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师,讲师之副员,主司俗事之职;五师置诸大寺,于别当三纲缺时,掌理简定补任等事,由五人组成,另又有大五师职;十师,又称十僧,授戒时之职,即指戒和尚、羯磨师、教授师等三师,以及七位尊证师,此亦有大十师、
丛林中除设方丈和尚作为僧团的首领之外,还设有“四大班首”,即首座、西堂、后堂和堂主。他们是方丈的助手,辅佐方丈的工作。班首一般都由戒腊时间较长、威望较高的僧人担任,四大班首平时住在禅堂两侧的班首寮内,
三纲,为汉传佛教寺院中,统理僧尼、管理寺院的三个职位合称,分别为上座、寺主(日语:寺主)(住持)、都维那(日语:都維那)(维那、知事,也可称住持)。这三个职位由出家僧侣担任,为寺院中最高的管理阶级,也
讲师,与国司共掌国内僧尼之事,亦兼讲说经论之职 ,原称为国师,或国讲师,有大小之别。好的老师就像好的医生一样。好的医生对不同的病人不会千篇一律地用同一种药,而是先检查病人,了解病人的个别体质、病症与需
封号性僧职藏传佛教中僧人的身份区别在于他们的僧职,一般分为封号性僧职、学位性僧职、戒律性僧职和寺院组织中僧职。封号性僧职就是由历代中央王朝授封的一种僧职,在藏传佛教僧职中声望最高。这类僧职起源于中国元
住持,原为安住、维持之意,后演变为主持寺院的职称,是寺院的最高领导人。住持需长期驻锡于寺院,对寺院内的一切僧众、一切事物负责,掌管寺院全面的佛事活动。方丈,最早只指长老或住持理事和起居的地方。《维摩诘
僧职是僧侣的职称。即从事有关寺院、法会以及僧侣之管理等事之职务,如:三纲、讲师、读师、五师、十师、内供奉十禅师、护持僧、阿阇梨、威仪师、从仪师、导师、镇、法务、座主、别当、长吏、长者、捡挍、执行、长老
《百丈清规》是中国佛教的一面旗帜,它系统记载了佛教东传后中国丛林组织的规程和僧人日常行事的章则,即僧制。但此书已遗失,无从考证。但在《敕修百丈清规》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关于僧职的分布情况:寺院的最上层决
僧职是僧侣的职称。即从事有关寺院、法会以及僧侣之管理等事之职务,如:三纲、讲师、读师、五师、十师、内供奉十禅师、护持僧、阿阇梨、威仪师、从仪师、导师、镇、法务、座主、别当、长吏、长者、捡挍、执行、长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