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什么是食存五观

第一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就是说我修行和怎么样,我跟道相应吗?那我吃这个饭,饭是来之不易的,粒粒皆辛苦的,我没有去种,我现在吃到这个,我如果没有功德,我对不起这个饭。所以第一观是这个。第二观:忖已德

吃饭前为何要三念五观

出家人用饭前有三念,首先用调羹吃三口汤,每一口作一念观想:第一念是“愿断一切恶”。断恶,包括吃饭时不生分别心,不去分别这个有味道,那个没有味道。有什么便吃什么,不要拣饮择食,或者打其他妄想。不要想:“

何为佛教五观

佛教用语。五观之意为: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一、僧侣在用餐时所应起的五种观想:即所谓的‘食存五观’

食存五观的五观指的是什么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吃饭时,当观饭菜来之不易,从农夫竭力躬耕,粒粒辛苦。众施主功劳,我今安坐受食,信施难消。岂敢计较食物多寡,存好恶之心。二、付已德行,全缺应供要用智慧去思索自己的德行,如持戒、坐禅

五观的类型有哪些

一、僧侣在用餐时所应起的五种观想︰即所谓的‘食存五观’。《四分律行事钞》卷中之三〈随戒释相篇〉云(大正40·84a)︰‘食须观门五别︰(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醒己德行,全缺多减。(三)防心显过

五观堂中的五观有何含义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在佛看来,一粒米饭的功德,亦是不可思议的。正所谓“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我们在寺庙用斋之时,当思一粒米饭是来之不易的。首先要经过农夫辛勤种植,其后又要经过商人的贩卖,工人的

食存五观是什么意思

佛教传到汉地之后,形成了一套传统的丛林过堂(用斋)仪轨,规定了碗筷摆放、使用和添饭加菜的步骤与方法。其中的重点是止语端坐、正念受食、威仪寂静。用斋前后念诵《供养偈》与《结斋偈》,表示普同供养佛法僧三宝

五观堂的进食规矩是什么

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早、午斋两次过堂,是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礼仪的统一。过堂。僧尼吃饭都要过堂,早晨、中午到"五观堂"或"斋堂"用食。五观之

五观堂的意思是什么

佛教寺院的出家人吃饭的地方,一般情况下称为斋堂,而有些寺院却称为五观堂。为什么要称五观堂呢?因为出家人在吃饭的时候,要作五种观想: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思量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如果不好好修行,粒

五观是什么意思

佛教用语。五观之意为: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僧侣在用餐时所应起的五种观想︰即所谓的‘食存五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