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法门”,别称“东山净门”、“黄梅门下”、“东山无生法门”等。据禅宗北宗的僧人净觉所撰《楞伽师资记》载,“东山法门”,也称“东山净门”,最早出现于五祖弘忍的时代。该书于第六代楞伽师《弘忍传》的开篇
神秀所传“东山法门”,宗于‘文殊般若”的“一行三昧”,应重视这一特性──念佛,法性平等的合修。这一特性,‘传法宝纪”也明白说到:“忍、如、大通之世,则法门大启,根机不择,齐速念佛名,令净心”。忍,是五
光前裕后的东山法门——达摩禅与如来禅东山法门是如来禅在中土传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上承达摩禅法,在禅修实践中又与达摩禅有明显不同,“一行三昧”作为东山法门的禅法核心,将如来禅最上乘的禅法诠释的淋漓
达摩(磨)所传的禅,到初唐而忽然隆盛起来。被尊为四祖的道信,住蕲州(今湖北)黄梅县的破头山(约公元六二0──六五一),会下有五百多人。到了弟子弘忍。也就是五祖,在破头山东(所以也称东山)的冯茂山,继续
五祖门下传出的禅法,都是念佛名与坐禅相结合的。在宏传修习中,都成为定形的轨式,次第修习的历程。五祖禅门而流于这种形态,不是没有人感到失望,而发出慨叹的。杜朏的‘传法宝纪’就说:“至乎今之学者(对“念佛
代表五祖禅的‘修心要论’,主要为:“夫言修道之体,自识当身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故知法要,守心第一。此守心者,乃是菩萨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
合浦之有寺庙,以东山寺为始。秦汉之际,南越王赵佗驻军合浦,设行宫作大本营,指挥训练水师,筹集军粮,反击入侵的瓯雒国军队。汉末三国纷争,合浦郡时为吴土,时为晋地,战事频繁,南越王行宫由是湮没。晋兴,郡人
“东山法门”意在使信众专门从内心用功,安静修习。解“念心”为“念佛”,并籍此进而倡议“一行三昧”。东山法门是以道信的禅学为根基,实际上涵盖了道信和弘忍两代禅师的禅学。弘忍曾经不离道信左右三十年。道信禅
东山寺为历代历朝名人雅士,官宦谪臣、居士僧侣探胜寻踪、抒怀寄情、问禅悟道、皈依佛缘之所,时人或“理屐携琴看舞鹤,邀朋扶杖伴僧间”,或“镇日论诗频击钵,白云深处不思还”。“菩提老树迷孤寺,明镜高台接远山
“东山法门”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两代祖师的主要禅法内容。道信、弘忍两位祖师改变了禅宗以往诸师的“不立文字”而有著述。但是两位祖师并没有真正的著述流行于世间。传说《菩萨戒法》及《入道安心要方便门》是道信祖