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载,藏,‘摄’之义,即总摄一切所应知之意。若依觉音之说,则藏为‘谙记’之义,即以谙诵之法而师徒口传。另据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载,藏为‘器’之义,即容受所应知之一切教法之意
大乘庄严经论卷四亦举出设立三藏之九种原因,即:(一)为对治疑惑,故设立修多罗。(二)为对治受用之二边,即令远离乐行之边、苦行之边,故设立毗尼。(三)为对治自心之见取,故设立阿毗昙。(四)为说三学,故设
经藏(梵su^tra^nta -pit!aka ,巴sutta-pit!aka ),音译素怛缆藏、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皆属于经部类。律藏
“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十二部”就是经典的体裁。◎一九八三年十月十七日开示“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藏是说定学,律藏是说戒学,论藏是说慧学。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后,大迦叶尊者率领五百位
原来,佛经不是释迦牟尼亲自写出来的,而是由他的弟子记诵辑录而成的。佛教经典分为经、律、论三类,总称为三藏。由阿难陀诵出佛所说的,称为经;优波离诵出佛所制的僧团戒律,称为律;摩揭陀国王舍城的摩诃迎叶诵出
唐三藏,俗家姓名“陈祎”,法号“玄奘”。“三藏”之称的由来,要追溯到玄奘法师的年幼时期。玄奘生于公元600年的中国唐朝,那时,佛学风靡一时,聪慧的玄奘自幼便对佛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据说,他十一岁时就能诵
三藏即经藏(梵语sutranta-pitaka)、律藏(梵语vinaya-pitaka)、论藏(梵语abhidharma-pitaka)是也。经藏诠定学,律藏诠戒学,论藏诠慧学。十二部经也叫做十二分教
说起佛教中的“三藏”,就要从佛教典籍的分类说起了。佛教典籍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分类: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类,可以分为经、律、论三种。这三种合称为三藏,也叫大藏经;按照佛教的派别来分类,可以
「三藏」是指经藏、律藏、论藏,是佛陀的教法,是佛教的教义,是佛弟子依之修行的指南:1.经藏:梵语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凡所有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根机的佛陀教法,都属经藏。2.律藏:梵语音
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约前273—前232在位)时由高僧编纂。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律藏》规定了佛教僧侣的戒律和佛寺的一般清规,《经藏》记载了释迦牟尼及其最早门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