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灵谷寺有座著名的三绝碑:唐代画家吴道子绘的宝志禅师像、唐代诗人李白题的像赞、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墨迹。其中吴道子的宝志和尚像,确有与众不同之处。宝志是南北朝时期的得道高僧,而吴道子却将他的手脚画得形似
宝志禅师(418--514),亦作保志、宝志公、志公或宝志大士。南北朝齐、梁时高僧,金城(今甘肃兰州)人,俗姓朱。一生屡现神异。释宝志俗姓朱,金城人。少年出家。住江东道林寺,修习禅学。到了南朝宋太始初
齐建元中(479-483),稍见异迹,数日不食,亦无饥容。与人言语,始若难晓,后皆效验。时或赋诗,言如谶记。京土士庶,皆共事之。”对于宝志禅师的这些神异事迹,一般人是不可能理解的,齐武帝萧赜认为他是在
一、破斥分别法,显彰平等性。在宝公的偈颂之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旨在破斥分别之法,以见平等之性。这一宗旨本来就是佛法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后世禅宗所极力强调与提倡的。二、破语言文字,见诸法实相。禅宗对待文字
宝公一生有不少灵异的事迹传世。首先是他在被拘禁时,曾分身多处,或在市肆,或登景阳之山。有一次,僧正法猷派人送衣给宝公,到龙光、罽宾二寺询问,并云:”昨宿旦去“,又至厉侯伯家寻他,伯曰:”志昨在此行道,
宝志禅师,修行、参禅、圆寂于天柱山。山谷寺始建于梁武帝时,为高僧宝志禅师首创。相传:南朝梁时,白鹤道人、宝志和尚两人都想在此建道场,梁武帝命他两各施法宝识地,得者居之,道人放白鹤,和尚抛锡杖,鹤飞在前
宝志禅师(418--514),亦作保志、宝志公、志公或宝志大士。南北朝齐、梁时高僧,出生于句容县东阳镇(今属南京市栖霞区),金城(今甘肃兰州)人,俗姓朱。一生屡现神异。宝志[南朝·梁](418~514
向来说:大乘重于般若,小乘重于正见,因为大乘能随于般若而行,可得到解脱,小乘能依正见而行,也可得到解脱。由此小乘人要修三十七道品的最后道品--八正道。八正道首为正见,正见即是行正道的眼目,有了正见,就
正确方法八正道第一:正见 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名正见。第二:正思维 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第三:正语 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
八正道 Ba zhengdao(梵文 ārya-aāgika-mārga),佛教名词,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盘)的八种方法和途径:1、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