间的法律和善良风俗。这一点非常重要,世间有很多宗教,如果大家只宗奉自己的戒律,不遵守世间的法律,很多人会假宗教之名而行恶,例如杀害异教徒、男女杂交、颠覆政府等等。
太离谱的事,佛弟子不会做,但是却有很多人假借破邪显正的名义而犯刑法的诽谤罪。说四众过是《梵网经》菩萨戒的重罪,除非有人毁破重大的戒律,或者在某种特殊的场合(如自恣),修行人不能讲别人的是非;《长阿含经》说有异论起,能如法灭,人家的说法有错误,我们应该以正确的道理去说服别人,而不是做人身攻击。符合这个条件的破邪显正并不会违背法律。
世间的法律轻重不一,超速、违规停车这类违规不好,如果没有累积成大恶,并不会障碍见道。修行人应该避开,是会遭到刑事追诉处罚的犯罪,例如杀人、偷窃、侵占、诈欺、贪污、强奸等等。
善良风俗的轻重也不一,大家都说不好,可是实际上却默许,或者不会太苛责的事,没有累积成大恶,并不会碍障见道。大家都无法忍受,认为是人神共愤的事,修行人不能做的。
文明规范是属于世间的法律和善良风俗。咳嗽、打喷嚏要掩口鼻,垃圾要扔到垃圾桶,痰要吐在不碍眼的地方,讲话有礼貌,尊重他人的隐私,搭公车让座给老弱妇孺,写信要署名。文明规范很多,没法一一列举,基本原则是随手帮助他人,尽量不要造成别人的困扰。这些都是小善,不必花钱,对自己不过举手之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累积的福德不可胜计。反过来说,不遵守文明规范,制造别人的麻烦,虽然是小恶,累积起来会很可怕。网路上有些自以为是的佛教徒,不遵守文明规范,经常用傲慢的文字发帖,让许多人对佛教产生恶劣的观感。这样的行为是以身谤法。
《易经》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地藏经》则说: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儒家和佛家在这个地方的看法基本是一样的。
不同意人家的话,但是要允许人家可以理性地发言。担任网络论坛版主的人不要因为人家有异议,便禁止人家发言,除非那个人的言论违反法律,涉及人身攻击或无理的谩骂。我们应该把不同意的理由讲出来,这才符合文明理性的时代潮流。
摘自《台州佛教》
End
舍即是得◎罗 金一位老者在院子里种了一株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园,凡是来参观的人们都忍不住赞叹:好美的花儿呀!日子久了,菊花园的香气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面。一天,村子里有个人开口向老者要几株菊
◎ 吴明山道场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此时,就在此地,就在此心。在每一刻回到你内在的觉照。我们一直在寻找,想从这个世界上,为这个身心找到一个安身之处。我们去赚取财富,制造许许多多的关系,学习各种知识,不断地
◎ 妙 莲 担水的启示 大家住在灵岩山寺,都是来向老和尚学。那你们就要知道,老和尚今天有这种种的事,都是五、六十年前打下的基础。没有古人的风骨严格,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环境带你们、
遵守戒律即是修行◎ 吕观真我们作为现代人,应该坚持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即使是在宗教领域,追求心灵的解脱也不应例外。因此,在具体的事件上决定应作与不应作,文明理陛的修行人应该自己抉择。具体范围包括交
悟 即 是 佛 法◎ 达 摩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
济群法师人是什么?相貌吗?地位吗?身份吗?这些都是外在符号,暂时和我们有关而已。真正的内涵不是其他,正是我们当下的心态、性格和人格。这种心态和人格来自生命的积累,同样是贪心,有些人贪吃,有些人贪色,有
念佛即是修行圆瑛法师大凡人之修行与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业分别。若身行恶事,口说恶言,意起恶念,即是不修行。而念佛法门,能令众生三业清净,即是修行之法。今试验之:有一众生,闻此念佛法门,深信不疑,愿
善 护彻地从他悟,悠悠与我疏。渠今不是我,我今不是渠。--题记释迦牟尼佛昔日于拘萨罗国游化时,一日在私伽陀村落北边的身恕林中对比丘们开示:过去,有一位表演特技的爬竿技师,他在肩上竖起一根幢竿,对他的徒
净慧家庭,是人在一生中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基础,所谓成家立业。如果不把家庭当作道场,修行人的修行就无法落实。《维摩经》上讲: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诸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空寂故。所以家庭
惜福即是有福人如瑞法师阿弥陀佛,大家好!今天谈谈:惜福即是有福人。蕅益大师在《示养德》中云:作福莫如惜福。这是教导我们,珍惜福报优于造作福业。怎样惜福?广结善缘是作福,惜时惜人是惜福;家财殷厚是有福,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新诠于凌波一、境物质世界我人主观的能认识的作用是识,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是境。能认识的作用是识体四分中的见分,所认识之境是识体四分中的相分。种子起现行,有了相分和见分,而后始有宇宙和人
无戒不能修佛,修佛不能不持戒。世俗万事皆然,无戒无律,则无纪无纲,万事不偿,故凡佛子千万不可废戒不学,或认为束缚执着之事,则定堕三恶道而不得度,慎哉!第一条:寺庙内的一针一线,不得取用若受师父馈赠物品
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的五戒十善和八关斋戒这两部分讲得比较清楚,可以作为参考。如果我们在受持五戒、
有一句禅语说:忧生于执着,惧生于执着;凡无执着心,亦无所忧惧。1坦山和尚从小就勤奋好学,遍览佛家经典,虽然年纪轻轻,却悟道颇深。一天,坦山带着徒弟一同前去拜访一位佛门大德,那位高僧住在数十里之外的一座
道生律仪即无漏戒,是无漏法得到之后,同时生起的道共戒。见了道得了无漏法之后,他对三宝的信心不会被破坏了,对戒的信心也不会被破坏了,法尔,能够有些坏事不做。凡夫在没有见道之前,总是感到戒麻烦,束缚人的,
戒律一: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将困于人生最大的陷阱人人都有一个自我--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感情,我的财产、名誉、地位等等。但是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就应该多替他人着想,因为没有他人,也就没有自己。后其身而身先
三 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经文]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星云大师译文]惠能大师说
正法时期,利根者众。持戒即是修福,福似舟,到彼岸后方弃舟而行。持戒即修福。彼时人的杂念少,无明遮蔽亦少,只要守戒修福就可得成就。像法时期,因业力的纠葛,无明深重,而真正之法仪不行。“不可说,一说便是错
比较公认的出处是:【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这是藕益智旭所作的《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再向上追溯,大概能追溯到隋唐时期道绰禅师的《安乐集》。《安乐集》中提到:【是故《大集月藏經》
如何由白日梦中醒来一般人平日生活忙碌,心除了随着境团团转之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觉性”何在。回想昨天白天所过的日子和夜晚所做的梦有何差别?都是如梦如幻,无二无别,所以一般人所过的生活无异于白日梦;一个
美国《福布斯》杂志5月16日刊发的文章《对当代中国的十个误解》一文认为,说当代中国人没有信仰,这是一个误解。文章指出,当代中国人没有生存危机,社会和谐依旧还是崇高目标,反个人主义仍然很普遍,新一代中国
许多人学佛修行很容易惑于玄奇、追求感应; 然而,真实的法常常是在平实中显现其珍贵,浅显的法其实有时很实用,艰深玄妙的法反而容易走冤枉路!佛陀时代原始佛教注重实践,没有哲学化的倾向,修行证果者很多;而后
在这个世界修行的路上,我们共同唯一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他才是我们的根本老师,也是圆满究竟的老师。佛在涅槃前,交代我们要以戒为师,因为戒律唯有佛陀才可以制定,以戒为师就是以佛为师。所以在没有佛住世时,
世界上有许多种不同的宗教,而这些宗教大多由伟大的导师所创建,并藉由许多信众将各个不同的思想教派传至世界各地。在这种种不同的宗教当中,每一宗教的教徒都相信自己的宗教是清净的,并各自依循传统的教法进行修持
佛教的十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第一戒,不杀生。简说:不杀害一切有情生命。第二戒,不偷盗。简说:未经物主允许不取为己
1、不杀生戒:如果知道是有生命的众生,而起了杀害对方之心,并且具体实施了这种行为,造成了对方死亡的结果,就叫杀生。如果不做此事,叫不杀生戒;2、不偷盗戒:知道不是自己的物品,而起了偷盗之心,并且把物品
戒、定、慧三学是佛门修学的基础,戒律是修定修慧的基础,五戒则是佛门所有一切戒律的基础。在说五戒之前,我们先说说什么戒律。古语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是一个有组织有理想的团体,都必然会有自己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最基础的佛教戒律称为“五戒与十善”,其核心内容是“一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受戒犹如学生遵守校规,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佛教的戒律分为:
僧团的健全,须赖规矩秩序的建立,戒律是维系佛教于不坠的纲常。《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如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佛陀临涅槃时嘱咐
1.七岁以下儿童七岁以下的儿童年纪尚小,对于出家人的生活,很难适应。故而戒律之中,明确规定七岁以下的儿童,不许出家。2.七十以上老人与七岁的儿童相比,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也是难以适应出家人的生活。儿童是年
戒为禁止律为必须,犹如沟渠引领修行。但是皈依视为前提,没有上师戒律无存。源于内心祈请戒律,虽未获受已然得本。修行次第境界各异,戒律繁多分门别类。先修表面映射内心,直至心戒关照内外。自净其意不见他非,上
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的“五戒十善”和“八关斋戒”这两部分讲得比较清楚,可以作为参考。如果我们在受
佛教僧团,最初成立时并没有制定僧团的戒律。后来随着问题不断的发生,佛教为了有效地对僧团进行管理,逐渐开始随机制定戒律。佛教的戒律主要是分为五戒、十戒、具足戒三个等级要求,其中遵守的纪律等级也各不相同。
戒律也称为戒学。戒律分为两部分,一般佛教僧人和佛教徒都知道相戒学,就是佛教的五戒、十戒、菩萨戒、一切戒等等戒条,这些戒条就是相戒学。在佛教还有更高的戒律是无戒而戒的戒律,是性戒学,大部分佛教徒都知道相
第二章 自己即是如来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宋无门和尚禅家传承的大事就是自我的醒觉,一念觉,众生是佛。觉,表示能清楚地看清自己,接纳自己,笃笃当当的去过自己的人生。醒觉是参悟出
持戒能让我们种下解脱的因缘,对于我们长远的生命来说非常可贵。持戒波罗蜜的第二部分是“持戒的殊胜”,持守戒律对修行独特的帮助。“殊胜”这个词汇在佛教中经常运用,“殊”就是特殊,“胜”就是好处。佛经中经常
戒律与社会的和谐互动是正法久住温金玉佛陀创教,构筑了一种与世俗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出世舍家,游方乞食,苦行制欲,以求解脱。这一信仰形态迅速传播开来,与印度传统主流思潮相抗衡,成为印度人另一种精神生活选
戒律的传播与本土化[1]从唐道宣与义净的弘律说起中国佛教史上评《四分》创宗者道宣在律学上的主要成就,即在于他对于《四分律》的开宗弘化,以及他生平力学、综揽诸部、会通大小以成一家之言的创见。道宣有一融合
见月戒律思想研究温金玉内容提要:见月是明末清初着名律学高僧,被尊为律宗千华派二祖。他依三昧寂光律师受具戒后,辅佐弘律,出力良多。后继主宝华山隆昌寺法席,革除流弊,弘扬正法,行事仪轨,皆本律制。锐意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