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悟禅师语录卷上3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不唯是观经一经纲宗法要,实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大法纲宗。不唯释迦一佛法藏纲宗,实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藏纲宗。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所谓学虽
由惑造业,因业感报,三者辗转生起,如恶义聚,此乃一切有情流转六道之根本原因。何谓惑?惑即无明。无明即是无所明了,亦即是不觉。〈大乘起信论〉说:所言不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
读了2003年第三期《台州佛教》署名隆盎,题为伏惑事一心不乱是往生的最低条件 一文,使我获益匪浅,钦佩不已。对一心不乱鞭辟入理的诠解,扫尽了有关一心不乱念佛往生的种种误解、歧见,诚为近时修学念佛法门的
一句弥陀,圆具十门幽溪传灯法师著《净土生无生论》立为十门:一、一真法界门,二身土缘起门,三、心土相即门,四、生佛不二门,五、法界为念门,六、境观相吞门,七、三观法尔门,八、感应任运门,九、彼此恒一门,
在政协宁波诗社一次雅集座上,宁波大学叶元章曾谈起佛教楹联,慨叹不少寺庙悬挂的楹联,平庸的居多,尽是一些成语、套话的堆砌。有些甚至平仄失调,不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他提议诗社成员,为这些寺庙代撰几副对联,
八不中道,或称八不中观。乃指中道实相理体而言也。称八不中道者,是约所观之理而言;称八不中观者是约能观之智而说。能所不二,故理无二致。中者,不偏谓之中。盖实相理体,既不偏于有,亦不偏于空。远离空有二边之
佛于菩提树下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为阿若娇陈如等五比丘转苦集灭道四谛法轮,五人漏尽意解,成阿罗汉。于是世间,开始有了三宝。释迦牟尼佛是佛宝;四谛法为法宝;五阿罗汉为僧宝。(一) 三宝的释义佛,具云佛陀,
《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三蕅益大师智旭撰 慕印居士张秉全选注壬二、明六入性二:初总徵。二别释。癸今初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梵云钵罗吠奢,此云入。亦云处。根境二法,俱名为入。今但指六根。然不
六度。或称六波罗蜜。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谓修此六法,能令行人度生死烦恼河之中流,抵达涅磐彼岸。先说六度,次说四摄。一, 布施度。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施有三种:(一)财施。财施又分二:(1)内财施。
八关斋,又名八斋戒、八支戒。又称八种长养功德法。何谓八关斋?八关,谓关闭八种恶法。斋者,齐也。齐于中道之义。也就是说,关闭此八种恶,令修中道观也,又:此一斋字,另有一种解释,即禁止六情,不染六尘,齐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